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张昌宗和张易之: 两个男宠的悲惨下场, 他们到底做了什么?

2021-11-07 00:40    

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两人在通天二年(公元697年)由太平公主引荐,先后入宫尽心尽力伺候武则天,是武则天晚年最宠爱的两个男人。但最后却因“谋反”罪被公开枭首于天津桥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介男宠,在武则天还在世时便被诛杀,他们到底做了什么?

张氏兄弟是唐太宗宰相张行成的族孙,可算名门世家,貌美且善于音乐词律,据《旧唐书·张行成传》记载,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年二十余,白晰美姿容,善音律歌词”,二人长得十分标致。武则天召他们入宫只是为了寻求生活乐趣,并非让他们干预朝政。

虽然张氏兄弟入宫后先后担任了司卫少卿、控鹤监内供奉、麟台监、云麾将军,行左千牛中郎将、银青光禄大夫、左散骑常侍、司仆卿等官职,但都是一些荣誉头衔,表面风光,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大权,可见武则天对待二张一直小心谨慎,不轻易放权给他们。

张氏兄弟也明白武则天的用意,所以他们并不奢求在政治上翻云覆雨,甚至干预朝政,而是竭尽全力讨武则天欢心,享受一生荣华富贵即可。虽说二人没有政治上的野心,但生活方面影响恶劣,以至于招来祸端。

一、利用皇帝的宠爱,滥杀无辜。武则天晚年大部分时间里纵情享乐,朝政基本张氏兄弟专擅,《旧唐书》里有相关记载:“春秋高,政事多委易之兄弟”。有一次武则天的孙子孙女,即太子李显之子李重润和女儿永泰郡主私下议论二张专政,张易之知道后向武则天诉苦。而因宠爱两人过度,暂时失去理智的武则天不问青红皂白,缢杀了自己的孙子孙女。这让李显知道二张是危险人物,必须想方设法除掉才安心。

二、过于招摇,引来敌视。张氏兄弟是女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所以身边总缺少不了趋炎附势之人的百般奉承。每次出行时,武三思、宗楚客等人,甚至一些额皇室子弟也争先恐后地为他们“执鞭辔”,而宫廷内宴上,二人与皇帝之间也不讲究礼节,因此遭到了大臣们的非议甚至是敌视。这些行为除了导致自己身处危险境地之外,还让想要恢复李唐王朝的大臣以此为理由,从二张入手削弱武周政权。

三、性情残忍,引发众怒。据说有一次张易之路过昌仪家时,很想吃马肠,于是昌仪便牵来手下人的乘骑,破开马的肋骨取出肠子,过了很长时间马才死去。这种残忍手法让人感到愤怒,以至于后来两人死后被老百姓分尸。

可我们看到,张氏兄弟所作的这几点所谓的恶劣的事和“谋反”比起来,简直是小事,不足挂齿,不外乎是男宠受委屈了向主人打小报告,或生性残忍了一些。但“谋反”罪就不一样了,轻则人头落地,重则被诛九族。不过要说二张谋反,只是一个借口罢了,一来二人没有掌握一定实权,没有谋反的条件,二来只有谋害武则天、企图篡夺王位才是谋反,但二人日夜侍奉老态龙钟的武则天,要谋害简直易如反掌,但他们没有这样做。所以,不存在谋反的可能。

在正史《旧唐书》卷6《则天本纪》说的:“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谋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将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以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易之、昌宗见太后疾笃,恐祸及己,引用党援,阴为之备,屡有人为飞书及榜其书于通衢,云‘易之兄弟谋反’。”

这个所谓的“谋反”只是张氏兄弟的自我保护,给二张扣上谋反的罪名仅仅是太子集团的栽赃嫁祸,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增添神龙元年(705年)那场宫廷政变的正义性。在杀害了二张之后,太子集团又派侍卫包围了武则天所住的宫殿。把武则天从病榻上“请”下了皇位,同时迎立皇太子李显复位。

在内外压力之下,武则天被迫退位,10个月后,83岁的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溘然长逝。而她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和张易之,据《太平广记》记载,二人在迎仙院被杀后,其尸体又于天津桥南被公开枭首,下场极其悲惨。即使他们什么都不做,也注定是这场历史事件的替死鬼。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