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十日谈 | 用笔好比双脚走楼梯

2021-11-07 00:59    

胡问遂书法作品

1987年,我告别上海,赴美研读社会学硕士学位。在我旅美的行囊中,有两支上海杨振华制的“问遂选颖”毛笔,一直跟随着我跨越大洋的人生之路。这两支笔,笔杆发黄了,笔毛已稀疏了。然而,正是这两支笔,成为我的书法恩师胡问遂伯伯留给我的永久纪念。

拜老师学书法的最初日子,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我的父亲屠基远、母亲朱介瑾,都因“历史问题”被隔离审查。姐弟们远去他乡,家境苦寒。胡伯伯当年日子也不好过。第一次去胡老师的家,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两句:“现在你能来,想学书法,就很难得。只要坚持,一定能学好。”他的真诚和亲切,在我当时年轻受伤的心灵中带来一份难忘的温暖。

在日后的学书路上,我先后几十次登门拜访求教,聆听老师教诲; 回到家中, 除了练字, 还整理笔记。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坚韧、刻苦与勤奋,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坚守与献身。每一次登门,他几乎都在读书写字,桌子旁总是堆着厚厚一叠写过字的毛边纸。他见我的练习临帖的数量和时间不够,严格地指出:“没有足够的训练是写不好毛笔字的,艺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胡老师对学生既亲切又严格,每一次我交的习字作业,他都会认真批改。还当场临帖临碑给我示范,他临的郑文公碑、张黑女碑、黄山谷行书、唐圣教序帖等,几可乱真。最珍贵的记忆是,有好几次让我将三个右手指直接搭在他的手腕,触摸他运笔时的提按动作,使我零距离地感觉在汉字书写点、横、竖、折、钩等过程中毛笔的运行,提按的速度与力度,指、腕、臂的相互运行与联动。这是两个生命之间连结的教与学!在我日后二十年的大学中国书法课程教学中,也多次为一些优秀的洋学生作了“中国特色”的触摸运腕的示范,效果奇佳。

胡老师教给我的,还有形而上思维与形而下习练的结合,知行合一,哲思生发出内心力量。胡老师常用唯物的辩证哲学思想,启发学生对用笔、间架、浓淡、枯湿、快慢、黑白、整体与局部的思考,把生命、情感、力度、平衡、美感之间的互相联结与彼此关系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老师曾用双脚走楼梯的比喻,来说明用笔的节奏与提按:“抬起踩下,此起彼伏;提要敏捷, 踩下要有力; 如若踩空了步,人就会失去平衡,要跌跤”,“很多平时习以为常的事, 天地之间的大关系大道理,仔细思考,与书理相通; 学书在于多思。 ”

这二十年来,我用中国书法打开了美国大学的大门,在科罗拉多大学等两所大学开创了有正式学分的选修课。书法,改变了他们对中国的认识,也由此爱上了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屠新时)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