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全民习武,拳术威震海坛!走进“功夫村”,拾掇散落的庄上武术传奇!

2018-04-18 04:58    

原标题:平潭故事|全民习武,拳术威震海坛!走进“功夫村”,拾掇散落的庄上武术传奇!

自古,

平潭尚武之风盛行,

英雄人物辈出,

传承留下了大名鼎鼎的“藤牌操”。

当然,

更多的平潭武术传说故事,

散落在乡间、村里、村民记忆里……

庄上村前的一座山,傍晚时分的剪影神似人脸(林诚 摄)

“庄上母鸡搭鼓架,庄上妇女打三战。”

“任厝货郎会文章,庄上妇女会干仗。”

这是口口相传在平潭乡间的谚语,

背后是一个村庄的武术传奇。

庄上,曾是旧时平潭十二区之一(相当于现今的北厝镇),如今只是北厝的一个建制村。这是一个被山峦环抱的村庄,宽阔的中山大道从中穿越而过,打开了村庄对外的门户。

山峰层层护卫着村庄,

横在半山的旧石厝,

步履蹒跚的古稀老人……

沧桑的景致,

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到对历史的怀想之中。

↑横在半山的旧石厝,诉说着流淌的过往

这里,

全民习武延续数百年,

拳术威震海坛,

是旧时有名的“功夫村”。

走进庄上,

村中景致独特,

每一处景致都有一段神秘而悠远的故事,

每一段传说都带着村民们朴素而纯真的梦想。

这些故事,

就像村中那口还在流淌清泉的老井,

醉了村庄,

也醉了时光。

一村之起落 两姓兴衰史

↑旧居讲述着神秘而悠远的故事

要说庄上村的武术故事,还得从村史说起。

“古时,庄上有两个不同姓氏家族,一家姓杜,一家姓林。如今,全村基本姓林,常住人口一千多人。”在庄上村出生成长的平潭一中体育老师林诚,非常热衷于村史和武术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在他的讲述下,不为外人所知的庄上故事层层浮出水面。

远远望去,庄上村背靠的山峦形如一头卧牛,村前三座山则犹如三名护卫,传统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相传,杜氏祖先得了村里的风水,所以族人个个身高马大,体壮如牛,家族殷实旺盛!”林诚说,而当时林氏祖先只能偏居一隅,族人大多体弱多病,家境贫困潦倒。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很久,直到一位风水先生到来,情况才得以改变。

有一年正月里的一天,家底殷实的杜氏族人正聚在一起吃喝谈笑。此时,这名风水先生游历经过,杜家养的狗见有陌生人,立刻窜出狂吠直追。一时,风水先生惊恐万分,又无路可逃,只能不断呵斥。但是狗吠不止,并龇牙咧齿,欲扑上撕咬。见此场景,杜家人不但不劝阻狗,还纷纷哈哈大笑,这让风水先生更无所适从。

而无餐可聚,只能坐在一起闲聊的林氏族人,看到了这一幕,立马起身赶跑狗,风水先生才得以脱身。“多谢!多谢!”风水先生抱拳头感谢林氏族人解围。攀谈之下,得知林氏族人因清贫潦倒,无聚餐之财力,连正月里都吃不上一顿好的。而杜家人财大气粗,体壮如牛,方圆十里无人能敌,就连狗都会欺负人。听罢,风水先生环绕村子一周后,便借步到林氏族长家中。“我能让你们家族旺起来。”风水先生告诉林氏族长,在村子某处挖一口水井,里面有两颗大青石,取出后对林氏家族必有好处。说罢,匆匆离去。

这些故事,就像村中那口还在流淌清泉的老井,醉了村庄,也醉了时光。

数天后,林氏族长带着族人,按风水先生指定位置,挖了口水井,果然看见里面有两颗大青石(相传是卧牛的死穴),随即取出,一股黄泉井喷而出,逐而清如许。此后,杜氏家族像着了魔似的,怪事坏事连连,家道日渐败落,没几年就纷纷搬离村子,不知去向。而林氏族人由弱渐强,日渐兴旺,成了庄上村的主人。

如今,庄上村还留有杜氏旧居的残墙断壁,记录着曾经的历史。村中的那口老井,依然流淌着清泉,养育着这一方人。

拳起南少林 林氏得真传

↑村里的老翁讲述庄上村流传的故事

庄上武术就起源于杜氏家族的由盛转衰之间。

今年50多岁的林孔强,是庄上武术的第八代传人,是现今为数不多还会打庄上拳的林氏族人。“天下武功出少林,庄上武术也不例外。”他说,庄上拳术最早起源于南少林。

相传,清朝中叶,闽南地区的一名南少林俗家弟子,新婚不久,即将当父亲,却因行侠仗义致人死亡,而不得不逃命天涯。这名义士一路逃往莆田、福清,在阴雨绵绵的一天,由渔塘古渡口登入平潭岛,看到岛上一高处山坳有个若隐若现的小村庄,便问路人是何地?路人回答说:“那是庄上,此地民风彪悍,先生欲往何事?”

