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创业 >创业动态 >正文

滴滴顺风车整改,黑车司机笑了!

2021-11-10 02:43    

  滴滴顺风车整改,黑车司机笑了!这是一次民间舆论的空前“胜利”。各路人马,不分左右,无论殊同,史无前例地站到了一起。悲剧的发生,始于5月5日23时53分许开始的那一张滴滴顺风车订单。21岁、空姐、深夜,这样的词汇,无论如何组合,都抓人眼球。如果再加上凶杀,简直可以让吃瓜群众血脉贲张。



  民间的口诛笔伐,确实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在无尽的口水战之中,本就背负着“垄断”的道德压力的滴滴,也要俯下身来,听一听群众的意见。

  滴滴顺风车项目下线整顿后的第五天,借助于滴滴的一纸公告,外界得以知晓,来自于民众的意见,被滴滴悉数采纳。

  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合乘双方个人信息和头像均改为仅自己可见;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顺风车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

  如果说,前几项措施,滴滴的整改有些亡羊补牢的意味,那么暂停凌晨接单,则是滴滴在自我整改上跨出了意外巨大的一步。

  1

  对滴滴来说,2018年的开年,多多少少有些流年不利的味道。

  滴滴许久没有如此这般站到舆论场的中央了。合并快的,收购Uber中国的业务,滴滴一路走来,都是在大风大浪中前行,即使是遭遇美团的“截胡”,滴滴面对更多的,也是商业化竞争所带来的变数。

  这一次,情况有些不一样,与之前遇到的每一次挑战,都不一样。21岁空姐深夜惨死,刺痛了太多人的神经。

  滴滴已然是在线出行市场的顶级玩家,作为占据中国在线出行市场九成以上份额的行业巨头,滴滴出行已经深度介入大众生活。安全事故的出现,便是挑动舆论狂潮的导火索。

  而在“垄断”的道德压力之下,滴滴背负了太多来自于用户的拷问。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作为平台型的出行服务提供商,在面对大众苛责之时,商业公司的商业化特性也要退到其次。

  惨剧已然发生,滴滴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更多的专业观点指出,在本次事件中,滴滴并不需要承担刑事上的责任,作为居间合同的一方,滴滴更多的是要担负起民事赔偿责任。

  但这并不能使得滴滴可以就此获得来自民间的谅解。

  平台审核的漏洞,投诉渠道的不通畅,板子必须打在滴滴身上。所以可以看见,大众对于滴滴的批评及建议,滴滴的态度是全盘接受。

  作为平台方,通过技术上的一系列手段,逐步提升用户出行的安全系数,理应在情理之中。但技术,终究是一种服务于人的手段。人心的复杂诡谲,技术手段难以甄别,更遑论通过技术来杜绝人性犯罪了。

  2

  司乘之间的矛盾,是社会运力不足的一个侧影。滴滴顺风车事件,瞬时将出行压力的火药桶点爆,在一片残缺之下,我们得以窥见事件展现出的多个维度。

  行凶的顺风车司机,此前便有对乘客进行语言骚扰的先例,不少观点认为,滴滴应当将此类存在道德或者品格问题的司机,排除在平台之外。

  但滴滴终究是一家商业化运营的企业,其自身并没有能力对入驻的车主进行万无一失的背景筛查。

  “行业禁入”的准则,在实操层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障碍。比如,公民的合法就业权如何保障?不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的刑满释放人员,如果杜绝其就业机会,反倒是有可能再次诱发不稳定因素。

  此外,在很多应用场景中,便利性的获取,正是以让渡部分隐私权来实现的。比如,大家呼声较高的车内监控问题,如果最终得以实施,其必然影响到司乘两方的肖像权;如果对车内录音,是否所有人均能接受?即使如上面所提到的,滴滴深度介入到公民的个人信息筛查,会不会引发新的隐私权争议?

  滴滴顺风车的出现,是对社会运力的有效补充,而顺风车暂停凌晨接单,对于有凌晨顺风车出行需求的用户,何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权利侵犯。

  从更深层次来讲,社会运力的矛盾,说到底,是需求和供给两端的失衡。目前的现状是,供给量严重不足,需求却在日益攀升。

  深夜,在那些公共运力难以触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顺风车的新模式,正好弥补了公共运力在地理位置上的真空地带。

  公共运力明显不足,社会运力又遭到挤压,只会滋生更多黑车。相比受到平台约束的滴滴顺风车来说,黑车的安全性及其服务水准,更难以保障。随意加价,拒载甩单,随意更换路线,投诉无门,甚至是遭受人身威胁的情况,更是无从杜绝。

  此次恶性事件中,滴滴正是借助于平台上的车主信息和车辆定位系统,为公安机关的案件侦破提供数据支持,才使得公安机关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锁定车主信息。

  在需求未有明显减少的情况下,滴滴顺风车的暂停接单,黑车出没将是大概率事件,这或是这场风波中,唯一的获利者,可是乘客的安全保障,又从何而来呢?

  3

  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得了一种叫做“社交”的病。

  同是在线出行行业的玩家,以拼车为核心业务的嘀嗒出行是社交化出行的忠实拥趸。

  在滴滴宣布顺风车业务下线整顿的节点上,嘀嗒出行以“整顿”的名义下线了应用中“结伴出行”的社交模块,可谓吊诡。

  将社交融入到拼车出行的环节中来增强用户粘性,可以理解,但过度的社交化,必然侵犯他人私域,无形中给安全增添了变数。

  滴滴也不例外。此前,滴滴出行平台上留存的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如果被恶意利用,同样是潜在的安全风险。

  安全性的保障,是出行的核心要素。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用户,还是平台,双方的诉求都是高度一致的。

  在公告中,滴滴方面表示,针对全平台出行的相关业务,在此前司机背景筛查、三证验真的基础上,对人车不符的现象零容忍;将紧急求助功能提升至显着位置;在主动承担应有法律责任的基础上,着手建立关爱基金;同时全平台加速推动全面实名制。

  通过立体化的手段,构筑起一道安全防线。除此之外,在已有的保险、医疗费用先行垫付、意外伤害人道援助、车主猝死公益帮扶等安全保障机制的基础上,设立关爱基金,则是从人性和道义上,担负起了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这一点上,各个平台之间倒是没有太多门户之见。几乎在滴滴公告发布的同时,易到用车也宣布,鼓励用户举报平台上人车不符的情况。

  而那些鼓吹出租车要比网约车更安全的人,则被日前发生四川乐山的“女乘客被出租车司机摸胸骚扰”事件,实实在在地打了一回脸。

  附:滴滴公布的阶段整改措施↓


     2898站长资源平台网站排行榜:http://www.2898.com/ranklist.htm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