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娱乐 >综艺 >正文

内幕:“镇院之宝”那么多,上《国家宝藏》的为啥是它们?

2021-11-08 21:38    

说到影响力,咱河南博物院的文物真不是盖的。

河南博物院三大“镇院之宝”本周日亮相《国家宝藏》的消息一经推出,立刻引发了网友的疯狂“打call”。

不过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为什么最终被选中的是这三件?

对此河南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这三件文物估计更能体现河南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起源,因此才能“脱颖而出”,代表厚重中原亮相《国家宝藏》。

那么,这三件文物身上都有着怎样的故事,承载着怎样的历史传奇,延续着怎样的华夏精神血脉?

且听河博君一一道来。

妇好鸮尊

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为商代晚期酒器,通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鸟形铜尊。器物造型生动、纹饰繁缛,把现实生活写照与艺术夸张巧妙结合,蕴含着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反映出商代晚期浓厚的宗教情感和庄严狞厉的审美观念。器口内壁铸造的“妇好”铭文可以确定,该尊是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用器。

标签

妇好,是商王朝晚期一代雄主武丁之妻。武丁以其赫赫武功,扭转了商朝一度衰落的国运,史称“武丁中兴”。

作为武丁的妻子,妇好在当时非常活跃,不仅主持各种王室典礼,而且经常受命于王,统帅军队征伐四方。在战争中,她多次大获全胜,受到武丁的嘉奖——妇好墓中,出土龙纹大钺、虎纹大钺各一件,重8-9公斤;钺是那个时代军权的象征,约略相当于此后的尚方宝剑;能操持如此沉重的兵器征战疆场,其巾帼风姿,自当威风凛凛;也因此,妇好被当下学者称为“中华第一女将”!

鸮,又叫猫头鹰。在古代中国,猫头鹰被视为战争之神,是妇好乃至国王、将军们的爱物;它昼伏夜出的天性、击而必中的本领,自然让其成为“战神”的象征。

卜辞记载:武丁征伐的邦国,有81个;除主要用兵于西北的“鬼方”,南面的荆楚、巴族外,还对东方等地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殷商对“鬼方”的胜利,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至关重要。而这场战争的统帅,就是甲骨文中所说的领兵三千、讨伐鬼方羌人的妇好。这场战争,是殷商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妇好一役而毕全功,取得了最后也是最彻底的胜利。这是一场奠定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的大决战,其划时代意义,并不亚于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之战,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直呼其为中华民族的保卫战!

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战神象征的妇好鸮尊,其神圣自尊,就跃出东方地平线,光照千秋。

云纹铜禁

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2号春秋楚墓,通高30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是目前所见体量最大、纹饰最精美的铜禁。作为盛放酒器的案子,周人称之为“禁”,以示禁酒之意。器身由粗细不同的5层铜梗组成,四周以透雕多层云纹装饰,上部攀附12条龙形怪兽,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下部12只龙形怪兽蹲踞为足,承托器身。铜禁用失蜡法铸造,将中国采用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提早至春秋时期。它是目前经科学发掘的最早的禁类器物,见证了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反映了古人治国理政的智慧。

标签

楚国为什么敢问鼎中原,请看云纹铜禁。楚国为什么会一败再败,请看云纹铜禁。

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发布《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中国64件文物永久不准出国(境)展览,云纹铜禁名列其中。

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起于西周初年,灭于战国时代。之所以称“禁”,盖因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在嗜酒无度。

在中国历史上,禹可能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相传“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夏、商两代末君,都因沉湎于酒而国家破亡。周鉴于此,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在这种情况下,王公诸侯虽在祭祀时可以饮酒,甚至违法饮酒,但承置酒器的案具却烙下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的印痕——名曰“酒禁”。

云纹铜禁1米多长,霸气十足,主人是楚国令尹子庚,也就是那位敢于‘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的儿子。

令尹约略相当于宰相。楚庄王之后,楚国进入“公子执政”时代,将相之才背井离乡,如伍子胥、范蠡、文种、李斯等;礼乐之法混乱,政治变革滞后,让貌似强大的楚国失去统一中国的机会。当“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史记·屈原列传》)后,作为楚国先王裔孙的屈原,也就只能在《国殇》中凭吊秦、楚大战中阵亡的8万多楚国将士了。

子庚的墓地,就在屈原凭吊的战场上——子庚,知否?铜禁,知否?

贾湖骨笛

1987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282号墓,长23.1厘米,七孔,距今8000多年,是贾湖骨笛中保存最为完整,经现代测量音准最佳的一支。该遗址目前出土骨笛40余支,多为七孔,个别为二孔、五孔、六孔或八孔,皆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制成,距今9000至7500年,按照年代早晚,依次可以吹奏出五声、六声至七声音阶。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可吹奏管乐器,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的奇迹,也是世界音乐文明的杰出代表。

标签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当下所有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

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鹤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仙鹤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骑——贾湖先民以仙鹤尺骨创制骨笛神器,说到底,奠定的是中国文化的原初之基。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

院长点评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中国现代考古学首先是从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的考古发掘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很多重要考古发现都发生在河南。1990年以来,河南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数量在全国高居榜首。河南博物院是首批8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是河南文物的家,是见证华夏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殿堂。"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如是说。

这三件“镇院之宝”,将代表河南博物院十七万件藏珍,登上《国家宝藏》的舞台,讲述自己的前世传奇、今生故事。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