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何正璜:与西北文物考察团绕不开的一生

2021-11-08 05:26    

1940年8月,因为战争的关系,一个年轻美丽、风华正茂的女孩,和其父亲在小城恩施避难。一天,她在江边洗衣服时,见水中漂着一张《大公报》,上面登有一则国民政府教育部招聘西北文物考察团团员的启示,这对学习美术专业并一心期待报国的她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良机。

她到了重庆应聘,这次应聘也彻底改变这个年轻女孩生命的轨迹。这位女孩将遇到她的白马王子——王子云。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这位女孩将作为西北文物考察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奔波在广大的西北地区。从长安到敦煌,从兰州到拉卜楞寺。从此以后,无论是荣耀与屈辱,喧嚣与平淡,幸福与悲伤,她都无法绕开曾参加过西北文物考察团这件事,仿佛从那个巧合开始,她的生命才得到升华。

她叫何正璜,别名玉子,祖籍湖北汉川,曾就学于湖北武昌美术专科学校,1934年赴日本留学,就学于东京多摩川高等美术学校。1937年7月7日,当日本街头传来“支那执迷不悟,我皇军决采断然处置”的广播时,还没有毕业的何正璜毅然选择退学回国,以报效祖国。

一生的伴侣

何正璜义无反顾地奔赴重庆参加西北文物考察团。该团约成立于1940年6月。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为在抗战时期保存、整理、发扬我国传统艺术,在王子云等人的建议下而组建。按照预定,考察团的考察区域为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西康、贵州、云南、广西等省。但以人力、经费有限,考察对象繁多,考察的区域主要在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考察时间初以两年为期,后延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前夕。考察事项包括中国传统建筑、雕刻、绘画、服饰、文物、工艺材料、民众生活等方面。

考察团的团长王子云,原名青路,安徽萧县人,美术史家,中国新美术运动最早的倡导者和参加者,中国美术考古的拓荒者。1931年赴法国留学,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1937年回国,初任杭州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旋奉命组织西北文物考察团,任团长。考察团团员以招募为主,前后有周思铭、姚继勋、陈典尧、戚承先、雷震、梁启杰、张仁钧、李松如、赵翼鸿、张滨星等28人,多为当时在读或者毕业不久的学生。王子云关于组织考察团的申请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后,便于是年8月3、4、5日在《大公报》上刊登广告招聘团员,此广告恰为在恩施城边洗衣服的何正璜所发现。

标签

何正璜和王子云留影。

当何正璜参加王子云的面试时,她的心便不能安静下来。她在日记中记述:“这第一次生疏、客气、仓促、陌生的会晤,却使我从此都不安静起来,夜间睡在床上,想着那人的眼睛,北方的口音,搓着的双手,有轮廓的裤脚,一切我所不应当想到的事,我不敢往下想,好像有人在羞我。”真是一见钟情!入团后,何正璜与王子云的爱情迅速升温,当年12月1日便宣布闪婚。婚后,二人马不停蹄,奔赴西安,准备和团员们一起,对西北文物进行考察。

在近五年的时间里,何正璜与王子云等西北文物考察团的团员一起,辛勤工作,足迹遍布西北各省,先后发现、整理数百处(件)各类文物遗址及艺术文物,收集了超过2000件珍贵的艺术文物和不同时代的石刻艺术拓本,绘制了1000余件各类艺术文物速写图、写生图及相关地区的艺术文物分布图、艺术文物遗迹实测图,摄制了1000余张各类艺术文物题材照片,拓印了上千套(张)各类石刻艺术拓本。

一生的事业

在考察团中,何正璜主要负责考察团各种活动的文字记录,向政府上报、向社会报道考察团的工作。正由于这一因缘,这一时期的何正璜先后发表了20余篇考察游记,如《美丽的临潼》、《汉长安古城》、《咸阳访古》、《春风长安颂》、《青海之恋》、《唐陵考察日记》、《东方的梵蒂冈——拉卜愣》等等。这些游记,文笔流畅自然,像隽永的溪水;观察细腻开阔,反映作者优良的学养;情感热诚真切,显示作者对文物事业和国家的热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西北文物考察团的事业而言,是一个极好的宣传。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合影。

从这些报道以及何正璜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何正璜及西北文物考察团的目的与志向,首先然是勘察、保存文物。1940年12月30日,还在旅途中的何正璜曾经发感慨,将来中国若能因此有一国家办立之美术馆或博物馆等,则本团虽已不存,而在此开始无人注意及此之时,即已尽力奠其基础。星星火粒燃起民族光荣巨焰,本团定亦在旁为之欣慰。一个女子,以其微弱之驱,对国家的文物、考古事业充满期待,献身于守护传统文化的那种牺牲精神,令人感动。

标签

次年2月19日,当何正璜读英国地理学家斯坦因的《西域考古记》,“阅至将全窟精华以数千捆计之稀世古画、古经典运至伦敦大英博物馆之情形,不禁令人仰天再三,为之黯然无语……所不能释怀者,此种画经,究为中国无价之国宝,今本国万万方公里之地,无一处可使其安存,而必须托赖于外国……则此中痛心之处,固令人难以坦然也。”又说:“外国人一至中国后,若非其自行各处搜集,不得一见中国文物,此则国民之莫大耻辱……若不及时再事整理保存,则中国文明精髓将遗失殆尽,思此殊堪痛心。”那种令人揪心的“无语”,体现出在有可能国破家亡的时期,一个文物工作者对保存中国文物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无力感,蕴含着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愫。

但时当日寇侵华最为猖狂、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紧要时期,考察团之热衷于整理、保存文物,还具有另外一层意义。在日记中,何正璜曾说,“我们既为认清此点之中国人民,且为专习艺术者,睹此情形,实觉责无旁贷,亡羊补牢或尚未晚。且凶残之敌人尚知珍视古物,每占一地必搜尽名画古物运归其国,今失地已多,不忍多想。幸陕、甘诸省尚在我政府统属之下,其中古物多为有历史及艺术价值者,但望天人共佑,使我们能于考察收集中得极圆满之结果。”这是普通知识分子爱国情切的声音。

何正璜

1945年8月以后,何正璜与其丈夫王子云一起,均任教于西北大学,考察团的考察成果,也大部分捐给西北大学。此后,何正璜还被调往成都工作,1953年又调到西安碑林,继续从事她所热爱的事业,直到退休。观其一生,西北考察团的短暂岁月,使她找到了一生的伴侣,她一生的事业因此而奠基,就连她建立中国自己博物馆的理想,因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不久也得以实现。而这一切,皆因她主动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作者: 侯亚伟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