义士心中暗喜,料定庄上是个理想的藏身之地。那时,正值杜家人丁兴旺、财力雄厚的时候。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来到庄上村,义士求见杜氏族长,禀明来意,欲凭武艺在村里讨口饭吃。杜氏族长见此人不同凡响,一身武艺,决定暂且将他留下,条件是免费传授杜家子弟武艺,徒弟们提供吃穿住宿。

民风彪悍的杜家子弟见高手到此传授武艺,纷纷前来报名学艺。拜师傅时,徒弟们奉上一双布鞋,这一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庄上林氏族谱中记录着庄上武术拳谱

就这样,义士成为了大家的师傅,很快融入庄上村中。体壮如牛的杜家人,个个是练武的好手,如今武艺在身,更是威震四方。而同在庄上的林家子弟是不允许来练武,只有一人是例外。他是杜家人的外甥,叫林乃杰,时常跑去杜家偷看表哥们练武。林乃杰个头矮小,杜家人认为他不是练武的好料子,加上是亲戚,就让林乃杰一起向师傅学习。

那时,林乃杰的姐姐嫁到敖东一大户人家,家里牛羊成群,林乃杰平日得去帮姐姐放牛,只有闲暇之余才回到村里练武。由于缺乏系统训练,几年下来武艺平平,同期的师兄弟早已出师。但是,林乃杰没有放弃,一有空还是跟着师傅学了一期又一期。而师傅对这位不出众但很执著的徒弟疼爱有加,感情也愈加深厚。

长大后,林乃杰在姐姐的帮助下,在渔塘古渡口摆了个肉铺,白天在那卖肉,晚上住在姐姐家。时间一晃,十八年过去了,一天傍晚,有个徒弟见到师傅站在村头面露愁容,便问何故?师傅说,自己十八年前出事离家时,妻子肚子里怀着女儿,如今家里传来消息,闺女已长大成人,准备出嫁了。十八年了,以前的事情也该过去了,自己应该回去了。

庄上林氏族谱中记录着庄上武术拳谱

“要回家了,应该高兴才对呀?”徒弟不解。

“我无颜面对妻子和女儿啊!”一再追问之下,师傅说出了缘由,十八年来村人除了提供给吃穿住外,再无酬劳,自己身无分文,连一件礼物都没办法送给女儿,如何回去面对妻儿!

徒弟听了后,回去告知杜家族人,此时的杜家已大不如前,正走向衰败。杜家子弟总共给了师傅铜钱十八千文当盘缠,第二天,师傅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庄上村。

在渔塘渡口,摆肉铺的林乃杰见到师傅背着包袱,便问师傅去哪儿?见到林乃杰,师傅也是倍感激动,一一把事情原委道来。听罢,林乃杰赶忙收拾好肉铺,硬把师傅拉到姐姐家。一进家门,便告知姐姐事由,林乃杰姐姐立马命下人杀鸡剁鱼,为师傅饯行。酒足饭饱后,林乃杰把积蓄全部拿出送予师傅作为盘缠,姐姐转身到屋里拿出银子,姐弟俩合计给了师傅铜钱一百八十千文,竟是杜家子弟给的十倍之多。

庄上林氏族谱中记录着庄上武术拳谱

师傅再三推辞不过,热泪盈眶收下,决意再留些日子,把毕生所学之精华全盘传授于林乃杰。一传一学,已无保留。家中闺女嫁期已紧,师徒只好依依惜别!来到渡口,师傅再三叮嘱林乃杰,此乃南少林之上乘武功,一定要加以传承与发扬。此时,潮水已涨,师徒语意未尽,船夫多次催促之后只好撑船而去,林乃杰大急!

