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李希贵、唐江澎谈“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如何为教师建成长平台?

2021-11-07 12:34    

编者按:

前不久,习总书记在十九大的“优先发展教育”一席话让所有的教育人热血沸腾,其中“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更是多次提及。

教师队伍建设之于教育,之于学校到底有多重要?教育部长陈宝生给出这样的答案:基础的基础、制高点的制高点、根本的根本。

那么学校到底该如何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又需做到哪些努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线名校长是如何做的吧!

学校应成为教师成长的生态平台

作者简介:

李希贵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对学生而言,好的教育一定有充分自由的空间,有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机会,其中包括课程的选择性,同时有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与资源。而且对学生而言,学校应该更像一个平台,在这里每个人都是用户,也是主人,供需可以很方便地连接,创造价值和消费资源都是多元的,也一定是自主参与、自主选择的。

学生的成长如此,教师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

每一位教师的个性、学识、素养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科又有着不同的教学规律,因而,教师的专业成长必然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特征和千差万别的需求,尊重他们的特点并满足他们的需求不是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地区的行政手段可以轻易做到的。目前,各地普遍进行的大一统教师培训模式之所以收效甚微,在教师中间颇有微词,大抵是因为犯了以不变应万变的错误。

如果我们能够把教师培训真正推向市场,就很容易焕发活力。

比如,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可以引进一些品牌培训公司的课程,把培训经费以培训券的方式发给教师,让教师们自主选择各家培训机构的课程,让教师们用培训券投票,促使培训机构不断倾听教师们的需求,努力改善培训质量,由此教师们在各取所需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标签

平台思维下的教师成长生态必须造就互为供需的机制。

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一座富矿,即使是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也不例外,他们在信息化、与学生沟通等方面,往往技高一筹,他们在全新视角下的体悟,他们的困惑与迷茫也同样是这个生态下的宝贵资源。因此,如何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师专业成长资源的提供者,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者,直接决定着这个生态的健康水平。

北京十一学校在去年8月的教育年会上做了初步的尝试,在教职工全员参与的情况下,提供了600多张教育海报,开展了60场圆桌论坛,30场新手发布,5个主题论坛,人人都是教育智慧的供应商,个个都是教育产品的消费者,特别是通过线上分享、交易,让每个人的经验得到快速传播和有效放大,且供需在互动中增强了针对性,自然带来了专业成长的有效性,每位教师都有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收获。

当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构建了尽量满足不同需求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就是选择性和互为供需。除了青年教师有一定的必修课程之外,其他教师一律自主选择,只要选够一定的学分即可达标。当然,对一些资深教师,学分要求也要有。特别要说的是,这些课程的提供者绝大部分是我们学校的教师,他们在梳理、总结自己经验的过程中,往往也深化了自己的思考。

平台思维下的教师成长生态中,一定少不了学生的参与。

学生的问题往往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学生的迷茫也可以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没有与学生的深度交往,就不会产生站在制高点的教师。

目前,在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在各种优质课评选的集会上,往往很难看到学生的身影,在判定一节课质量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的声音,没有“客户”发言的机会,就严重背离了平台思维的理念。再说,学生的学习路径、学生的学习策略、学生的成长特征,教师都应该将其视为教育的富矿,如果我们能够多潜心研究、梳理、总结,就很容易将其变成自己的教学智慧。

标签

平台思维还应该是共赢的思维。

在一所学校里,当教师成长同时带来各方共赢的生态,才有可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每一方感受到“赢”在哪里,就是打造平台时需要着力下功夫的地方。在各方互动中,如何产生精神的愉悦、事业的荣耀,甚至是经济的收益,都是我们处于主导地位的管理者应该去思考的

教师群体的专业生活方式,决定着学校教育的高度

作者简介:

唐江澎 江苏省锡山高中校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专家组核心成员

2006年燠热的暑期,我接任了锡山高中的校长。上任后遭遇的头等大事,是招生告急。

招生区域各乡镇的一些优秀学生,因备受关注有的已去意萌生、另觅他途了,需要我们亲自上门劝留、拉回学生。我和书记逐一拜访、诚意劝说,遇到通情达理的家长会婉言相告“再考虑考虑”,遇到养了个考出高分的孩子脾气也见长的家长,少不得吃人家几句堵心的恶言:看看你们才考了几个北大清华,我家这么优秀的孩子,上你们学校不要耽误了!

太阳很真实,毒毒地炙烤着,车子在崎岖的小道上颠簸。我对书记打趣感慨:“咱们为拉学生奔来奔去,万一出点儿事,人们该怎么评判我们的生命价值呢?”崇尚唯物论的书记一脸愠恼:“别乱说,不吉利!”

对此,我想有不少校长会感同身受!

当现实的教育竞争需要我们去沿街叫卖的时候,教育人已经丢失了尊严。但又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我们放下尊严去毕恭毕敬地争取优秀学生呢?我想,恐怕是我们内隐的教育理解与办学策略出现了偏差。

虽然不会明言,其实我们是否太看重优秀学生来装点教育的门面了?我们的教育理解是否依旧是“状元至上”?我们是否也太过迷信高分学生对教育质量的支撑了?“招生辛苦三天、教学轻松三年”的策略,是否会导致办学路径依赖?是否对教师的专业力量过于心虚?

