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育儿 >正文

家委会竞争的本质:中国父母的育儿焦虑症

2018-04-20 04:12    

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

你该怎样对待世界,或它该怎对你

1

最近,朋友圈流行竞选家长委会员的各种段子,最初是这则:上海某个小学的家长群,纷纷亮出了闪瞎眼的简历:有“美国海归妈妈”,还顺带拉上在央行的博士爸爸。然后网上各种恶搞的段子也出来了。

▲上海某小学家长参与竞选家委会成员截图

▲恶搞截图

我自己也是有孩子的家长,很能明白这种心理。父母生怕自己孩子在学校吃亏,拼命想护住孩子,恨不得孩子在任何场合都被好好保护。

但是,孩子不是玫瑰,我们不能学小王子拿玻璃罩把他保护起来,所以爸爸妈妈们就竭尽所能的充当金钟罩铁布衫。

为什么要竞选家委会会员?因为大人明白权力的好处,所以也想让孩子在学校得到权力的保护。大人明白人情的好处,做家委会会员和老师走得更近,自然对孩子也有好处……

这一切的背后,不过就是想让孩子360度无死角的受到保护,至少让老师可以更注意自己家的孩子,也让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能够脸上有光。

今年5月,UC大数据发布了国内首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报告显示,妈妈焦虑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均为一二线城市,其中最焦虑的是上海妈妈,以超70的焦虑指数高居榜首。而这个家委会竞选的源头也是上海的一个小学群。

家委会竞争的本质,不过是暴露了中国父母的育儿焦虑症。越是焦虑的父母,越是需要这些职位来保护自己的孩子。

2

如果要选择这个时代精神最贴切的词汇,我肯定选择:焦虑。

看看身边的人吧,谁不是生活在焦虑当中?

有钱的焦虑,当心钱贬值,或者赚不到更多钱,保持不了现在生活水准怎么办?没钱的焦虑,以后养老怎么办,面对高昂的房价如何在城市立足?

有知识的焦虑,知识更新换代太快了,知识折旧率很高,可能过几年自己就被淘汰了。没知识的更焦虑,打份工也只能做最底层的活,看看哪些灯红酒绿的场合,什么时候才能去消费一次?

这种焦虑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人的焦虑,自然会传染到孩子身上。孩子本来是无忧无虑的。但父母焦虑孩子落后于他人,输在起跑线上,不断的拿孩子和身边的小朋友对比,然后灌输孩子不能落后于这些人的想法,无形之中就把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而最最焦虑的又是80后的家长。《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还显示,在年龄分布上,80后妈妈成最焦虑人群,超过90后与70后妈妈。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妈妈面临的压力已远超她们父母。学区房、子女入学、老人赡养、二孩压力等等都加重了她们的焦虑。

同时,妈妈们的焦虑指数也与她们所从事的行业有关。工作压力越大,焦虑指数越高。通过UC大数据报告发现,金融、互联网行业的焦虑妈妈人数远超其他行业。

UC大数据报告显示,全职妈妈的焦虑指数位列第三,仅次于从事金融与互联网工作的妈妈们。

对于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的全职妈妈来说,她们的焦虑不止在教导孩子、处理家务,还要承受收入减少而带来的经济压力。

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儿科医生严重短缺、学区房价格突飞猛涨的当下,奶粉代购、生病住院、入学升学等问题,都能引发妈妈们的焦虑。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也成为了加重妈妈们焦虑的原因。

3

父母的焦虑体现到孩子那边就是各种补习和培优班,天价学位房,生怕孩子落后于起跑线上,还有竞选家委会会员,就差帮孩子过一生了。

孩子成长过程中,语数英的知识,钢琴美术体操的技能是硬功夫;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则是软实力。

就像一台电脑,硬件固然重要,核心竞争力其实是软件。软实力,是最重要、最核心、最能影响发展、最能营造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孩童学这个学那个,而在于让他心灵成熟,唤醒他的能量。”德国哲学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所以,重视学校家委会会员的位置,还不如重视下家庭教育。与其关心孩子在学校是否得到很好的教育,是否受到欺负,或者老师的重视,还不如父母们在家重视孩子,好好教育孩子。

在当下的中国,很多父母们焦虑得没有自己的生活,忙着各种应酬,然后把孩子的教育都推给老师,老师其实是属于第三方了。一个好的家庭氛围,远远超过学校的教育。

在我们竭心尽力想要为孩子打造一个“完美未来”,好的学位房,好的老师,好的培训,却不知道自己的焦虑早已深深地传染给了孩子。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训练孩子拥有野心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而培养孩子勇敢、坚忍和充满自信才是最为重要的。要让孩子们清楚地意识到,面对挫折不应该气馁,不应该失掉勇气,应该将挫折看成是一个需要去解决的新问题。当然,如果身为教育者能够判断出儿童在哪个领域内的努力更有希望,能够看出孩子是不是还有继续努力的可能,那么,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更加有帮助的。”(《儿童人格教育》)

4

那家长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或者消除这种育儿焦虑症呢?

