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旅游 >正文

一座承载着历史和记忆的乡村

2021-11-07 04:28    

一座承载着历史和记忆的乡村

因为年轻人的外出,很多乡村成了空心村,成了许多人回不去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但,有一座乡村,却吸引着许多在外工作的游子时常回来,回来接接地气,润润乡音,湿湿手脚,他们就会舒筋展骨满血复活;回来承包被撂荒的土地,业余创业,让她再次焕发生机;回来看看,转转,拍拍照,写写文,宣传她,讴歌她……因为,她有太多厚重的历史,有太多令人难忘的记忆,还有太多令人自豪的第一……

甘肃省第一个农民自建吊桥的乡镇

白银市第一个拥有大型建筑工程队并且数量可观的乡镇

靖远县第一个拥有文化教育家最多的乡镇

靖远县第一个拥有自己微信公众平台的乡镇……

这座乡村,就是靖远县平堡乡,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和难忘记忆的乡村!

平堡,位于黄河南岸,辖四个村子,从上至下,依次为金峡、平堡、蒋滩,金园。都说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在这儿的金峡村,黄河拐了一个不知是第几道的大弯儿,于是,湍急的水流和水势,被聪明的人们利用起来变成水能,乌金峡水电站应势而生。但如果你认为平堡人的聪明才智,仅止于靠水吃水,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儿的人,不但善于利用大自然的力量,而且还善于征服大自然呢!依黄河而居,固然得天独厚物产丰富,却给人们的出行和农产品的输出带来极大不便,尤其是平堡人,多居住在河的南岸,而田地却大多在河的北岸,田里一个小时的活儿,光过河就要花三四个小时,而过河,又是许多人心头永远挥不去的忧伤和担心,人庚几辈,村里许多人家,在渡河历程中都死伤过人。交通的不便,制约的不仅是人们的思想,还有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于是,渴望便利的交通成了平堡人心头的夙愿!当人人心头跳跃一团愿望之火时,总有一天,这团火就会熊熊燃烧起来,映红一片天……

标签

1967年至1970年,偏居黄河一隅,因河流而胸怀宽广心明眼亮的平堡人,燃了“要想富,先修路,咱们农民自己修座桥”的愿望之火,在省公路局工程师苏钰的指导下,在本乡土冉旭、冉希歧、韦继文、魏宏民、高海录等能工巧匠的协助下,平堡金峡两队社员,在一无资金二无材料三无技术设备的重重困难下,他们手提肩扛,筐运车推,边学边干,昼夜不停。几千社员出工十八万个,黄河边唱响了农民自己建大桥的凯歌。如果说愚公移山是感动的天神来帮忙,那么农民建桥,感动的就是各级政府和众多不相识的单位和个人倾力相助:省交通局拨款二十七万元,县区拨款四万元;白银露天矿、兰州机床厂、兰州军区某汽车团等众多爱心企业无偿支援机械、经济、人力,技术;头角峥嵘之士、省地贤吏、厂矿仁人,军旅将士建言献策多方援助;农民父子、兄弟、夫妻齐上阵,男女老少,同心协力,工地24小时换人不停工,大家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民心凝聚,众志成城。历时三年多,1970年4月,一座单链加劲桁架大桥建成了!顿时,名传千里轰动一时。这在甘肃是首创,在全国也是先例,其先进实用的技术被载入了中国桥梁史。一桥飞架,黄河天堑变通途。从此,世代居住于此的千万农民,从蛟龙锁咽交通不便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本地的农业和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当地的甜瓜,大棚蔬菜,水稻,过桥上市,直入白银兰州。行人车辆出入,方便快捷犹如进出家门,人们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守着绿色环保的好东西,过穷日子苦日子了。

余生晚矣,吊桥建成,我尚未生,生后多年,吊桥美名不绝于耳。终于,近五十年后的一天,我双脚站在了平堡吊桥上,抚摸着她一根根犹如筋骨般的钢柱,看着她渐已沧桑的容貌,我竟热血沸腾内心激荡,这是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物资最匮乏的上世纪60年代,在当时无技术无资金无机械的“三无”条件下,农民们自己建的一座桥啊!相比现在许多宽阔无比的大桥,如今的吊桥是显得有点儿窄促,但丝毫不影响她的运行,每天,数以千计的大小车辆,成百上千吨的各种货物,成群的人马牛羊,从她的身上通过,每当载重车辆通过时,桥身颤悠悠的,能明显地感觉到黑乎乎的钢丝绳被扯紧地在用力,有些钢丝绳和桥身甚至发出了嘶嘶吱吱的声音,好似一个不堪重负的老人在呻吟……是啊,从建成到现在,人来货往,大小车辆,风雨无阻,昼夜不停地服务五十年,算得上是高龄老桥了!五十年间,这座桥日日负重,不停歇,像一位坚强无私的母亲一样,默默地为儿女们奉献着她的一切……

