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旅游 >正文

来博物馆,在海洋文化里畅游

2021-11-07 05:20    

本报记者 谭楚翎 黄虹源 实习生 林智唯

11月11日下午,市博物馆里游人如织。淡蓝的玻璃幕墙曲线回旋,阳光下的防城港市博物馆犹如一枚巨型的海螺贝壳,传递着海风的声声回响。

市博物馆又名北部湾海洋文化博览馆。该馆占地面积42亩,建筑面积15975平方米,展览面积约7000平方米,是一座以本土历史及民族民俗为主题,兼以展示海洋文化的综合性地级市博物馆,常设展览由“神奇斑斓的海洋生态”“璀璨多姿的海洋文化”“悠久丰厚的防城港市历史民俗”三部分组成。业内专家称之为“北部湾沿海首个海洋文化博物馆”。

开馆8天,就迎来4万游客

刚进门,就看到照壁上浮雕的几只海豚腾跃而起,好像要跳出墙壁向人而来,非常鲜活。市博物馆的安检设施先进,入馆时,需要扫描个人身份证,并通过摄像头比对人像,方可通过闸门,也就是俗称的“刷脸”。

市博物馆馆长何守强带着我们参观。他告诉我们,市博物馆于9月30日开馆,市民和游客的参观热情大大超出预期。仅国庆期间,来访的游客达到4万多人次,以致于原本备好的介绍手册第一天就被拿光了。长假中,他们迎来多个观展高峰,前期观展以本市市民为主,中后期观展人数随着周边地市及外省游客的到来而持续上升。何守强和同事们总结了一下,发现黄金周里的观展主力是家庭组及三两结伴的亲友小团体,期盼了这么久的市博物馆终于开馆,许多爸爸妈妈都乐于带孩子来参观学习。国庆后至今,市博物馆的参观人次每天都有四五百,周末更是热闹非凡。

从馆外到馆内,海洋元素无处不在。该馆第一层的主题为“壮美海洋——神奇斑斓的海洋生态”,展示了海洋的起源、形成、形态变化、海洋资源等内容,展出海洋动物、海洋植物、海洋矿物等浸泡、干制及实物标本1000多件,通过“江山龙”骨架(复原模型)、蝠鲼等代表性的展品,展现了一个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海洋世界。第二层主题为“大美海洋——璀璨多姿的海洋文化”,追溯了海洋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历程,展出海丝遗物、船模、沿海生产生活工具等各类展品1000多件,展示了近代中国追求海洋强国的艰难过程和历代志士仁人对深海蓝梦的不懈追求。第三层的主题为“醉美边海——悠久丰厚的防城港历史与民俗”,以我市历史发展为主线,通过贝丘遗址、伏波南征、刘永福、近代革命等内容,展出石器、铜鼓、旧界碑等珍贵藏品1000多件,复原、展示了壮、汉、京、瑶等民族的生产、生活场景,全面展现了我市的发展和崛起过程。

刚开放的博物馆设施还未完善,空调设备正在安装,预计不久后空调能正常运行。静态的展品布展基本完成,正在安装动态展示区。据何馆长介绍,近期会安装好各个展馆的显示屏进行动态展示。

“现在主要是人工讲解,我们正在调试语音导览,将会推出两种方式的语间讲解,一个是馆内配备的耳机讲解,另一个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里面就有语音讲解。”何馆长说以后馆内的服务会越来越好。

大家都爱“江山龙”

有趣的展品这么多,受欢迎的有哪些呢?最受欢迎的,或许就是“江山龙”了,大家都爱“江山龙”。

“江山龙”位于博物馆一楼大厅,进门右转,映入眼帘的就是两层楼高的“江山龙”恐龙骨架(复原模型)。2002年,我市群众在江山半岛发现了几块与众不同的石头,有点像化石。根据这一线索,广西自然博物馆组织专家对这些化石的所在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的部分恐龙骨骼化石被认定为侏罗纪中期的大型植食性蜥脚类恐龙,是目前广西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恐龙化石,也是我国南方沿海发现的首例侏罗纪时期恐龙化石,根据发现地命名法,命名为“江山龙”。2016年11月29日,以江山半岛出土的恐龙骨骼化石复原的“江山龙”骨架运抵市博物馆布展,“江山龙”回了家。

