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大V观点 >正文

二战时,苏军为何补充兵力那么快?不需训练的冲锋枪手

2018-04-19 20:43    

二战时,苏军为何补充兵力那么快?

关键在于苏联国家组织动员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强到什么程度, 在1941年6月22日—7月1日这9天时间里,就征召了530万士兵与65万预备役军官。这使苏军在被德军突袭重创后,不至于完全崩溃。 

大家都知道,征兵后都是需要训练,特别是射击训练,才能作为有效战力投入战斗。

苏联短时间内征召了几百万的新兵,训练时间有限,怎么保证部队战斗力?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冲锋枪在苏军中的大规模使用。

苏联冲锋枪的使用还得从苏芬战争说起。

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在强大的苏联军队面前,芬兰的抵抗显得很无力,但是这场战争中芬兰部队竟然反败为胜。芬兰人所使用的制胜法宝便是在这场战争中声名远扬的索米冲锋枪。

索米冲锋枪, 1920年代末,芬兰著名设计师拉赫迪(Aimo Johannes Lahti)研制成功一款冲锋枪,被芬兰军队定型为索米[i]1931冲锋枪(Suomi 1931)。 

苏芬战争中,虽然芬兰军队只装备了大约1千支索米冲锋枪。但是面对 40万手持步枪的入侵苏军,芬兰官兵依靠灵活的战术多次挫败苏军攻势,造成可怕的伤亡,最终迫使斯大林放弃了吞并芬兰的打算。

正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苏芬战争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造就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苏芬战争后,苏联就充分意识到了冲锋枪的作用,开始研制新的冲锋枪。

索米冲锋枪虽然厉害,但是缺点明显,就是造价过高,工序过于复杂,并不适合大量生产。

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斯帕金牛逼之处就在于,他设计了一款性能接近索米冲锋枪,而又便于生产的枪。这就是二战中著名的PPSh-41冲锋枪(波波沙冲锋枪) 。PPSh-41冲锋枪的诞生距离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仅有6个月。 该枪经过1940年末至1941年初的全面部队试验后,于1941年正式装备苏军陆军步兵,突击队及摩托化部队。

PPSh-41冲锋枪,与索米冲锋枪很像。PPSh-41冲锋枪, 射速900发/分,使用71发弹鼓 。

冲锋枪的好处在于使用容易,新兵很容易上手。学会了使用,战场上见了敌人不需要靠长期射击训练的精确射击,而是一阵突突,10秒内就能够将一个弹鼓内的子弹打出去,把敌人打成塞子不在话下,火力非同一般。苏联大量补充新兵,还能保证战斗力,PPSh-41冲锋枪功不可没。

卫国战争中相比德军MP38/40冲锋枪,“波波莎”更适合在苏联的严寒条件下作战。东线德军不仅自己缴获、捡拾“波波莎”,还改造成使用德式9毫米手枪弹的MP41(r)冲锋枪。德国国防军亦印刷和分发如何使用缴获的PPSh的德语手册。

军MP38/40冲锋枪

MP40使用32发直弹夹,只是苏联波波沙的一半不到。在激烈的近战中,德国士兵更换弹夹的次数要大大多于苏联士兵,在换弹药的时候,火力必然要间断或者停止。在战斗中,火力的中断就是死亡的前奏曲。对于这点,一线的德国士兵有着最快的认识。所以,才会出现很多德国士兵都抛弃自己的MP40,而是捡起一把有着71发弹鼓的波波莎冲锋枪。在德国影片《斯大林格勒》有真实的反映。

二战中,日军没有大规模装备冲锋枪。当苏联对日宣战后,拿着波波沙冲锋枪的苏军对着自认为王牌的日本关东军,那就是砍菜切瓜。

有了波波沙冲锋枪的成功,苏联再接再厉,弄出了大名鼎鼎的AK47。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