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你是否真正领会了道家的“无为”?

2021-11-06 20:16    

前言:当我们的身心处于疾病痛苦之中时,就很难安宁,整日里与各种疾病、痛苦、习性、缺点斗争,时间精力都因此消耗,成长修行障碍重重;当我们身心安宁明净时,我们身上就不再有各种病痛,对万事万物才会保持开放、友善的态度,时间精力亦能聚焦,此时修行身心成长会突飞猛进,若是在人世间做事,事业亦能一帆风顺。那么,如何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呢?圣哲帕坦伽利以慈悲之心给出的药方(教导),这些教导已被古往今来的无以计数瑜伽好者们的实践证明——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简单、实用,人人可学,立竿见影。

道家对此深有体会和感触。在道家看来,无论是身心内的紊乱还是家国灾祸,全部来自我们的造作和人为。这是人类所可能有的最伟大的智慧和洞见。而整个道家学说就是建立于这个伟大的智慧和洞见之上的。这个人类最伟大的智慧和洞见就是:

所有相对独立的事物(此处“所有”包括社会的、精神的和天地万物全在内),都是自足、自在、自由、自律和自然的。不要人为地去干涉事物,就是对事物最大的尊敬,就可以让事物处于最佳状态,亦即是让事物处于独化或自化的状态——自己按照自足性、自律性等而生生演化不止。

我们社会中、精神中、人与万物之间,之所以有层出不穷的麻烦和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妄加干涉得太多,使得事物没法处于它们自己的自足、自在、自由、自律和自然状态。痛苦就是异化,烦恼就是提醒,提醒我们那个让我们烦恼的事物正处于非自足、非自在、非自由、非自律和非自然的状态。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

全部《道德经》所论,两个字可尽之,曰“无为”或“无执”。

欲达到无为无执,需注意两点:

其一,必须深知有为、有作、有我、有执之害,说之难以穷尽。人类自身和社会中,不自然、强造作、非理性等等现象在在处处。此皆为攀缘执著自我造作之处也。此见,乃极高明之见,乃上帝般觉照下的通透之见。若无此极高明之见为底子,是不可以随便妄谈无为无执的。如此方可与狡猾、懒散、懈怠、不精进、心智瘫痪等明确地区分开来。

其二,必须深知道体(自性、本体)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足、自在、自由、自律、自觉和自然之体。它们如上帝,如湿婆,只有他们做主的份,没有我们做主的份。作如此想,则为真无执、真无我、真自然。无执同样是即工夫即本体,即本体即工夫。——摘自潘麟导师生命科学系列著作之《〈瑜伽经〉直解》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