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雍正王朝:雍正登上皇位后,邬思道为何要立刻逃离?

2021-11-07 06:00    

邬思道作为头号军师,为雍正上位出了很多主意,雍正也对他也甚为倚重,从四阿哥混成雍正大帝,这其中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明枪暗箭,实在不足为外人道,好不容易大功告成,登上了帝位,一般人都认为,邬思道功成名就的时候到了,但当雍正请邬思道做官时,他却只想逃离,因为他明白,如果不走,早晚会被杀人灭口。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翻看史书,帝王成功后杀功臣的事情太多了,范蠡去国而生、文仲留越受诛、张良归隐得全、韩信为王受诛。

对这样的事例,史学家多认为功高震主,不得不除,或许这也是某些人物悲剧收场的一个原因,但若是真能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才会知道这种结果有其必然性。

越王勾践为活命,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最令人不齿的是跪在地上吃夫差粪便,这是当初为了活命不得已而为之,这件事情留给他心理上的阴影是何等巨大,成了他一生的奇耻大辱,勾践其实内心是极度不愿意面对这段经历的,而范蠡和文仲乃是这件事的知情者,每次面对他们二人,就相当于要再次面对那段耻辱的记忆。

勾践受辱后卧薪尝胆

范蠡便是深知人性的这一点,觉得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趁勾践还没动手,抢先一步溜之大吉,带着西施不知道躲哪快活去了。可文仲呢,还想着帮助勾践统一天下呢,勾践已是东南霸主,掌握了太多的资源,已经用不了文仲了,而文仲在自己身边,等于逼着自己天天回忆在吴国那不堪回首的往事。

不只是勾践,换了其他人,也是这个心理,可以说是人性中难以改变的特质。一个人要是从穷到富,发达了,会让原本熟悉他的人感觉陌生,正如《围城》中引用的一段西方谚语:猴子爬得越高,红屁股也就露得越明显。

随着人地位的变化,其心理也会自然随之发生变化,而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君主又是极为特殊的存在,君权至高无上,无可约束更导致了他们可以为所欲为,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无论谁居功自恃,都不会有好下场,如果是君王丑事的知情者,被君王抹杀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范蠡与西施

人性是复杂的,君王权利虽然无限,但他也是人,也有情,一旦不用再面对那些不堪,活着发觉别人构不成威胁,那便会自然念其好处,毕竟谁都不想落个杀害功臣的骂名。范蠡不辞而别,越王反只记得他种种好处,做了两件事,一是使人铸其像立于王座旁,每日礼拜。二是封沃土三百里给范蠡妻、子,公子王孙敢侵夺者必死。张良在刘邦得天下后,及时功成身退,也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

范蠡把尊严留给了勾践,勾践自然感激他。邬思道也是这样做的。

邬思道是读过大书的人,雍正为当皇帝到处算计,而这些阴谋,全是邬思道给他想出来。老四的很多见不得光的事,邬思道都参与了,如果四阿哥没当上皇帝,他大概还不能把邬思道怎么样,可老四当上了皇帝,心态就变了,就算邬思道承诺自己后半生一个字也不说,雍正又怎能相相信他这张能把死人说活了的嘴?

邬思道已察觉到危险离自己很近,自己已成雍正的眼中钉肉中刺,他需要逃生。可现在不是战国时期,范蠡离开越国,可以到别的国家做他的陶朱公,勾践本事再大也够不着。现在全天下都是大清朝的,自己退隐也退不出大清朝。所以,邬思道再怎么折腾,就像孙猴子那样,始终不能逃离如来的神掌。

既然跑不了,那就让雍正能监视自己,这样才能让雍正放心,再加上以前的感情,会给自己留条活路。所以,邬思道才提出半隐,跟在李卫身边,这样使自己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监控之下,使皇帝放心,又以成全君臣之份触动雍正帝人性中那点香火之情,这恐怕是邬思道能保全自己性命的唯一办法。

邬思道不但有小聪明,而且还有大智慧。他的半隐,实在是整个电视剧最为完美的结局,如果真要拍成雍正杀了邬思道,估计就没多少人愿意再看下去了。

所以人臣为君王谋密事者,非但不可恃功自傲,更要学会功成身退,不可恋栈名位,引来杀身之祸。当然,若是对机密知之不多,只是功劳太大,还可以象秦国王翦,汉朝萧何那样以自污而自保,不过那又是另一种智慧。

清代大诗人袁枚的孙女袁绶有一首《咏史》诗,歌颂范蠡的知机而退,也可用在邬思道身上:亡虏归来思报复,卧薪尝胆是英雄。五湖一棹烟波阔,如此功臣竟善终。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