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科技 >正文

妙趣横生的人工智能之旅

2018-04-18 14:18    

时至今日,对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我们都已不太陌生了。智能APP、智能家居、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制造、智能马桶等各种打着智能字样的新事物也层出不穷。人工智能正慢慢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想起时,还有种期待科幻中的智能场景早日出现的隐隐喜悦。人工智能让未来充满想象。

著名媒体人杨澜2016年带领团队开始为期一年的人工智能全球探访,走访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二十多座城市,超过三十多人的顶尖人工智能实验室及科研机构的八十多位行业专家,制作了《探寻人工智能》的记录片。杨澜自称这是“一个文科生的人工智能探寻之旅”。

杨澜的记录片我还没有看过,不过就从本书的访谈内容来看,很丰富,很有深度,探讨的一些前沿问题,对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开阔视界都非常有帮助。和李开复博士的《人工智能》一书比起来,李博士的人工智能是一场关于深度学习,关于概率论的深入探讨,比较专业性且有深度,其中穿插了一些关于未来智能,人与智能的畅想,也很有启发。而杨澜的《人工智能来了》则像一场妙趣横生的人工智能之旅,充满人文趣味。

杨澜很会讲故事,每一场访谈均能挖掘到让人感动或新奇的点,科学前沿一线科学家们的实践感想,那些名人甚至科学狂人背后的故事,将人工智能朝更细致、更人性化的角度多方探索,让人惊讶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如此迅猛——这些多姿多彩的发展方向是李博士专精一面所不能取代的。

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翻译、生活辅助机器人、加油站服务机器人、机器人餐厅等等,各款各型的机器人表现都别出一格,让人大开眼界。机器人科学家石黑浩热衷于制造逼真的拟人机器人,让机器人能摸拟人类精细的表情、感觉和情绪,这是未来机器人必走的一道关隘,也是拟人形还是非拟人形的分水岭,负责拟人部的石黑浩认为,“机器人是一面镜子,科技是我们理解人类的方式,这是我一直相信的哲学。”

科幻作品中的人与机器人大战,则有科学家认为,现阶段不必担心这个问题,即便出现机器人大战也是机器人背后人的集团利益之争。还有机械机器狂人,将芯片植入自己体内,体验半机器人的感应效果,真是名副其实的科学狂人。

杨澜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让我们直观看到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动态,也让人感概智能背后科学家的热爱、奉献与执着追求。李飞飞原是加州理工博士后领导了斯坦福大学的视觉实验室,是人工智能圈屈指可数的女科学家。如何让机器人像两岁的小孩子一般深度学习,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给机器人提供海量的图像数据。来自167个国家五万个工作者,三年时间,上亿幅被标注的图片,涉及22000个类别——机器识别的背后是人类“苦力”劳动在支撑。对此,杨澜说,“科研就是一个翻山越岭的过程,你去征服一座高山,再去征服下一座峻岭”,“对待机器就像是培养孩子”,“再多的汗水和等待都会换来惊喜。”

访谈不枯燥,内容很丰满,也让人对人工智能更感兴趣了,于是也更期待人工智能领域能给我带来更多惊喜。

本期编辑=追追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