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中国网络美术馆:推荐艺术家-李怀栋

2021-11-07 02:46    

李怀栋艺术简历

李怀栋,1955年生,河南省博爱县人。中文本科学历,历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校长、县教育局业务副局长等职。幼小承家教学习书法,打下较为坚实楷书基础,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喜欢读书,尤爱中国古典文化知识,偶有诗文发表。书法对米芾和二王由来钟情。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李怀栋书法作品集》四本,《李怀栋书孙过庭书谱》,《李怀栋书棋经十三篇》。

镂心鸟迹 敷写器象

--- 李怀栋先生书法作品集蠡谈

文/刘长庚

我与怀栋先生是老朋友了。初以神交,久慕其书法作品之练达脱俗;后以兴晤,更觉其人品厚道睿智。

怀栋先生与我是豫北同乡。那里北靠巍巍太行,南面滔滔黄、沁;竹林遍野,山水相连。“竹林七贤”留下了魏晋风骨;李商隐、元稹留下了讴歌家乡的优美诗句。民国时期,冯玉祥先生将河内一隅析出,取中山先生“平等、自由、博爱”的“博爱”为其命名。怀栋先生就出生在集人文、历史、地理于一体的,被乾隆帝誉为太行山下小江南的,耕读传家的小康门第。

怀栋的父亲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始以私塾育人。国学古文见长,楷书研习柳公权,行书临摹《圣教序》,行楷皆工。怀栋自幼深受书香熏陶,经耳濡目染,六岁习字,幼承家学。八岁时的春节,就为自家写了一幅“忠厚传家久,诗书健世长”的春联,全家人喜不自胜,更引来了左邻右舍的青睐。自此,村里的红联白帐的书写,便成了他的“专利”。

一场不和谐的政治运动,割了文化的命。其父精心收藏的字帖都付之一炬。那天,少不更事的小怀栋还嫌火烧的不旺,在一旁用棍子挑着令父亲心碎的古字画灼灼燃烧,直至化为灰烬。字帖没了,在那书荒的年代,令尊大人的字就成了他唯一的范字。是父亲的字伴随他度过了中小学时代。

后来,每当他忆及这段往事,他就觉得当年的一把罪恶之火烧的是他幼年时期童稚的书法梦。 因为有一手好字,加之心中略有点墨,弱冠之年,他当上了中国特有的教师体制中,当年撑起教育半壁江山的——“民办教师”。任民师后,他时时刻刻,一心赴书,遵法守度,一丝不苟。然而,囿居一隅,恒守陈规,其书法鲜有大进。

恢复高考制度后,他以民师的身份考入了豫北一所师范学校,这所学校也是我的母校,我们成了前后校友。她是前清时期的贡院旧址,一百多年的建校史,千年的桧柏,凝铸了文苑净地深厚的人文积淀。怀栋先生就是在这里开阔了文化视野,得到了点拨,寻觅到了书法进步的转机和门径,也平生第一次见到了久违的米芾法帖。因为,改革开放初期,荒芜多年的文化园地,仿佛一夜春风竟使百花盛开。书店里,地摊上,到处充斥着杂芜良莠的字帖。一时间眼花缭乱,看那一本都好,可哪一本也未曾使他钟情动心。只有当他看到老米先生的法帖时,顿觉眼前一亮,心想:原来天底下还有我如此由衷心仪的字帖啊!真可谓“众里寻伊千百度,蓦然回首,他却在那灯火阑珊处。”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奇怪。

在一个书法培训班上,几十个学生,老师为什么让这个学生临摹颜真卿,那个学生临摹苏轼,还有的学生临摹米芾的呢?原因在于从学生的基础字体出发,分析其发展的纹路而定的。怀栋先生正是看到了自己的书体、用笔、风格与米芾相接近,学来得心应手而豁然开朗的。就像当年米芾看到褚遂良的字十分合自己的脾胃的感觉一样,发出了“如熟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就这样,他楷书学柳公权,行书从米芾入手,博取《圣教序》和《祭侄稿》之精华,适性而为,兼收并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半由功力半天分”,逐步形成了“柳骨米意”的自家风格。并荣膺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手机请横看》

书法,不管你走帖一路,还是碑一路,唯一绕不过的路径是“二王”。所谓绕不过去,不仅单指临帖,更为重要的是领悟“二王”行书所达到的极高雅的艺术境界,因为其中蕴涵了中国书法艺术精髓内核的所有信息和密码。怀栋先生为了寻找行书中信息和密码,他默默地做了三门功课。即:以学为养,以澄为调,以勤为径。

以学为养。当代大书法家林岫说:“善学书者谓之不难,当如禅家有悟门,此非语音文字所能详及者也。人常谓学书须有学养,此为铁门限。眼低者大都学养不足。学养无它,博览兼阅历。”禅家悟门,只可会意,无法言传。与学书是同样的道理,撇捺点横的技法要领可以一语道破,而书写出来的神韵却各在内心揣摩。有的飞扬,有的含蓄;有的浅薄,有的厚重。其本质区别在于学养的深浅,阅历的阔隘。致于怀栋先生,他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他十分重视自己的学识修养。