标签

虽然是第一次站在这令人向往已久的桥上,奇怪的是,一向恐高和晕水的我,却没有往常的胆战心惊,是因为坚信她的牢靠和坚固,还是因为她的苍老值得信赖?走在桥面上,我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如入亲人怀抱般的踏实感和安全感。想必,这儿的人民也有这种感觉甚至更强烈吧,因为,我看到他们通过大桥得到了实在的方便和可观的实惠!那滚滚不止的车轮,如涛涛黄河水,将过日子的热情掀得一浪更比一浪高,家家的小日子也如同门前的小桥流水花红柳绿一样,越过越好,越过越有色彩……

乡人体现自己富裕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在村里盖一院属于自己的新房。

走在干净整洁店铺林立的平堡街上,欣赏着家家畅亮别致的新房子,垂涎着户户门前那一树树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枣时,眼光突然被那么几座破旧衰危的古建筑所吸引,他们夹杂在井然有序的新楼群中,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不可小看!这是村庄过去绝代的芳华啊!随行的人提醒说。

一座在现代看来仍然不失威严的灯山楼,上面两幅已被岁月之光斑驳得油漆脱落的壁画,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它古老的历史和早年的风华艳丽。当地人说,灯山楼是他们正月闹红火的中心地,因楼上悬挂排列几百架灯笼,楼如灯山,神光四映,楼东,菩萨殿临之,楼西,文昌宫映之,以灯设会,慧灯昭昭,猜谜、赛诗、撰联,活动丰富多彩启智有趣,许多人说他们对古文化的启蒙,就发源于此。噢,难怪平堡多文人,且多踏实能干不追踪赶风的教育大家,原来有这般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熏染浸润着呀!

如果说灯山楼承载着当地人对文化和历史的记忆的话,那么对一座古老破旧“校门”的保存,又承载着什么呢?面对一个由贞节牌坊改造成的“平堡小学”的大门,我思索万千,难以理解。

标签

百般疑问,都在年近80的杨国材老人的讲述中获解。杨老是五六十年代的老牌大学生,虽然在外为公多年,却心系家乡,满怀桑梓之情。近年为保护家乡古建筑和家乡经济发展,不遗余力发挥余热。他说,这座校门原是清朝嘉庆年间,杨京仓妻吴孺人的贞节牌坊,因其本身所承载着妇德和孝道,又翘檐斗角,构造精良,画风精美,技艺绝伦而成为世所罕见的艺术精品建筑经典!“破四旧”时,聪明的当地人不忍毁弃这凝聚着先贤超凡技艺的建筑精品,便在乡间高人的指点下,把这座牌坊整体搬迁到了小学门口,作为校门立于此地。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校园里早已群楼簇新,现代化十足,她却依然如一位饱经历史沧桑,又不失威严精良的老人,守着这座培养了数以万计人才的陇原名校。感叹于乡间高人的智慧时,我也深深地感动于平堡人的明智:既出新又守成,既沧桑又现代,把保护与发扬,坚守和创新做得如此完美统一。虽然盖房建桥,对他们现在只是技艺小事,但任他多能干的工匠,多胆大的人,对承载着平堡几百年厚重历史和文化渊源的古建筑,他们也不敢动此一指!相反,永远满怀敬畏之心,庄重恭敬村中这一座座古老丰碑是他们作为平堡人的骄傲和自豪!保护古建筑,是当地人对历史的执著坚守,对文化的信仰坚持,对记忆的坚定保存!是他们永远的责任!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

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因人而厚重,人因历史而睿智的双赢结果。

2017年9月23日,秋高气爽,惠风和畅,黄河欢笑,天蓝树绿。我们一行几十人,随乡味儿平堡金秋笔会有关人员一起走进平堡,走马观花,凭吊古迹,一掬黄河,掠影山头。站在学校后面的堡子山上,环顾四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黄河玉带,绕村而过。俯瞰全村,屋舍俨然,街道井然。和煦暖阳下,山下小村,澄明清澈,一片祥和宁静。看着远处奔流不止的涛涛黄河,遥望天上宁静致远的片片白云,我突然想到了四个字“德能勤绩”,这四个字,或许就是对平堡人民最好的概括:德可载物,能堪造桥,勤劳致富,绩可流传。

平堡,黄河之滨的栖息者,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正是所有黄河之子的缩影吗?

平堡,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和难忘记忆的乡村!

□李艳艳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