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储朝晖:面对教育的不完美,做不抱怨的建设者

2021-11-07 01:40    

每一位读者,每一个与教育相关的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选择、表达、参与改变当下不完美的教育,也都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和思考改变教育,改变自己的生活,乃至改变社会。

作者介绍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全国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联谊会主席,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2010年入选“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之十大教育工作者,2012年被网易评选为年度教育意见领袖,2014年入选搜狐“2014中国教育推动者”。出版有《中国教育再造》、《教育改革行知录》、《中国幼儿教育忧思与行动》、《多维视野中的生活教育》、《理想大学》、《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型》等。

本书序言

面对教育的不完美

1981年秋天第一次知道陶行知,到屯溪的延安路看了他的生平事迹展览,便被他吸引了,此后写了首自勉打油诗:

八一秋风撩醒思,志立教育造新世;抛却身边半根草,人类优教度此时。

由此确定了自己“教育是我的职业,研究是我的生命,把教育办得更好是我的人生目标”的人生定位。

自1983年开始作教育与社会调查,30多年来对教育实地调查、实践、思考,积累了太多的心里话。其实这些话或许都是常识,但没有这些经历和体验的人尚不知道这些常识。于是现实中的教育被各方面的压力挤得类似腌菜粑,既不好看,也不好吃,总是酸溜溜的,甚至对人的健康成长发展还有不小的伤害,但人们不得不把它放在嘴里嚼个不停,甚至还要被迫咽下去。

到了知天命之年,这些心中的常识常被一些媒体约稿掏出来,但都比较零碎。多位出版人都跟我说:你何不将它们结集出版?可一直忙这忙那没时间做这件事。直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再敦促,才有这个“教育评辨”系列的集子出来。

书中所收文章是最近十年来各媒体约写的稿子。这些文稿确实是我就所思考的问题写成,事先没有设计整体框架,但与教育的实际问题紧密扣合。将该系列取名“评辨”是由于所收文章基本采用了评论辨析的文体和表述方式,对现实教育各个方面有批判、鞭挞的意蕴,也有讲理、分析的成分。

总体上我觉得中国教育经过近70年的“齐步走”,走得人们都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独自去走路了,不会一个人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迈开步子;近一二十年又以同一个起跑线为标准,让不少人产生“起跑线上的恐慌”,所有的人都想挤进同一个跑道赛跑。从遵从人的成长发展规律看,齐步走和所有人在一条跑道上跑步都不对。“散步”才是治愈中国诸多教育病的良方。因为散步是自由、自主地随意走,每人确定自己的目标,不按规定的路线和路程,自己选择时机和路程长短,这样每个人才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中国教育当下需要的正是每个人自主地迈出自己的脚步,以自己适合的速度、方式,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目标,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如何走,这样才能从根子上解决教育的各种问题。

这个系列对每位教育当事人是清醒剂,从不同角度和路径构成解决教育问题的整体对策体系。中国当下的教育问题,就好比是一枚硬币,或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多面体,它的一面是各级政府,另一面是参与教育的民众,还有一面是媒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其中起着联络、反馈以及其他各种作用。当人们对政府的某些做法不满时,可以找到政府这些做法的民众基础、媒体的盲视、社会组织的无能;而当人们审视教育上的不当行为时,发现它又与体制以及政府的某些政策和做法相关,与政府管理者的素质相关,也与社会各方面的见识和发展水平相关。

表面看来这些问题好像无解,其实这个解有多个方面,多个主体。这个系列就是基于这样的假定去从多个方面求解中国教育问题。每一位读者,每一个与教育相关的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选择、表达、参与改变当下不完美的教育,也都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和思考改变教育,改变自己的生活,乃至改变社会。

如果这个社会有更多的人这样想,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那么教育和我们的生活就会一天天地好起来。

储朝晖

2017年于北京

精彩书摘

薄弱学校只有发现自己才能走出薄弱

中国基础教育当前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均衡,由于不均衡导致了不公平。实现教育公平第一个要攻克的障碍就是实现学校和城乡间的均衡。

相对于少数的优质学校而言,现有大多数学校是地道的薄弱学校。为解决学校间的不均衡问题,各级乃至各地政府也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令人遗憾的是,在不少地方这些措施的结果是建起了不少漂亮的薄弱学校,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常见。校舍很漂亮,校园很宜人,学生却不多,家长不愿将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反而在城镇逼仄的校园里大班额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改变薄弱学校,除了政府、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为到薄弱学校工作的教师提供必要的津贴和激励外,更重要的还是这些学校自己提升自己。

一所学校提升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并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自身条件和自己需要的独特发展路径,或者说发现自己。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的发展提供了这样的一个例证。

然而,现实中不少薄弱学校在发现自己的环节就遇到了困难,从而无法改变自己。其中当然有现有学校管理体制行政化过强、学校自主权不够、校长产生的方式不科学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不少薄弱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习惯于因循,根本没有发现自己的意识,或者不知道如何去发现自己。

正因为如此,对于那些想改变自己的薄弱学校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弃因循,生成并不断强化发现自己的意识。有了发现自己的意识,还要正确使用发现自己的方法。

要在自己学校历史中找到生命密码。一所特定的学校的发展历史中有太多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都是学校发展必须参考的宝贵资源,忽视它的任何改革、创新都可能建立在沙滩之上。

要在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中发现自己办学的理念。遵从学生的天性是办好学校的基本原则,课程、教学、评价、管理都必须依据学生的天性和实际需求,只有将一所具体学校的这些实际情况彻底弄清楚,才可能形成能够适合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

要在社会的期待中发现自己学校的定位。定位不切实际,不了解社会对自己的需求,关起门来办学是当下普遍的现象。唯有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社会对本校的真实期待,才能准确定位学校的发展,才可能走出盲目攀比、找不到自己的误区。

要在区域学校差别中发现自己可能具有的特色。找到自己与周边学校的不同,明了自己的相对弱势,发现自己的相对优势,走差异化竞争之路,才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最有效激活自身活力。

全社会都需要薄弱学校优化自己,薄弱学校自身更要凝心聚力,通过发现自己步入健全快速发展之路,从而激发师生的自尊、自信,形成学校的风格、品牌,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加入推进全国教育均衡和公平的进程。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