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房产 >正文

为什么我们如此钟情于买房!

2021-11-08 05:24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2010年6月曾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一篇短文,短文的题目是:中国人的买房情结。作者当年搞田野调查时到了徽南农村,看到无数高檐大宅,富丽辉煌,无比惊诧。在震惊之余,他却被一个问题给“缠”住了:这些大宅子的主人当年都是在淮扬一带显赫非常的盐商、茶商,贩盐卖茶在明清两代是最为暴利的产业,因为需要政府的牌照,相当于专卖的性质,那么为什么,这些盐商茶商不把钱拿去扩大再生产,却要把银子运回偏僻的老家,盖这些好看不中用的大宅子,买一大块产出效率很低的红壤地?有人解释说,这是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传统,是显耀乡里的宗族思想在作怪。

纵观整个历史长河,从司马迁研究到近代,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治国者是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人,他们最早明白工商业比农业更能敛聚财富,所以早早的就把这些产业收归国有化。这个有多早呢?说出来吓你一跳,早在公元前770年,齐国的管仲就把盐业和铁业收归国营化,那时候,欧洲的铁器还没有普及,美洲还在猎人头玩。从此以后,秦汉唐宋明清民国,只要是能赚钱的工商业,国家无不收归国营,从盐铁,到茶酒,到漕运,到对外贸易,到矿山铁路,到银行电信,现在,我们还有一个部门叫国资委,专管此事。

当国家把工商业控制住后,私人资本在其中的角色就很微妙了,人人都知道那里的钱比农业多,可是谁也不敢往大里玩,因为千年以来的教训告诉大家,你搞得稍微大一点,一定会与“国家利益”冲突,一博弈,要么灭家要么抄产。结论居然是:在千年中国,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房子其实不是由泥巴构成的,它是一种“类货币”,是资产阶层逃避政府力量的一个避险性工具。

标签

吴晓波的结论在不在理,可能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我们知道货币可能因作废而变得一钱不值,在饥荒降临的时候金子不能当饭吃,粮食蔬菜储存过久会腐烂变质,但房子不管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卖一块豆腐的价钱,老百姓就认这个理。

在中国人眼里,“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安居乐业,国泰民安”——都传承着一个道理:人活一世,总得要有个自己的房子,无论权贵,还是黎民百姓。

所以,市井之内,房子成了一生至上的追求,没房,不结婚;没房,不幸福;没房,你就是一个穷逼,一个苦逼。房子,成为衡量一个人成败的绝对标准,这样的标准,直接适用于婚姻之中。

所以说买房,首先的出发点并不是考究自己的生活质量,而是受世俗观念强制的仪式,没有房子车子,就貌似没有资格结婚,没有勇气去爱你所爱。

其实除了买房还可以适当的做一些别的投资,根据#财富的72定律#所云,假设投资理财所获得的收益,一般不取出,而继续投入理财本金,实现利滚利的高收益财,本金增值一倍所需要的时间等于72除以年化收益率,例如在小编在网贷平台投资1万元(以介贷网为例),年利率是15%,那么经过多少年才能增值为2万元?只要用72除以15得4.8,便可大概这比投资大概需5年就可以翻一翻了哦~如果买的房不能在4-5年翻倍,不妨可以试试看看别的咯~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