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在云南,吃了傣族姑娘的这种饭就要入洞房做新郎!

2021-11-07 20:10    

云南新平和元江花腰傣族居住的寨子依山傍水,大都绿竹成荫,于是傣家人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竹楼、竹床、竹桌、竹凳、竹帽、竹秧箩等等,生活中无处不是竹子的影子。

大家都知道“小卜哨”是对傣族少女的称呼,那么“秧箩饭”是什么?除了云南新平和元江人知道外,外界罕有人知。先说“秧箩”,那是云南新平和元江花腰傣姑娘用精细的凤尾竹编制的小箩筐,是云南花腰傣族的特色手工工艺品。

之所以叫“秧箩”,是因为原先是插秧时随身放秧苗用的。实际上现在花腰傣姑娘的秧箩已经不是用它放秧苗,而是一种饰物了。就像今天城市里每个女人必挂的小皮包,花腰傣姑娘用秧箩存放针线、小镜子、小杂物,外出干活时还用来当饭盒用,因此才派生出“秧箩饭”一词。

秧箩饭是小卜哨向恋人表白忠贞爱情的定情信物,旧时不轻易给人吃。传说古时候有个傣雅妇女阿玉,勤劳善良美丽。婚后夫妻恩爱,相敬如宾。

她每天要做好糯米饭、腌鸭蛋和干黄鳝,装在秧箩里送到田间给勤劳的丈夫吃。有一天阿玉送秧箩饭到田间时,一个龙面人身的妖怪半路拦住她来抢秧箩饭吃,要挟阿玉嫁给他。阿玉不从,护住秧箩饭和妖怪搏斗,呼喊乡亲们来打妖怪。待乡亲们赶来时,阿玉已倒在血泊中。她临死前紧护住秧箩说:“把我的秧箩饭送给在田里犁田的爱人吃。”以后为了纪念这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花腰傣女子,花腰傣姑娘们婚前都要到花街上和恋人一起吃秧箩饭,互赠爱情信物,以托终身,爱情永固,永不分离。

早在元末明初时期,新平的戛洒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是当时大理国王和版纳土司王以及各族部落必争的地方。当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牛日,戛洒傣洒部落傣王率领全戛洒傣洒强壮男子汉,一部分到现在的达哈河(明末清初时的永平桥),另一部分到现在的大槟榔园大道和国道218交叉处去抗击入侵者,经过三天三夜的决战,死伤数百人。人们缺水缺粮,有家属的妻子、儿女送去盒饭和水,没有妻儿的小伙子,少女给他们送去秧箩饭。傣王英勇善战,最后战死在战场。为了纪念这次战争中死去的英雄好汉,每年农历初二第一个属牛日,人们就到达哈河桥头去赶花街,为亲人送去秧箩饭和鲜花,使赶花街吃秧箩饭流传至今。

标签

花腰傣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婚前恋爱自由,历经串寨择偶、照电筒寻情、花街吃“秧箩饭”定情、托媒提亲、双方父母“联万劳”喝换杯酒议婚,方能结婚。

吃秧箩饭很有讲究,有咸鸭蛋、干黄鳝,在花街上,傣家青年男女如果互相钟情,就会相约着到树林里吃秧箩饭,女孩一口一口喂给小伙吃,私订终身。但最让人耳热心跳的是夜幕降临后,傣家情侣照电筒找情人,然后一对对相约到河边的林子里,互唱山歌。原始、神秘的花街节为花腰傣增添了一抹多情的色彩。

标签

村寨附近的冬青树下、芒果林间、清溪边上,双双对对的情人都在吃人生最难忘的晚餐——秧箩饭。他们情话绵绵,边吃边聊,或倾诉互相的爱慕,或约定下次的幽会地点。谈到情浓处,则互相喂食秧箩饭。树影婆娑,鸟语花香,这古朴的情人餐,简单纯净而又温馨有情调。约会结束后,小卜哨要把半扇饭盒给小卜冒带回家。

父母经过一番了解,同意儿子与在花街吃过定情饭的小卜哨定亲后,就请善于言辞的中年人去提亲。带去用饭盒包好的糯米饭,内装腊肉、干巴、咸鸭蛋、酸鲊等菜肴,意为联姻饭。小卜冒还要把小卜哨在花街吃秧箩饭定情时留给他的半扇饭盒交给媒人带去。女方父母看到带来的那半扇饭盒,拿出女儿留下的半扇合在一起,没有缝隙,知道是女儿的意中人托媒来提亲,便会欣然应允,收下联姻饭,盛情款待媒人,商定双方老人会面“联万劳”的日子。

当地傣家的“干黄鳝”,一种极香脆的炸制食品。将“黄鳝”放在火中烤,或直接丢进火堆中烧,至半熟拿出,去肠洗净再晒干,而后用油煎炸而成。干黄鳝口感脆味道香,可做为下酒的美食。在花腰傣聚集的村寨里,干黄鳝有另一个用途:做为情人餐秧箩饭的重要成分。

标签

“联万劳”即男女两家老人换杯喝酒。由男方父母提着一只鸡、一只鸭和一壶酒到女家议婚定亲。女方家设宴招待,并请亲戚作陪,参加议婚。对男方家庭及聘礼满不满意,主家不好意思言讲,亲戚会帮忙提议。席上,双方互相敬酒,两亲家互相介绍家庭和儿女情况,心意相合,就喝换杯酒。男方家从背篓中取出一对六方银镯,送给女方母亲作为喂奶费(抚养费),再把一套结亲时新娘穿的盛装拿出交给女家。亲戚认真看过,无异议时,女方家便收下男家带来的鸡、鸭,表示已收下聘礼,亲事鸭(押)定了。

以小卜哨的秧箩饭为定情信物,到喜结连理都非常有民族特色的花腰傣眷侣,就此携手,共同开始新的一段风风雨雨又甜蜜幸福的人生之路。

▍来源:图文综合至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