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让高书记和侯亮平都为之背书的《万历十五年》,到底讲了些什么?

2021-11-06 12:30    

要说今年上半年最火的电视剧,非《人民的名义》莫属了。抛开剧中精彩的反腐斗贪情节,还以外的让两本书火了起来,第一本就是被祁同伟视为人生信条的《天局》,胜天半子的气魄倒是意外的让这个本来应该被唾骂的大反派一下子形象变得丰满和起来,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而另外一本则是被高育良书记和侯亮平都为之背书的《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增订本 及简介

全剧至少有两个地方提到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其一是师娘吴慧芬两次提醒侯亮平说借了她的《万历十五年》没囿还给她,其二便是赵瑞龙等人回忆怎样通过找历史学教授给高小凤补习《万历十五年》,并以此为诱饵让高育良入套的。

而其中尤以高育良对《万》书的痴迷让人印象深刻。一个原来不动如山的沉稳公仆,在看到美丽娇弱的高小凤竟然也对自己奉为圭臬的《万历十五年》有高深的见解,原来的伪装顷刻间土崩瓦解,一个深谙人间烟火的油腻政客形象原形毕露。不得不佩服赵瑞龙等人对高育良真真的是太了解了,的的确确是下过一番功夫研究过的。之所以不贪财不图色的高育良会被高小凤拉下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身上带有的那种“文官气”,而这种文官气便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面着力刻画的绝大多数大明官员形象。

《人民的名义》高育良形象

黄仁宇先生是湖南长沙人,后赴美求学,获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特别是提倡的大历史观广为世人所知。代表作《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等。1976年夏天在美国首先出版了《万历十五年》英文版,由于其巨大影响力和深刻而独到的大历史观见解,这本书被介绍到中国,并最终于1982年在中华书局正式出版。

《万历十五年》中译本作者手迹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人爱研究书中描绘的明朝政治环境,有的人爱研究万历皇帝的个人性格以及心理动作,也有的人爱研究明帝国的税收弊端以及对策。而我们的高育良书记则完完全全被书中描写的文官政治生态给迷住了,并把这其中的种种官场潜规则摸得一清二楚,并以此作为官场为人处世的不二法则来遵循。

大体来说,作者在这本书里讲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点,也是书里面作者的核心观点:明朝的社会运作完全依靠所谓的道德宗法来约束,而缺少必要的能灵活变通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

自宋朝以来,朝廷重文抑武,程朱理学趁势兴起。到明朝时达到顶峰,文官集团就代表了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以道德宗法来约束被统治阶级,国家机器的运作从皇帝到首辅都只是按部就班,个人意志被彻底压制。同时,处于统治阶级顶层的皇帝陛下也不能幸免,被广大的文官集团以各种各样的道德礼仪约束。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因万历皇帝立嗣问题二发生的“国本之争”。“国本之争”直接导致了万历皇帝对朝政丧失兴趣,消极怠政,从长远来说也埋下了明王朝覆灭的伏笔。

明神宗 万历皇帝

第二点讲的是:文官集团的阶层固化,贪污腐败盛行

明代的文官薪水很低,这主要是因为太祖洪武皇帝对贪官污吏的极度厌恶。明代的官员,常常“哭穷”,说自己的俸禄,“可谓至薄”。就连清修《明史》的编纂者,都替明朝官员抱不平,说“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一方面月俸低微,另一方面个人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是一种动物天性。

反映明朝文官制度等级的”文官花样“

久而久之,文官系统形成了一套自下而上的行贿受贿规则。这种规则不断发展,密密麻麻犹如一道道密不透风的网,将文官集团与这个世界分割开来。

第三点讲的,则是在这个规则运行下的人。

《万历十五年》里面讲了很多人。最主要讲了的人有6个,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前首辅张居正,大清官海瑞,抗倭英雄戚继光,以及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这6个人人各有各的身份,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性格。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用作者的话说的,“阴阳面”。

比如,万历皇帝希望做一个符合道德规范的完美君王,但是内心又抑制不住私心,因此在立储的问题上宁愿背上骂名也要跟文官集团死扛到底。

又比如,首辅申时行,他一直以完美的道德模范来要求自己,想尽量做到调和文官集团和皇帝之间的矛盾,但是两边都不想得罪的心理恰恰让他两边不是人。而申时行谨小慎微,过于爱惜名声也导致他最大的性格缺陷,就是怕来事。大事希望尽量化小,小事则几乎当做看不到。比如努尔哈赤的崛起事件报到他手上时,被他选择性忽略掉了。

《大明王朝》里张居正形象

又比如,前首辅张居正,他并不拘泥于做一个道德模范,他希望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个规则,使这个帝国重新焕发生机;但是另一方面,他任用私人,打击异己,集大权于一身,则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另外一面。

最后,则讲了这个规则是怎样最终让帝国陷入深渊的。

有两个人都企图打破这个规则,一个是上文说到的张居正,另外一个则是大清官海瑞。海瑞,一身正气、刻板教条,结果被人告倒而失败了;张居正满腹权谋,精于算计、智商过人、雷厉风行,最后也失败了,虽然是他死以后才被告倒的。这就奇怪了:按圣人道德规范办事的被告倒了,不按圣贤道德规范变革的也被打倒了,这到底是为什么?这就说明了这个规则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几乎无法被打破。

抗倭名将戚继光

作者同时将了另外一个人的事情作为佐证,那就是抗倭英雄戚继光。与上面两个人不同的是,戚继光的抗倭成功了。而究其原因,我们则不出意外的看到了一个按“规则”办事的戚继光。戚继光是胡宗宪一手提拔的,而胡宗宪则是严嵩的高徒。跟以往大家认为严嵩是奸臣,奸臣提拔的人肯定也是奸臣不一样的是,胡宗宪跟戚继光都跟奸臣搭不上边。而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能够认清这个规则,并按照这个规则的流程做人办事。严嵩替嘉靖皇帝办事,胡宗宪跟戚继光则是替大明朝办事。戚继光知道,要剿灭倭寇他必须要做出一些让步,做出一些牺牲,所以他最终能够成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戚继光。就算是戚继光永生,也不能保证他能在这个规则下一直成功。

在书末尾的附录里,作者增订了一章《1619年的辽东战役》

这一战役也是明朝与后金的对峙转折点,从此明朝失去了对后金的作战优势,被迫苦守,直到国破。

《万历十五年》附录 - 萨尔浒之战局势

而作者分析到为什么明军会失败时,很明显这个无处不在的“潜规则”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