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面对救治无望的亲人,让她安静的离开还是把她最后的时间交给医生

2021-11-07 18:59    

近日热播的电视据《急诊科医生》中有两个篇幅不是很长的桥段值得我们的注意和深思。因为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是没有,甚至我们中的某些人正在遭遇这样的不幸,面对这样的选择。

肿瘤科吴医生的母亲罹患癌症三年,病情急剧恶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拿不定主意的吴医生把急诊科的何医生和江医生请到了病房,就要不要把母亲送到重症监护室进行咨询。何江二人就病情做了判断,如果不进重症监护室还剩几个小时;送到监护室,经历创伤性的救治也仅有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年轻的江医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把最后的时间留给老人,让老人安静的离开这个世界。

年轻女子的父亲年仅五十岁,身患绝症结肠癌晚期,经常便血,胃疼难忍,苦不堪言。如果手术,能坚持半年;如果不手术,生命仅剩三个月。江医生建议女子把实情告诉老人,让老人用最后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却没做的事情。身为儿女,面对生命所剩不多的亲人,该做如何选择?是把他们最后的时间留给他们自己,还是交给医生和冰冷的病床?是让他们安静的不留遗憾的离开,还是痛苦着带着遗憾而闭上双眼?抛开金钱上的衡量,作为子女,是追求心理上的安慰,还是设身处地从亲人的角度去做选择?这真的很不容易,因为我们的选择,有时不得不遭受社会人的道德和伦理审判。

标签

生与死,苦难与苍老,都蕴含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柴静《看见》死亡是造物者为人类安排的一场自然的、需要的、普遍的灾害。—英国作家斯威夫特死亡的恐怖是浪漫主义的,死亡的平静则是古典主义的。—日本哲学家二木青2017年10月22日,韩国保健福祉部称,从2017年10月23日到2018年1月15日将试行《维持生命医疗法》(也称《安乐死法》),临终患者可以自己决定是否继续接受维持生命的治疗。

安乐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长久的历史。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赞成把自杀作为解除无法治疗的痛苦的一种办法。毕达哥拉斯、培根等许多学者和政治家都认为在道德上老人和虚弱者,实施自愿的安乐死是合理的。1988年7月5日,中华医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法学会、上海医科大学和其他有关单位,联合发起召开了关于安乐死的学术讨论会。最后一致认为中国还不存在安乐死的立法条件。2003年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向大会提交了在北京率先试行并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

1986年到2003年17年中,陕西第三印染厂的一名普通职工王明成两度因为安乐死问题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1986年,王明成的母亲夏素文病危,王明成不愿母亲忍受临终前的病痛,要求大夫对母亲实行了安乐死。1987年,陕西汉中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将王明成和大夫蒲连升刑事拘留,这是我国的第一例安乐死案件。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批示,安乐死的定性问题有待立法解决,就本案的具体情节,对蒲、王行为不做犯罪处理。2003年六月,王明成被诊断为胃癌晚期。王明成正式提出安乐死的请求,但被西安交大第二医院以我国尚未立法为由拒绝了。安乐死是不是对生命的亵渎?我们更应该注重生命的神圣,还是注重生命的质量?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