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八旗子弟考不了状元 慈禧为何打破祖制 强行把他列为第一?

2021-11-05 19:27    

晚清七十年众生相(四十二):满不点元

对清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应该有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虽然清朝是满人坐江山,但科举文试的100多个状元中,却鲜有八旗子弟,几乎全被汉人包揽。

在近300年的历史里,清朝仅出过2个满族的文科状元,分别是顺治九年的麻勒吉,和顺治十二年的图尔宸。但当时的满人和汉人是分榜排名的,所以这两位只是所谓的“满榜状元”,并非是与汉人们同场竞技取得的头名。

后来康熙皇帝将满、汉两榜并作一榜,从此以后,清朝就再也没有出过满族的状元了。

那么,满人考不上状元,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没有汉人高吗?

也并不全是。满人刚入主中原时,虽然文化相对落后,人数也少,但他们属于特权阶级,小孩子一生下来就能享受到优越的教育条件,其知识水平是不比汉人差的。

而之所以不让八旗子弟当状元,是因为康熙皇帝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少数民族统治中华,已经享有很多特权,如果再把科举这条道路给霸占了,会引起汉族知识分子的不满和反抗,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况且,根据清朝“以汉制汉”的政策,也确实需要更多的汉族官吏来为他们治理江山。

所以,在康熙八年,康熙皇帝针对科举制度下了一条诏令:

“满洲旗人在乡、会试中与汉人一体考试汉文,同榜揭晓, 不列第一名。”

根据康熙这个规定,即形成了清朝“满不点元”的传统。后来为了进一步激发汉族学子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清朝索性规定八旗子弟不能进前三名,把榜眼和探花的位子也留给了汉人,即“旗人不录鼎甲”。

“满不点元”和“旗人不录鼎甲”的规定,成为了清朝的一个祖制,百年来没有一个皇帝敢逾越。虽然也有一些喜欢读书的八旗子弟来参加科举,但最多只能到“二甲”的位置,禁止列入前三名。

不过,在这个祖制被严格遵守了200多年后,却有一个人把它给打破了,这个人就是晚清时期掌控了中国命运的西太后——慈禧。

被慈禧选中的这位状元叫做崇绮,是正蓝旗蒙古族人。崇绮的父亲是清朝的大学士赛尚阿,算是书香世家出身,因此其本身的文化水平是不低的。

在同治三年,崇绮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因为文采出众,被主考官列入了前十。但最后决定这十人的名次,需要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来最终确定。

由于试卷考生姓名部分是密封的,无法得知作者的身份。慈禧看来看去,觉得崇绮的文章在这十人中属最佳,于是圈定了他作为这一届的状元。试卷封条打开后,发现状元是个旗人,这让大家都犯了难。

若按祖制,旗人不能列鼎甲,应该取消崇绮的状元身份,列到第四名。但这个状元又是慈禧亲手圈定的,不给他当状元似乎有点不给太后面子。

为了平息争议,慈禧将如何处置此事交由大臣讨论,实际上是要他们想出一个既不丢太后面子,又能让大家心服的说法。最后,大学士瑞常等人给出答复,说:“但凭文字,何论满汉”。最后给崇绮当上了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满汉同榜的旗人状元。

在这次事件中,重点并非清朝破天荒出了个旗人状元,而是慈禧太后临朝听政以来,第一次打破祖制,在朝堂上立了威。从此以后,慈禧太后不断地利用自己的权术,排除异己,树立威信,集中权力,最终让自己成为了掌握大清最高权力的女人。后来帝后两党之间的权力倾轧,也为清朝最终走向衰亡埋下了祸根。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