★首先得让自己变得不那么焦虑。

人有一点焦虑是好事,完全没有焦虑感的人要么境界很高要么是为懒惰找借口。但如果让自己一直处于焦虑的状态,会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至少在你的生活里要培养一种消除焦虑的方法,跑步、打球、阅读、看电影等等,总之有一样爱好是可以让暂时摆脱焦虑的。

★认识到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们总是急于求成,要解决这个焦躁的心理,就得明白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时的得失并不能代表什么。孩子一次没考好,并不代表他以后也会考得差,孩子学校成绩不好,也不一定代表孩子就没有好的未来。

关键的是,你是否给孩子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告诉孩子什么是绝对不能碰,譬如犯罪,譬如毒品等等。至于人格上的教育,主要还是家长来引导。

★教会孩子理解人生的韧性。

还是阿德勒的那段话,人生不可能没有失败,也不可能时时处于高峰,关键的是怎么处理和面对这种气馁和失败。培养孩子勇敢、坚忍和充满自信才是最为重要的。

★给孩子指方向,但不要干预细节。

我一位朋友说,她喜欢妈妈的教育方式,因为放养居多,会给大致的方向,但从来不会事无巨细的过问。但是结婚以后,和婆婆生活在一起,才感受到那种什么事情都想干预你的痛苦。

譬如说买房,本来年轻人操心,大人帮忙参考一下就可以的了,她一定要事无巨细把怎么开发票,怎么去办理过户等等都一一干预,问题是她又帮不上什么忙,但每天都会过问。

其实教育孩子也是这样,你可以给他方向,但不要什么都干预,给孩子足够的个人空间。可能彼此都没那么累。

★父母的进步和孩子的进步一样重要。

成长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就如焦虑可以传递一样,学习和成长也可以传递。而现在大部分的家长基本上是停止成长的。不学习新知识,不再有好奇心,不再接触新事物。

自己停滞成长却要求孩子不断的学习。这合理吗?当然,大人要像孩子那样吸收那么多知识,很难。但我想学习型的父母,会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榜样。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又是普普通通。

承认孩子是独一无二,因为世上只有他成为了你的孩子,而不是其他人。但他注定又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不会比其他孩子高明到哪里去,他得遵守这个社会的习俗和规则,尊重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和游戏规则。没有例外。

★不要总说都是为了你好,也不要总给孩子规划未来。

做父母的大概最喜欢说一句话,父母怎么会害你呢,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说多了,孩子并不一定接受。父母有些做法,虽然看似为了孩子好,其实满足父母自己的私心。

譬如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学成某样东西,希望孩子能够去学。然后就是不断给孩子规划未来,你的未来人生该如何如何。

父母给孩子适当的规划是好事,但人的成长并不是种植一棵树,只要你施肥锄草,就能够成长你想要的模样,孩子有的时候,可能会偏离你规划的轨道,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有人说,学了再多的理论,也教育不好孩子这一生。教育孩子,光有爱远远不够,你给他你认为最好的一切,但他未必想要和需要。

所以,其实人生最好的东西,就是时间,如果你真花时间舍得陪孩子,研究孩子的兴趣,关心孩子的生活,自然会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而你用心陪伴的孩子,给予你的幸福感自然会更强烈。而拥有幸福感的父母,大概焦虑感就会减少很多。

希望孩子能够达到罗素所说的境界:“新一代孩子将不再使天性扭曲变形,而是性格直率、坦诚、大度、具有爱心和无拘无束。他们的勤奋精神将把残忍和痛苦荡除干净;我们之所以被残忍和痛苦所缠绕,乃是由于我们懒散、怯懦、无情和愚笨。正是教育使我们染上了这些卑劣的品质,同样,也正是教育可以赋予我们与其相反的美得。教育是创造新世界的关键。”(《论教育之目的》)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