威武霸气的“江山龙”受到了参观游客的一致欢迎,尤其是小朋友们,争相跟恐龙化石合影。何守强告诉我们,发现“江山龙”的区域是一片礁石海滩,潮起潮落,不排除还有其他化石的可能。广西自然博物馆和我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多次前往江山半岛恐龙出土遗址进行考古复查,以期有新发现。

同样受欢迎的,还有位于一楼的蛟龙号模型,这是根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1复原制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这一具按比例复原制作的模型能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到我国海洋开发和载人潜水事业的飞速发展。而位于二楼的船模集群则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展品之一,在参观高峰期,无论什么时候经过,此处都被里三层外三层的小朋友围着。

文物征集:从34件到6000多件

一路走一路看,看着丰富的藏品,或许谁也想不到,我市博物馆成立之初,馆藏只有34件。

市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原身为市文物管理所。刚成立时,馆藏只有原市文物管理所旧藏的34件文物,来源主要是2007年修建东兴大道时挖掘发现并移交的青铜器、石器等,以及渔洲坪地区发现的一些古钱币、铜钱。何守强和市博物馆藏品部主任吴付平笑称,他们从这34件文物“起家”,截至今年9月底,馆藏总数已达6000余件,藏品类包括金属类、陶瓷类、织绣类、海洋生物类等等。

大部分藏品都是由何守强带领团队去收集或征集的。现有28人的团队中,有6名是硕士,虽是高学历人才,但下乡入村、肩挑手扛、清理物件等比较脏和累的活计,他们说干就干,没有怨言。为了征集文物和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藏品,他们走遍了防城港所有的乡镇和大部分农村,有的村屯没通公路,他们就步行去,挨家挨户地去寻找。吴付平笑着说,床底下找老物件,猪圈里寻文物,甚至狗嘴下抢“饭盆”,在征集文物中都是常事了。越是破旧的老房子,越可能有新发现,一些村民用来喂猪、喂鸡的破碗,洗干净了可能就是不错的民俗文化代表。语言不通,他们就找当地的文化站帮忙;交通不便,他们就自己亲自去扛、去搬,一些热心的村民也会帮忙抬下山。

除了下乡征集文物,市博物馆还向收藏单位、文物商店以及民间收藏家等征集文物。

2015年10月份,国家文物局组织在怪石滩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出土了不少石器。为了更好地从海岸线遗物信息寻找历史踪迹,发现考古线索,国家文物局批给我市博物馆一个“沿海陆地调查”的项目。

这个项目启发了何守强和他的同事。这几年来,他带领团队持续在本地开展沿海陆地调查,开展考古调查、考古挖掘,有了大量发现,也出土了许多陶片、瓷片、石器等等。其中,在企沙大墩岛一天就发现了两三百件文物,他们通过对企沙半岛出土文物的研究,发现这里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瓷器贸易点。通过对潭蓬古运河处的发掘,也发现了大量的陶瓷器残片,10处石刻文字以及陶钵等。

捐赠也是文物来源的一个途径,一些收藏家或普通市民会向博物馆捐赠具有收藏价值的藏品。今年建军节,一位92岁老革命王振校向市博物馆无偿捐赠了两件自己珍藏多年的参军物品。王振校老人于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期间还参与过剿匪斗争。退伍后,根据地方需要,王振校留在我市从事卫生工作,先后投身于江平、光坡等乡镇卫生所的组建,并在此后的40多年里,一直留守在我市卫生事业岗位上。他说:“我之所以选在建军节这么一个特殊的日子,将这两件物品捐赠给博物馆,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通过文物认识祖辈的经历,发挥革命爱国教育作用。”

这6000余件藏品就是这么一件件收集而来,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有它的传奇。正如何馆长说的一样,“与其说我们是在收集文物,不如说我们是在学习地方的文化。”

(图片由市博物馆提供)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