“徒儿看好,为师去也。”只见,师傅飞身上屋,取下瓦片,大喝一声,抛瓦至海面,飞身踏瓦追船而去,将最后的轻功秘籍教给了林乃杰。至此,林乃杰尽得南少林武术真传。

拳师再创新 全村皆习武

“林乃杰是我们庄上第一代拳师。”林诚说,那时,杜家因衰败而离开庄上,林乃杰谨遵师命,开始在村里义务传授武艺,成为庄上武术的先祖。

根据庄上林氏族谱记载,林乃杰生于1805年、卒于1892年,亲传弟子为林国信(1824—1890),林国信传老虎泉(1867—1933),老虎泉再传林春举(1875—1943)……延续至今共八代,历经200年历史。

“现在,庄上流传下来的武学共有‘拳姆’(七十二式)、‘滚打’(七十二式)、‘四门’(二十四式)、‘掏套’(十八式)四套拳法。”林孔强说,相传,前几代拳师还会“金龟脱壳”“点筋痹血”“飞檐走壁”“落地生根”“撇瓦过河”“四两拨千斤”“摇身折法”“走马化身”等绝技,现在已经失传。

“现在的庄上拳术已非原来形态。”据林诚介绍,原先流传下来的拳术有点类似咏春拳,手法步伐内收,属于小开小打。传至第四代拳师林春举,因他身高马大,觉得这种打法不舒服,就对原来的手法步伐加以改变,变成大开大打之势,也就形成了如今庄上拳的独特拳法,与洪拳更为相近。

武术的种子四处播撒,在庄上村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乡规民约,每年冬至至来年三月三,农闲的这段时间,全体村民以家族为单位,由族里功夫最好的一位长辈或兄长,来教族人练习功夫,不分男女老幼,全民习武。

长期在耳濡目染的习武环境中,庄上村的男女老少,对拳谱个个是朗朗上口,犹如唱童谣。甚至,连村里养的家禽都不一样,民间谚语“庄上母鸡搭鼓架”就是一个例证。

及至清末,社会动荡不安,庄上拳师开始走出庄上传授功夫,足迹遍布平潭及周边地区,庄上拳术开始享誉海坛,威震海山。

随时代式微 传承遇难题

在庄上,这股全民习武之风一直延续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小时候,我经常看到村里人来往过招,七八岁时就跟着族中老人有样学样。”林孔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自己跟着拳师林述庄师傅系统学了三年,除了庄上拳,还学了两套外来拳法,八丁拳与昆仑拳。那时,林述庄师傅是远近有名的拳师,全村一半以上年轻人都学过他的拳术,除了平潭本地,还有长乐、福清等地的人慕名前来习武。

“我小时候在二伯家,每年寒暑假,二伯家的大哥会带着我和堂兄弟们一起打拳。”林诚犹记得小时候习武的情况,后来因家搬到平潭城关就没坚持了。上大学后,学习体育专业的林诚,接触了各种拳种,才重新关注起在村里代代相传的庄上拳。

而随着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也打破了庄上村延续两百年的习武传统,村里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而那些传统拳师生活随之窘迫寒酸,也不得不另寻生路。习武之风随之消散,如今传承倒成了一个问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师傅还开设武馆授徒。到了1983年,我们就解散了,不再习武,同期的七个师兄弟各自发展事业。”林孔强说,现在谁还练武打拳,这个赚不到钱,大家都要生活啊。

现今,林孔强是为数不多还保持练武习惯的拳师,但也不以武为业,目前经营着一家主治跌打损伤的推拿馆。

“老一辈拳师基本不在了,祖上传下来的四套拳法,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最让林孔强忧心的是传承问题,他的师傅林述庄已于2016年逝世。

“‘拳姆’‘滚打’‘四门’‘掏套’四套拳法,现在就剩73岁的林述发全部会打,他是我们区老体协健身气功协会常务副会长。”林孔强说,自己现在也只会三套,希望社会各界能共同关注庄上拳术的传承,它是平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大家来挖掘和发扬。

“庄上拳术需要走出去,才能发扬光大。”林诚认为,庄上拳术主要在本村流传,保持它的原生态,它是平潭尚武精神的重要留存,非常值得保护传承,但需要扩大传播和影响力,而这需要有识之士共同推动。

走在村道上,望着迷人的景致,耳畔恍惚又听到这些久远的传说。时至黄昏,夕照辉映着远山,村庄笼罩在一片金黄里,晚霞在肩头渐渐黯淡,收尽尘世的人声,于一片坡地上躺下去。而世间里,毕竟有一些可以和时间抗衡的东西,比如传说和梦想。

来源:平潭时报

文字:记者 李序拓 陈小欢

图片:记者 林映树

平潭时报微信工作室出品

编辑:丫丫 监制:张金飞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