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旅游 >正文

走进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 找寻红色记忆

2018-04-20 09:57    

在老城南关的贴廓巷,有一座坐南朝北的清代庭院式建筑。它古朴典雅,宁静幽邃,这就是洛阳市重要的革命遗址——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也就是洛阳人熟知的“洛八办”。

这座有着近200年历史的院落,经历了从民居到红色枢纽再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变迁,讲述着我国革命史册上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从民居到红色枢纽

初次走入洛八办的人多少都会迟疑一下,因为打眼一看,你很难将其与“统战前哨,红色枢纽”联系在一起。

的确,这座如今声名显赫的红色遗址,最初是清末洛阳四大家族之一、南关庄氏富豪的宅院。

据相关史料记载,乾隆三年(1738年),一户庄姓人家从河北迁至洛阳经商,因为产品好、讲信誉,他们很快从小商人变成了富商。道光十一年(1831年),为了纪念家族迁洛百年,庄家建了一座新宅院。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庄家迁至北京,将院落卖给做车马行生意的吕欣然。

1930年,国民党军队以“贩卖违禁品”为名杀害了吕欣然,将其家产查没,房屋充公。

1938年春,日军为了将华北、华中战场连成一片,兵分两路向徐州地区和黄河一线发起猛攻。同年6月6日,开封陷落,郑州、洛阳告急。考虑到日军极有可能从洛阳一带渡黄河,毛泽东与其他领导同志研究决定,在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以下简称司令长官部)所在地洛阳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并要求当时从事统战工作的刘向三奔赴洛阳开展筹建工作。

1938年11月,刘向三率领50余名军事干部,携带军用电台、地图以及其他各类辎重抵达洛阳。起初,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拒绝八路军在洛阳设立办事处,后经刘向三多次交涉,程潜才勉强同意刘向三等在洛阳贴廓巷56号(20世纪80年代改为贴廓巷35号)的庄家大院以“通讯处”的名义对外办公。这是我党我军设立的一个公开合法的办事机构,也是全国坚持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办事处之一,被誉为“红色枢纽”。

1939年1月,卫立煌调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后,“第十八集团军驻洛通讯处”正式更名为“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

洛八办成立时,抗战形势严峻。按照洛阳所处的国民党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的机要秘书、地下党员赵荣声的说法,当时的洛阳是中国北方地区未沦陷的最大城市,因此,这里也成了人员来往、物资运输的中转站。而当时洛八办主要任务除了输送干部、青年和物资,还有就是开展统战工作,掩护地下党的活动,动员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为了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洛八办做了大量宣传我党抗日政策的工作。洛八办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曾印发过《八路军战报》《拂晓报》,摘编《新华日报》《群众》等报刊上的重要文章,转发给各地党组织。另外,还秘密向国统区发行了毛泽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以及《群众》《新华日报》和有关游击战的小册子等。这些读物,有力地发动了群众,对抗战工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从统战前哨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2年2月,国共两党关系恶化,洛阳形势日趋紧张。蒋鼎文就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后,令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于1个月内撤销,否则就强行改编。同时,他还派人包围洛八办,对出入人员跟踪监视,干扰洛八办的正常工作。迫于形势,洛八办工作人员不得不集体撤离。临走时,工作人员把枪械部件、军用工具、生活用品及部分不便携带的物品丢进了后院的水井。

1971年夏,洛阳遭遇大旱,居民在清理淤泥时意外发现了井底的文物,后经文物部门再次发掘,共清理出各类徽章59枚,其中“工合”“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等10枚徽章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85年4月,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正式建馆。这座历经近200年风雨的院落,被赋予新的历史意义。

如今,洛八办已经成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大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等。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在这里进行入党宣誓,或重温入党誓言。数百万游客来到这里追寻红色记忆,接受革命教育。(记者 张人杰)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