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假若疾病来临,亲友不幸患绝症,要不要实情相告?

2021-11-07 04:08    

这是沉重的话题,也是很多人已经历过,或在将来要遇到的。医学在进步,但我们仍然要面对难以救治的“绝症”。在医学诊断确立之后,往往首先得知消息的是家属。这时,就要遇到一个难题:要不要把真相告知患者?现在带您一起思考。

中国人注重家庭,这种传统文化,也影响到医疗。在咱们这儿,一旦有人被确诊患有难治的疾病,往往第一个得知结果的不是患者本人,最先承受心灵痛苦的是患者家属。这时,常做的有两件事,一是先向患者隐瞒,由亲友们商量对策;二是四处咨询求医问药。那种无助中的迷茫和心痛,非亲身经历者难以体会。

选择隐瞒病情,是担忧患者无法承受,会在身体的病痛之外,再受心理打击,怕患者会“想不开”,在受不了时做出意外的举动。另一方面,也有亲情的考虑,毕竟现实的情况是,很多疾病的治疗,将要面对手术或化疗的创伤、高额的经济负担、长期的医疗和陪护等,先得知实情的家属,多会选择“能担的自己担”,把心理压力独揽。有时,查出病的人还没进病房,家属亲友中就有人先扛不住病倒了。如何面对?我们先来看相关的研究。

有医生曾做过问卷调查,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亲人查出癌症,会不会把结果告诉患者本人?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自己得了癌症,希望知道真相吗?在2000多回答中,74%的人选择向亲人隐瞒所有或部分病情,26%选择把实情告知患者;而在自己得病时,85%的人都希望能知道所有真实信息。

上面的小调查的结论很清楚,但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只对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有自信,却怕患病的亲友得知实情后崩溃呢?这是我们的猜想,还是真要发生的情形?如果不告知病情,会不会影响医疗方案的选择?能不能在治疗中得到患者的配合?对治疗效果会产生影响吗?回答这些问题前,我们再来看看实例。

我们知道,有些国家,是有患者知情权的相关法律规定的,如果没有告知,做不到知情同意,医疗将是违法的。比如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患者权利法案》,明确规定患者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享有知情权,对治疗、看护有接受权也有拒绝权。一句话:谁的身体谁做主。

从心身医学的角度看,人对疾病的反应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心理防卫机制是否认,会拒绝承认现实,心里会想“为什么是我,我怎么会这样”。也会产生焦虑,出现紧张或惊恐,考虑“该怎么办”。这时,也会出现躯体症状,无法安静,不停地做握拳或捂脸等刻板动作,感觉胸闷气短心脏快跳出来,以及多汗、睡眠困难、尿频、胃肠不适等,会咬指甲、来回踱步。有些人会出现愤怒的行为反应,并产生人际冲突,会骂人、摔东西。然后会陷入抑郁,出现情感障碍、行为变化、认知改变。渡过这个阶段后,患者有的会接受现实,有的坚持否认,有人会配合治疗,并产生对医生及家人的依赖,也有人会极度哀伤,甚至自杀。

从整体的治疗观察看,对患者告知病情,患者产生心理反应多是暂时的,大多会开始配合医疗。研究对比后发现,在东亚地区,由于文化影响,医生和家属联合对患者隐瞒病情的例子更多,但也有国家开始改变。日本近些年来开始反思,目前患者得知真相的比率已接近90%,于此同时,晚期癌症的生存率也在同步提高。这提示我们,医疗技术的提高,让患者产生治疗信心和配合才是关键。

多项的研究也说明,即便是无法救治的疾病,比如某些晚期癌症,如果采用舒缓疗法,较早开始临终关怀,由专业团队提供心理服务,也可以明显地缓解患者本人和家属的痛苦。相反,隐瞒病情,会让很多家人和亲友产生负罪感或愧疚。如果最终患者治疗失败离世,家属会在患者离世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处在后悔、自责等情绪中,感觉没有能够向亲人献上自己所有的心愿,或者将患者在临终前的各种痛苦印记在心。

医学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也同时是虽不断发展却十分局限的学科,无法治愈、添加痛苦、高额费用等都是避不开的现实。在医疗告知及患者权益保护方面,我们也存在着法律的缺陷。专业建议也许在各家各户的具体现实前,会显得苍白无力。假若亲人患病,还是要面对很多两难的抉择,冷静、客观、务实,全方位地权衡,可能才是对患者对家人对自己的最好选择和交待。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制作,以科学与人文视角多维度观察生命健康,包括医事、史话、日常、展望、心理、房内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盗链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