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游戏 >正文

那些互联网名人背后的无名大众(下)

2021-11-08 02:28    

【本文由《大众软件》授权17173转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北京/坏香橙

>> 那些互联网名人背后的无名大众(上)

从“沉默的浪潮”到“不再沉默的大多数”:群体行为的本质特征

众所周知,无论是创造文明还是进行社会活动,自始至终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在“集群”的前提下进行的,“群居型生物”是这种分类的正确表述。那么,作为群体的人类,其内部协作原理又有何种特征呢?是否可以通过简单地将个人的习惯、价值观与道德原则等量放大,或者直接将个体行为的数据叠加进而得出群体行为的规律总结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尽管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学术著作数量要远远少于对独立个体展开分析的典籍,但是,随着近代民众力量的逐步崛起,“人类群体行为的本质”逐渐成为了社会学领域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在这段不算悠久的学术研究史中同样不乏一些值得深思的作品,出自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手笔的《大众心理研究》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对于大多数读者朋友来说,勒庞这个名字恐怕不会像犹太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那样耳熟能详,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此人的生平:古斯塔夫·勒庞出生于1841年,在他的童年阶段,巴黎的民众已经在街头筑起了街垒掀起了革命的浪潮,随后从二月革命到巴黎公社,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中,这位社会心理学家见证了无数民众运动的兴衰历程,耳渲目染之下写出了一系列以“大众群体活动”为主题的论著。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勒庞在著作中所展现出的思想倾向明显存在着不少偏颇,首先,我们在《大众心理研究》的作者前言部分就能看到这样一句话:“遗传赐予每个种族中的每个人以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构成了这个种族的气质”,很明显,尽管在提出的时代可以算得上是种流行观点,但这种充满种族主义色彩的论调是绝不会被当今的大众舆论所接受的;其次,阅读过勒庞的著作后,我们可以发现勒庞的观点明显倾向于欧洲古典君权思想的代表之一——马基雅维利主义,认为作为群体的大众缺乏坚定的意志与理智的判断能力,必须在拥有坚定意志并奉行“不择手段”原则的专制领袖指引下,才会让无序的集体行为转变为有效的实践力量。正因如此,英文版的《大众心理研究》才会给书名加上“乌合之众”这样一个前缀,而在正式出版的中文翻译版里,这个前缀同样被保留了下来。


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

1 2 3 4 下一页 末页 在本页阅读全文 支持键盘 ← 和 → 分页 17173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17173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