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鸡毛信》,不光头还是海娃吗?

2021-11-06 23:57    

刘继卣,连环画坛的泰山北斗。不论什么题材,他都驾驭自如,如果故事中有动物参与,他就更加超卓,人莫能及:先哀求、后变脸的狼,“一扑、一掀、一剪”的虎,花果山上散漫的群猴。

我想找他的《鸡毛信》。去了趟古董街,一本老版的很昂贵,我就站着把书翻了一遍。又转至另一家门店,不意花两块钱买下一本,老板说,品相不好。

回家来细看,不对,海娃怎么长出头发来了?我在那儿站着看完的那本,海娃是个光头哩。面目,也像有变化,那个憨拙些,这个细致些,尤其封面由另一人画的海娃,长相更是俊秀,浓眉大眼,聪明外露,像小演员扮演的。上网查了一下,光头海娃是刘继卣五十年代画的第一稿,长了头发的海娃是他在“文革”期间修改过的第二稿。那就难怪了,动荡岁月,怎能允许海娃被画成个光头?

倒退回上世纪五十年代,怕也只有刘继卣才想得出海娃是个小秃子吧。山里娃,土头土脑,打扮荒唐,他为什么不长头发,这超出你的理解。可是那些灵光乍现的鬼点子,就出自这样的脑袋瓜,这自小在山里摸爬滚打、成了精怪的孩子,他比你厉害!山里娃的举止,顾不上那么讲究,他们觉得怎么好就怎么来,憨也好拙也好,他们的动作绝对灵便、高效。海娃还是儿童团长哩,孩子头儿,智商情商更高一截,聪明脑袋不长毛。添上了头发的海娃,我瞧着反而不自然,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的孩子,似乎不应长一头如此服帖的头发。还是那个光光的圆脑瓜给人印象鲜明,独一无二,不可磨灭。

战斗故事里有些十分有趣,类似游戏的因素,比如“消息树”。海娃在山上俯瞰,山下的炮楼里爬出一长溜黑点子——鬼子出发抢粮啦!他就放倒消息树,通知乡亲们转移。老版里的日本人也有与此对应的细节:鬼子们黑夜进了村,放起一堆火,远远望见另一所村庄里也放起了一堆火,哈,这群鬼子和那群鬼子通上消息啦!鬼子们高兴得又蹦又跳,吱哇乱叫,有的还在地上打滚。这个细节活灵活现,可惜也删掉了。从旁观的海娃看过去,这些语言难听,丑态百出的鬼子是群什么怪物啊,海娃的观感一定能传达到读者这里。

鸡毛信。一根鸡毛表示不得延误,两根鸡毛表示快步转送,三根鸡毛表示连夜火速转送。交给海娃的是一封插了三根鸡毛的信。可惜鸡毛不能把信带上天,要靠海娃翻山越岭。海娃赶着羊走。每幅画上,都有一群羊。画法是白描,可是羊的身形轮廓、毛皮质感、姿态神态,都刻画出来了。刘继卣不厌其繁地画好每只羊。他是认真,也是骄傲:看看,这是我画的羊!我的绝活!世上的羊都长得一个样,弯曲的角,哀悯的眼神,一步一步,走向末路。羊都被人宰了吃,而这群羊,死于非命,被鬼子活砍乱杀地吃——一刀劈下羊脑袋,剥皮开肚,心肝肠肺到处丢,拿刺刀叉着在火里烤,焦膻气令人作呕……哪儿是人干的事啊,剩下的十几只老羯羊吓得都挤在海娃身边,扑簌簌打颤。那只领头的老绵羊,它的大尾巴底下就藏着海娃的鸡毛信,它也差点给拖去宰了哩,亏得它力气大,四条腿钉在地上,伪军“黑狗”拖不动,海娃又说,它太老啦。鬼子们才打趣黑狗,说留给你做妈妈,黑狗再骂海娃:留给你做妈妈!

海娃的鸡毛信经过长长的一波三折,肯定能送到目的地,这个我们可以放心。我觉得《鸡毛信》的中心场面,是鬼子强盗在打谷场点火杀羊的情景。几十只羊牺牲了。机智勇敢的海娃,此时也没了办法,他的羊已经是没了办法。他跟那十几只老羊挤坐着,心疼得浑身打颤——海娃,他其实就只是个放羊的娃啊!(蔡小容)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