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兴国镇:缘起古兴国州的古镇

2021-11-06 20:33    

在阳新众多乡镇中,兴国镇之特别,不仅在于它是县城所在地,也在于它历史之悠久。游走在这座充溢着现代化气息的小城里,具有历史敏感的人,尚能嗅出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留下的重重叠叠的痕迹,犹如树木截面上的年轮。

从古兴国州到兴国镇

很多阳新人知道,“兴国”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古时阳新为“兴国州”有着直接关联。具体演变是怎样的呢?

根据《兴国州志》介绍,阳新最早可追溯至西汉的下雉,属江夏郡;三国时,吴国大将甘宁曾任西陵太守,孙权分下雉为下雉、阳新两县隶之,直属吴都武昌郡。至东晋安帝义熙年间,省下雉入阳新,下雉之名遂废。隋朝立国,先改阳新为富川,再变而名永兴县,属江夏郡。唐代沿袭下来,未做变更。五代时期几经变更。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以鄂州为永兴县,置永兴军,次年改为兴国军,辖永兴、大冶、通山三县,隶属江南西道。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兴国路总管府,隶属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1293年)割隶湖广行省,仍辖永州、大冶、通山三县。明代改称兴国州,废永兴县为州治,辖大冶、通山二县,属武昌府。清代顺治至二年(1645年),与大冶、通山两县分治,仍为州,但仍同属武昌府,民国时期才改称阳新县。

而在1984年版的《阳新县地名志》中,关于兴国镇的介绍中说,兴国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为永兴县治,宋太平兴国二年至清为永兴军,兴国军、路、府、州治所。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阳新县治所,并置城关镇。1949年阳新解放后仍设城关镇,为县直管镇。1958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镇社并存,1960年城关人民公社撤销,城关镇仍为县直辖镇。1981年更名为兴国镇至今。

这些历史资料中,以历史更替与地名变更的形式,介绍了兴国镇这一地名的演变与由来。时至今日,很多人、事、物都随历史云烟一同消散了,但透过时光的裂缝,总能寻到几个深深浅浅的历史足迹。‍

自南往东老城望新城

《阳新县地名志》中提到,兴国镇上原有城,初建于宋朝,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续修小城数里,以环府治。明万历六年(1578年)因旧址重修周六百余丈(1900多米),设城门5道、水门3道、敌楼5座。清雍正九年(1731年)又增修城楼2座,城垣周长632丈(2100余米),高5米,厚2.5米,城门8道,城楼7座。城内城外建有儒学、文峰塔、城隍庙、文昌阁、沧浪亭、恩波桥、山川坛、桃花庵、接官亭等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因年代久远,屡遭天灾人患,迄至解放时,大部分被毁,今除文峰塔外,只有极少数颓垣断壁留存。

上世纪80年代,兴国镇的工商、交通、文教卫等部门,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市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旧街的青石板路被拓宽成宽阔平坦的柏油路,而旧瓦房大多被改建成新楼房。五马坊街、文化宫路和车站街相互衔接,组成主干大街,贯穿城区。镇上的主要商业和服务业,县直交通、邮电、财政、银行等经济部门,书店、文化馆、影剧院等主要文化娱乐场所以及集贸市场,都设在主干大街上,其中五马坊一带商店林立,建筑宏伟,人来车往,川流不息,是镇上最繁华的闹市。而在富川街、南门街、山川台街、广场路、陵园路和莲花池周围,分布着一些机关单位,以及学校、居民住宅、工厂企业、商店等。

如今,穿行在城中,尚能看到山川台、儒学路、五马坊等地名。在城西南,尚有青石板和一层砖墙、半层木构的老房子的富川街。沿兴国大道,从城南往城北走,可见2005年竣工投入使用的兴国州古商城。兴国州古商城占地32.6亩,总投资6000万元,内设351间店面。古商城在设计上为徽派仿古建筑,青砖黛瓦马头墙的传统古居外观,内有牌坊、石狮、字号、旗幡、街道、亭廊、宫灯、戏台,分布11个阳新历史景观雕塑和众多历史名人碑廊、楹联,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古商城正面上“兴国州古商城”六个厚重的隶字,默默昭示着曾经的历史。

自城西南往城东,从城市边缘的上个世纪留下的老房子,到一栋栋充满气息的高楼大厦,整个建筑格局与城市规划,大致呈现出由旧而新的变化。古老兴国州,如千年老树一般,一步步蜕变、革新,留下一棱棱印记,以让后人铭记历史,守旧出新,迎接更美好的未来。(来源:今日阳新 如需处理,请联系阳新风情网)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