他从事的是教育工作,从教师到校长,又到县教育局长,工作性质的局限,虽然不能行万里路,但却数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加强对书法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清末书法家杨守敬在《书学迩言》中谈学书时说:“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怀栋先生的书法之所以能够飘逸跌宕,书卷沛纷,是因为他手不释卷,读书读帖,不断吮吸着古人大家的养份,滋补自己,增进学养,提高修养的结果。

以澄为调。澄者,水静而清,宁静和谐也。调者,基调、意境与风格也。余以为,将怀栋先生的行书风格用“澄”字来提炼是比较恰当的。直面他的书法作品,会给你一种清馨、古淡、平实旷达的感觉。

其作品多用中锋,结体舒朗,点画传情,欣赏它就像欣赏一幅山水画。眼前犹如一湖平静的清水,浩浩渺渺,使读者的视野顿时宏阔;微波溢漾,青萍之末回荡着层层涟漪,偶尔还有水鸟和鱼儿翻出浪花。

观之,如清风扑面,心旷神怡。怀栋先生初习柳楷,后学米行,其作品继承了唐楷结构、宋行意趣的鲜明特征。作品中收放对致,参差无穷。留白处空间疏朗,紧凑处绵密匀稳。正侧偃仰,转折顿挫,体现了天真自然,飘逸超迈的米家风神。它不为敧侧而攲侧,而是险中求工稳,利用敧侧彰显整体效果和完美意趣。所以,米书难学,一般学米者,不免有失“艰狂”,而怀栋没有。再加上如“鹰钩嘴”等笔技法的运用,整个作品显得古朴淡雅。

董其昌自叙其学书时说:直到学了柳公权,才悟得用笔和作品的“古淡之处。”就是这个道理。所谓平实旷达,有人认为平时与旷达是对立的,好像平实就无法旷达,而旷达就更不可能达到平实的效果。然而不然,这正是怀栋书法作品中对字处理的手法和技巧。比如一幅写意花鸟国画,作者泼墨皴抹,丛丛花草跃然纸上,而用工笔精心的画两只小鸟或蜜蜂嬉游其间,显得春意盎然,逸趣横生。蜜蜂和小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听音乐也是如此,不是听声音的本身,而是听弦外之音。

在怀栋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偶尔杂以一两个字的楷书字的现象,写意和工笔相结合,既平实又旷达,既不俗又自然天成。如上所述,大抵都应该属于“调”的范畴。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意乃法之所以受命也”,也就是说,书法的法度是靠“意”来体现的。

一个艺术家真正敞开心扉,能使读者感悟且受到启发的是作品的风格和意境。而怀栋先生的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正是这种“意”,即澄澈、宁静、和谐的基调与意境。与读者能够共鸣的,是作品表达出来的作者的心声。

以勤为径。有道是“书山有径勤为路,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诗是古人形容读书和学习的艰辛的。学习书法自当也在这个“勤”字和“苦”字的包围之中。怀栋先生六岁随父习字,十六岁中学毕业。这十年间正是一个孩子成长贪玩的黄金时段,而怀栋的课余是在令尊严管之下练习写字。久而久之,严管变成了自觉,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视斗室为自由天地,视写字为天趣,视为他人书写对联代笔书信为荣誉。

十七岁任民办教师。民办教师束修瘠薄,负担极重。然而,他耐寂守贫,笔耕一日不辍。视课堂板书为习字的“实验田”,视学生作业中的批语为“自留地”,“凝情定室,匿迹幽岩”,一心扑在写字上。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公务冗绕,伏劳晨昏,白天轰轰烈烈,夜晚孤灯黄卷,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自留地”,唯恐懈怠之而荒芜。不仅如此,他每到学校检查工作,都要将中小学生的写字和双姿(写字的坐姿和握笔姿势)训练,强调再三,以便更好地在大范围内推广书法教育工作。

怀栋还有个习惯,无论出差还是下乡调研,兜里总揣着字典和名人书法作品集或古典诗词集,不时地翻阅研习和背诵。怀栋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吹拉弹唱样样都能“掂得起”,然而,为了他所钟爱的书法技艺的提高,他不得不将它们不舍的“放下”。他认准了目标,便持之以恒,铁杵钢针,始终不渝的为跨过那道学养的“铁门限”而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赢得了荣誉,折桂而归。

南北朝时期梁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情采》中说:“镂心鸟迹,敷写器象”,意思是精心推敲所写文字,铺陈描写事物的形象。这句话是用来进行文学评论的。有道是:书画同源,书文孪生。余以为,书法与文学,同宗同根,相濡以沫。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形式,表达作者内在情志的艺术;书法是以线条点画为形式,表达作者内心世界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

所以,书法史上的很多著名墨迹,都是文学史上的名篇;而文学史上的很多优秀名篇警句,是借传世的书法作品彰显其不朽魅力。怀栋先生以精心推敲文字的态度研习书法,以铺陈描写事物形象的精神创作作品。所以,用“镂心鸟迹,敷写器象”来论及怀栋书法,应该是恰当的。故不揣冒昧借用之,以就教于诸位方家。

是为序。

2013年10月29日 于縁椿斋

注: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河南省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