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早出国早规划:低龄留学,你准备好了么?

2021-11-07 12:41    

如今,低龄留学现象已不再是什么新闻。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已突破52万,其中低龄留学生的比例已经占到一半以上。然而几乎所有的中国留学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喜扎堆、难融入。

在低龄化留学越来越凸显的大势所趋之下,我们应该重新思考阻碍中国低龄留学生成功留学的绊脚石到底是什么?低龄留学生到底如何在出国前就做好充分的出国留学准备?

◆社会交往能力(social interaction)太差,难以走出华人小圈。

曾有专家学者指出,在社交生活上与来自其它国家的留学生相比,中国留学生更倾向于和自己的同胞交流沟通,容易陷入孤立。

造成中国留学生社交孤立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语言问题,毋庸置疑,中国学生能够被国外大学录取说明已经达到了学校的语言成绩要求。无法将备考中学到的英语有效地运用到国外的日常交流中去,导致中国学生害怕与外国同学打交道,交朋友。相反,外国同学则认为中国留学生比较冷淡,甚至傲慢。

2013年,国内有媒体曾报道过一位在图书馆废寝忘食,发奋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从图书馆晚归途中,因语言障碍与校警冲突遭棍打的悲剧。可以说,正是这种语言上的“迷失”,导致中国留学生出现了所谓的“社交恐惧症”以及“孤独症”。

◆团队协作能力(team work)不足,无法融入国外课堂。

标签

中国留学生除在社交生活上感到“孤立无援”外,在国外课堂上也往往产生一种受“遭排斥”的挫败感。

曾经有一位海归回来的留学生分享了他在国外求学时所遭遇的一次异常尴尬的经历。国外课堂上,老师往往会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班授课”。在一次小组讨论中,这位学生刚好和一名德国同学、一名白俄罗斯同学一组,讨论美国和土耳其的失业率问题。在对比了两国失业率之后,这名同学仅仅得出了美国就业政策不如土耳其的结论。

而他的德国同学和白俄罗斯同学不仅得出了跟他相反的结论,而且完全主导了接下来的15分钟的讨论,而他只能尴尬地看着他的两名队友你一言我一语地享受相互合作讨论带来的乐趣。

◆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弱,过分强调死记硬背。

2010年,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教授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

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崇尚权威、经典,强调被动地吸收知识,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在国内课堂上,没有观点,不敢表达,更不敢质疑、挑战权威。

在国外课堂上,中国留学生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人云亦云,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更不用说最后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

好了,说了这么多低龄留学社交和学习上的诸多问题,那么该如何“对症下药”去克服解决呢?

标签

把英语应用到生活当中

语言是很多中国留学生向外来文化封闭自己的原因。很多留学生初到国外时,会担心语言表达不正确而把自己憋在宿舍里,每天沉溺于网络,热衷于与国内的朋友联系以消除孤独,从而浪费了跟外界学习语言以及快速提高外语水平的好机会。

适当时候要经常出去走走

走在街道上,看看各色建筑和商店,这也是对所在地文化的一种了解。同时,商店的招牌、菜单等都是学习工具。

同样,买东西时,不了解地道说法的时候,可以在别人买的时候在旁边看着,然后对对话进行模仿。了解当地人的说话习惯,从细节处改进,不久就会有本质上的提高。

多交外国朋友作为留学生,可以通过朋友之间互相介绍或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等方法来认识外国朋友。或者,可以在学校的论坛上发帖子,寻找对中国文化或汉语感兴趣的外国朋友来解决这个问题。走出固有的圈子,迈出与外国朋友交流的第一步,在文化碰撞过程中,既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也融入了所在国的文化。

参与运动项目和课外活动

中国学生想更好地融入本土学生的社交圈子,一方面可以与他们共同参与一些体育项目和课外活动,另一方面多参与当地本土文化的活动,在校园里参与一些本土学生和国际学生较为喜欢的社团。例如文学社、歌剧协会等文化气息较为浓厚的组织,也可以与他们一起参与体育运动,比如划艇、足球、羽毛球等。

在各种分组讨论和活动中增进友谊,这样不仅能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还能在讨论中迸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对于英语交谈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