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政务 >正文

【人文叶榭】戏说叶榭“沪郊第一女名角”陆小妹

2021-11-08 05:24    

松江是沪剧西乡调的发源地。在松江地区花鼓戏也盛行一时,后逐渐演变称为滩簧。约到清道光年间,已有上手(男角)、下手(女角),由男子扮演操胡琴、击响板,自奏自唱的“对子戏”。

滩簧

后又发展至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并设专人操乐器伴奏的“同场戏”。其时在松江形成了许多职业的或半职业的民间演出团体(俗称“草台班”),经常在农村搭台演出。为区别于苏滩、锡滩、宁波滩簧,由花鼓戏演变而来的本地滩簧,称为本滩。本滩广为流传,后来又分西帮(主要在松江及周围各县演唱)和东帮(主要在浦东各地演唱)。

沪剧传统同场戏《借黄糠》

标签

(网络配图)

沪剧《阿必大》

(演员为石筱英、丁是娥、徐帼华)

沪剧发展到清末,受苏州滩簧影响,形成“本滩”。这一上海本土的地方剧种在松江地区广为流传,有着深厚的土壤。沪郊第一个沪剧知名女艺人——陆小妹,就是土生土长的松江叶榭人。早在花鼓戏、滩簧、申曲时期,她就塑造了诸多堪称典范的艺术形象,走红上海滩。

光绪年间(1875~1908年),著名女演员陆小妹驰誉于今上海市区以西的各县农村中,成为“西帮”最早的台柱。生旦皆擅,唱作俱佳,扮相俊美洒脱,唱腔自成一格——这是当年上海滩上沪剧迷对陆小妹的印象。据《松江文化志》记载,陆小妹生于1867年,松江府华亭县叶榭镇人。她从小聪明伶俐,人又长得秀气,幼时读书四年,喜欢文艺,爱好小说、戏剧。10岁起,她正式从师学艺,11岁登台演唱,立刻大受欢迎。花鼓戏脱胎于民间山歌,讲求的是做功自然、字正腔圆,而这正是陆小妹表演的特点。她演唱时气息淳厚,唱词流畅,还时不时设下悬念,把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韵味十足,令观众叫绝。

沪剧《卖红菱》

标签

(演员为杨飞飞、赵春芳)

陆小妹最初出演旦角,代表作有《卖红菱》、《庵堂相会》、《拔兰花》、《嫂教》等,有时也客串一些生角戏,如《朱小天十八押》、《周老汉叹穷》等。在长期的演艺生涯中,她善于不断汲取民间一些好的唱法,以完善自己的演唱艺术。她曾尝试改编江南民间田山歌的韵腔,自编自唱,坚持数年,自成一派,是现代沪剧西乡调的创始人之一。

沪剧《庵堂相会》

陆小妹曾在松江、青浦、金山、奉贤等地巡回演出,当时有些集镇富商,农村财主也经常慕名邀请她去演唱。有一次,陆小妹去南桥走访亲戚,集镇居民获悉后纷纷奔走相告,还端出好饭好菜热情款待。陆小妹知道乡亲平时省吃俭用,看见她来了,却跟逢年过节似的,杀鸡宰鸭,心里十分过意不去。于是她连续几天卖力演唱,却分文不收,以此作为回报。还有一次,陆小妹借春节回娘家过年之机,报答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起初打算在亭林演唱两天,结果乡亲们反响热烈,她就二话没说,连演了四天,乡亲们得知后也很感动,那几日演出场场爆满。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陆小妹进入上海租界,与东乡(川沙县)花鼓戏艺人汇合,结班同演,担任主角。为区别东乡同行的“陆小妹”,当时松江的陆小妹改艺名“大陆小妹”,在上海滩名头不小。可惜陆小妹未收徒传授,也未曾留下音响资料,留下了些许遗憾。

2010年7月28日 松江区举行“西乡调与沪剧”研讨会

因无陆小妹相关演出图片,所有配图均来源网络

END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