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40年前 那个冬天去高考

2021-11-08 14:18    

40年前 那个冬天去高考

文/图晚报首席记者 贾若晨

←准考证

←发布在《河南日报》上的招生简章

↑数学试卷

标签

↑作文试题

苗尤志是穿着棉袄,背着棉被走进考点的。

12月初,气温已经零下,路边水洼结了薄薄的冰,苗尤志却根本感觉不到冷。他心中有着强烈的期盼,对高考的期盼,对上学的期盼,对未来的期盼,是这些期盼驱散了冬日体表的寒冷。

1977年冬,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突然开启,新中国历史上有了绝无仅有的一次高考记忆。这次不同寻常的考试,改写了无数人的人生轨迹,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启航。

1突然要考试了

1966年上小学一年级,1976年高中毕业,宁陵县柳河镇苗庄村人苗尤志的“十年寒窗”算得上跌宕起伏。

中小学,他经历了教学的混乱。初中升高中,他经历了“推荐上学”的一波三折。高中两年,他正赶上宁陵县第二高中(后改名为柳河高中)“学朝农,迈大步”,一年半时间花在了给农民修柴油机上。

1977年10月陆续传来高考将要恢复的消息时,在家务农的苗尤志还将信将疑:“停这么多年了,能说恢复就恢复?”直到看见1977年11月5日《河南日报》4版刊出的《高等学校 中等专业学校招生简章》,他压制在心底的喜悦才真正爆发出来。

中国高校招生制度在1949年后经历过几次大变。1952年,全国普通高校实行统一考试、统一招生制度。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当年普通高招推迟半年进行。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布“废止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大学停止招生。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决定废除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1972年春,北大、清华招生试点的经验在全国高校大面积推广。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当年的第二次高校招生工作会议。这次建国后时间最长的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正式宣布恢复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

标签

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就这样到来了。

2时间十分紧张

和如今足有两公斤重的招生简章、招生学校简介及专业目录相比,40年前的“资料”不值一提。所有的信息只装满了《河南日报》1977年11月5日的4版。

那一年高考,河南省的报名条件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二十岁左右,不超过二十五周岁,未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指理论上钻研有成绩,实践上有科研或技术革新成果的,而不是指工龄长),年龄可放宽三十岁,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一九六六、一九六七年两届高中毕业生)。符合下列条件者,均可申请报名:

1.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革命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

2.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在校的高中学生,成绩特别优良可自己申请,由学校介绍,参加报考);

3.身体健康。”

当年的高考报名时间为11月18日至24日。11月20日,苗尤志到宁陵县柳河公社教育组(相当于现在的乡中心校)报名站报名。报名时个人信息只填写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然后上交3张一寸照片和5角钱的报名费。

报名时还要填报志愿,当时设高等学校、中专学校各3个志愿。苗尤志素来喜欢文科,文科成绩远好于理科成绩,但由于感觉文科太“危险”,学理科相对“安全”一些,临时改变主意,填报了郑州地质学校、省邮电学校等理科学校和专业。

之后10多天的备考是在一片茫然中进行的。高考中断11年,考生们找不到任何针对高考的复习资料。宁陵县第二高中组织老师在学校讲了几节课。由于老师也没高考经验,备考课只是泛泛而谈,苗尤志只记下两页纸的笔记。

标签

苗尤志唯一的复习资料是初高中课本。就这样,他在家里那张用车轱辘和碎砖头拼凑的桌子上没日没夜地复习了10多天。复习得怎么样,苗尤志自己心里也没底。

3最特殊的考试

12月7日,地上的水洼结着薄冰,苗尤志穿着棉袄,背着棉被住进了宁陵县第二高中考点的宿舍。同来的,还有很多面容苍老的考生。

高考普通类考试安排在12月8日、9日。8日上午考语文,下午文科考史地,理科考理化;9日上午考数学,下午考政治,不分文理;10日,考外语、体育、音乐,以及美术初试。

今天听来,当年的考试有太多不可思议的地方。每场60人,30张桌子,每桌2人;试题用手工刻写,然后制成铜锌板印刷;史地、理化均是合卷,一张大小约32开两面印刷的纸张;语文知识部分和作文分卷,分两次考试;试卷只印试题,答题纸另附,考后试卷、答题纸、草稿纸一起密封,答案写在草稿纸上只要正确也给分……

尽管试题难度不大,但对于当时的很多考生来说,高考依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关卡。在数学、理化考试中,苗尤志目睹了不少考生整场考试衔笔而玩的无奈。

根据省招办编印的《河南招生考试志》记载,1977年,河南全省共有708097人参加考试,实际录取9374人,录取率为1.3%,也就是说约每75.5名考生录取1人。苗尤志所在高中的75届、76届、77届共600多名毕业生,只有4人被录取。

1977年的高考还没有“知情权”一说。苗尤志至今不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到商丘市招生办公室工作后才得知当年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25岁以上考生为276分,其他考生(包括应届毕业生)为180分;理科,25岁以上考生为256分,其他考生(包括应届毕业生)为156分。

标签

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录取工作一直持续到1978年2月。1978年1月中旬,苗尤志接到了宁陵县教育局的体检通知。到了当年4月初,他在宁陵县教育局领到了录取通知书。直到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被录取到了商丘师范学校。

4高考的真正意义

1980年4月,苗尤志从商丘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当年就读的高中当了近9年化学教师。此后他调入商丘地区教育局(即现在的商丘市教体局)做新闻、文秘工作,又在商丘市招生办公室工作12年多。

高中毕业后的一年多,苗尤志在家务过农,在公社学校做过民办教师。那时候,他最大的人生梦想是到县文化馆图书室做一名管理员,而最可能的人生是扎根农村。1977年的高考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3次参与河南省招生制度改革课题,两件作品获得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成为商丘市招生办新闻发言人,这样的人生,是他在1977年高考前不敢想象的。

高考改变了苗尤志的命运,所以他认同“高考改变命运”的说法。但他又觉得仅用“改变命运”来描述这次高考是不够的。1977高考,河南省录取率只有1.3%,此后几年的录取率也仅在2%至5%,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人是绝对少数。

苗尤志说:“恢复高考最重大的意义在于确立了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学子们通过公平竞争上大学,而不再是靠拉关系、走后门上大学,这是了不起的历史进步。尽管人们对现在的高考体制有些非议,但高考的利远远大于弊。”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