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如何长成英语大神?来看大师通关之旅

2021-11-08 10:25    

文 | Deejo

咱们都是爱学习的好家长(偷笑),也希望宝宝英语流利,最好再多来上几门。所以,这一路陪着大家,讲讲方法练练习。辣么,英语作为外语,到底能学得多好?让我们抬起头,仰望着大师们,膜拜一下大神成长之路。

咱们今天要说的大神,是钱钟书先生和杨宪益先生。

▲钱钟书

钱先生四岁时“抓周”抓到一本书,而取名为“钟书”。他分不清东南西北,却因英文满分,被清华破格入取。 钱先生自幼生活在书香门第,书卷气与生俱来。爱看书,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饭可以不吃,但是书不能不读。据先生自己回忆,最早接触西洋文学,始于林译小说,当年他十二岁。在《水浒》、《西游记》之外,又开辟了一片新天地,高兴的很。他反复阅读狄更斯,欧文、哈葛德等西洋文学,很着迷,先生的原话是:“假如我当时学习外文有什么自己意识到的动机,其中之一就是有一天能够痛痛快快地读遍哈葛德以及旁人的探险小说。”

先生学英语,是为了看外文小说,果然兴趣才是最大的动力! 在清华期间,当其他同学头悬梁、锥刺股,拼命学习的时候,先生却过得清闲。大家带课本上课,他却常常带着杂书去看。他一副学渣样儿,却考着学霸的分,真得是天赋异禀吗? 才不是。如果你去清华大学图书馆借书,发现有人乱写乱画,先别生气,因为这可能是钱先生的笔记。“痴气盎然”的先生有时候也很可爱,有一次顺手拿起一本书,才发现上面有自己看过留下的笔记,仔细看,觉得当时的自己语言过激了,又拿起笔补上了一句话:“书本无过,我有多失,并非有意冒读。”然而故事并没有在这里结束,后面居然有人“跟帖”:“不知何处憎书人,眼前涂抹丢煞人。不悔自己无颜色,却将丑语怪他人。”先生继续跟:“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清华钱子文?”先生四两拨千斤,功夫了得。 原来当年评论盖楼是这么个盖法。 看万卷书,成就了先生深厚的文学造诣和英文功底。

标签

这万卷里,居然也包括字典。在去英国的轮船上,他抱着约翰逊的《英文字典》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读了整整一个月,满心欢喜。我。。。我的字典现在正当显示器的垫脚哪,此刻就躺在我对面。先生在干校劳动时,不准带书,先生就偷偷藏了一本《大英百科》,一得空闲就拿出来翻阅,一来人就藏起来,颇有几分打游击的味道,对字典也是真爱呀!

至于为什么爱读字典,先生有话说:“字典应该是旅途中最好的良伴,随翻随玩。如果遇到几个生冷的字,还可以多记几个字的用法。更可喜的是,前人所著字典,常常记载旧时口语,表现旧时之习俗,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妙趣横生。字典里趣味之深,不足为外人道也。”

▲杨宪益

标签

外国人要看《红楼梦》怎么办?没关系,杨宪益先生和夫人戴乃迭在上世界70年代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译名是A Dream of Red Mansions。 我们先来一句镇镇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Alas, though fine as gold or jadeShe sinks at last in the mine. 这个Alas,连我这种翻译门外汉,都觉得妙极了。 杨先生出身名门,爷爷那辈出了四个翰林(吓死人),其父早年留学日本,后来成为天津首屈一指的银行家,家底殷实,可惜事业如日中天时病逝了,从此家道衰落。 据说杨先生最嫉妒钱钟书的就是他有钱基博这样一位父亲, 而他却没有。可怜的孩子。 杨先生小时候是home school,家里请了一位魏老先生,教他四书五经,所以先生国学功底深厚,为日后的翻译打下坚实基础。四书五经虽然枯燥,但魏老先生很会教,他善用鼓励法,启发杨先生对读书的兴趣。他中学上的是新学书院,位于天津法租界,英文名叫Tianjin Anglo-Chinese College,全英文授课。他兴趣广泛,据他自己说:“我对大多数课程都非常喜欢。我爱学数学、 物理、 化学、 地理和历史。……上高中之前我对物理的兴趣减退了, 又重新回到英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及古代史上。” 所以他杂览群书,涉猎极广。他觉得中学课程很容易,就花了很多时间看课外书。唉,学渣的心又一次被碾成了渣渣。西方文学,那必须看,渐渐地,全部直接看原版,碰上大仲马这样的法国作家,就看英译本。

他在自传里说, “开始我感兴趣的是儿童和青少年书籍, 像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集,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刘易斯·卡洛尔的《艾丽思奇境漫游记》,《镜中世界》,巴里的 《彼得·潘》,斯蒂文森的《金银岛》,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种》 等等。我发现拉易得·哈葛德的冒险小说很吸引人。后来我读了许多大仲马的浪漫主义的历史小说《达特安系列》,从《三个火枪手》、 《铁面人》一直到《波图斯的儿子》。上高中前我已经能很快地阅读英文书了。我读了大量英文原著和英译的西方文学。”宝妈们,你们不是经常问我要书单吗?就在上面↑↑高中毕业后,杨先生就去英国留学了。因为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热爱,又学了希腊文和拉丁文。为了上牛津,他除了三顿饭和睡觉之外,都在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最后成功考上,学习希腊和拉丁文专业,后来又学了英国文学。 哦,他在牛津,认识了一生的伴侣,戴乃迭(Gladys Margaret Tayler),戴先生拿的是中国文学荣誉学位。珠联璧合啊,我还能说什么。

在牛津,杨先生正式开启翻译生涯,处女作是《离骚》。出手就是大手笔,果然不是一般人。而杨先生说,他在牛津翻译《离骚》,纯粹是为了“好玩”,兴趣所至。

恩。我写完这篇文章,觉得自己有文化了一点。 感到不管是钱先生还是杨先生,都是兴趣驱动,然后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就写到这里吧。我去买书喽。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