标签

就在那一刻,我下了决心,没有必要将教育生命耗费在生源竞争当中,应该确立这样的专业自信:通过发展教师提升教育的品质,让每一个前来就读的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我们的校园像古德莱德所言,真正成为一个“可以称作学校的地方”。

让车子掉头,前面的路可能很宽!

这些年的路走过来了,虽然前路悠远,保持前行依然必须是长久的生命姿态。但也需要回望,这里辑录的花束就散发着一路芬芳;如果再找些标志,在路径上刻记行进的里程,将会使人观察到可辨的轨迹从而坚定自信地前行:

——学科发展规划。

这是出发前关于发展路径的设计。从2006年版,摸清底子,找准问题,寻求质量突破点;到2009年版,规划课程,推进有效教学,培育学科领袖;到2013年版(规划框架见附件),凝练学科宣言,转变学习方式,强化知识管理,培育未来特色。发展规划由重点关注学科成绩向重点关注教育价值渐次转变。

国学大师钱穆在论述人生三步骤时,概括出讲生活、讲事业、讲归宿三种境界,其深层的哲理,倒与我们学科规划的三个境界颇有相通之处。

讲生活是基本的生存之道,一个学科没有基本质量也就过不了今天;

讲事业是探寻专业的技术路径,不能总将我们的生活变成时间加汗水的苦揪,不能把怀特海所说的“让人拥有智慧”的教育活动变成笨重的体力活;

讲归宿就是让教育回归“天性”、“人性”,如雅斯贝尔斯指出的那样,“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如果学科教学永远关注分数就不能赢得明天!

——探索课程变革。

这是行进中改革的现实载体。从学校1927年颁定的十大训育标准中,我们提炼出“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十六个字,作为我们的教育哲学,作为学校课程设计的终极价值指向。

标签

于是我们的课程细节,在教育追求的光照下明朗起来、清晰起来,艺术不再关注技能,而是按照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技、艺术与文化四大领域,设计出自主选择的16门综合体验性课程,将课程指向于学生激情、美感与创意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也不再单是知识的增加与技能的提升,而是俯身为学生项目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服务,变知识传授教学为学习环境给养,将课程指向智慧创造。课程变革的视点从教学、学习转向了生命成长。

——走向专业研究。

这是行进者的行为姿态。教师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现实中,我们对课程、对教学、对评价很少研究,更缺少专业的研究,没有多少学校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分领域展开深入的、持久的、专业的研究,因此,我们都还停留在经验的境地。

锡山高中有长期与高校专家团队合作开展教学研究的传统与机制,也形成了依靠科研变革现实的坚定信念与学术文化,我们在受益中进步。

这些年来,先从研究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入手,探索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实施的技术路径;再以目标导引教学研究为突破,辅以课堂定向观察的专业化听评课制度,提升有效教学研究的品质;近三年探索“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将关注学习结果的理念落到实处。

在此过程中,目标分解每一个关键概念的剖析技术,课堂观察每一个量表的设计技术,评价反馈每一项评价证据的采征技术,都是专业的,都需要反反复复研究,而且是基于合作的团队研究。

——形成阅读习惯。

我常和老师讲,知识分子是我们的社会角色、专业身份,自古以来人们就将我们称作读书人;我们与此身份相配的基本生活习惯就是读书。武者拳不离手是专业生活习惯,歌者曲不离口是专业生活习惯,读书人手不释卷也是专业生活习惯。读书人不读书而能促进专业发展,而能教人读书,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这本来是个常识,可怕的是现如今连常识也需要申说。

标签

曾在教师大会上开玩笑,给你面前放一张纸,放一支笔,请你写出最近你阅读的书名、作者名,不假思索就能写出五本六本的,是读书人;抓耳挠腮可以写出一本两本的,也算读书人;想也想不出,只感叹记忆力大不如前的,基本不读书了;听见这一要求就上火,直抱怨工作繁重哪有时间读书的,恐怕已经不是读书人了!

不读书就无法过专业生活,职业倦怠也就随之而来!读书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要靠氛围,大家都读书,一个人不读书就失语尴尬,慢慢也会读起来。

经常有人问我,你们怎样督促检查教师读书?我坦言,读一本书就让老师上报书目、写心得体会,只能让教师痛恨阅读,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也有人担心,有的教师不读怎么办?我想,不读就不读罢,只要读书的人多起来了,书读的多起来了,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有学者研究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有一种是“生态取向”,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自我,教师总是处于一定的生态情境中的,个人环境、组织环境都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师“所处环境特别是教师组织环境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的影响将会是无孔不入的”,“正是这种文化为教师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与身份认同”。

这种观点实际是强调群体的文化特质对教师成长的巨大影响。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应该明确:发展学校关键是发展教师,不是一个教师、几个教师,而是一个群体;教育活动有群体性的突出特征,而教师群体的专业生活方式,才实质性地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育高度。

来源:中国教师报、京城教育圈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