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2021-11-10 04:33    

现在金融机构、各行各业、国内外都在加速进行数字化转型。转型关键点包括:第一,依靠敏捷和可靠的设施辅助业务的拓展以及数据积累和持续分析;第二,提供智能体验,通过建立客户标签体系,大数据采用人工智能方式分析客户;第三,连接生态,即把金融业务连接到多种场景,拓展金融业务。

虽然诸多云厂商数次对外传递各自拥有庞大的金融客群,但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机构与云厂商的合作程度不一——银行目前只能将非核心系统搭载在云上,而保险行业上云程度更深,已有不少保险公司实现了全面上云,并且通过了监管验收。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包括IaaS、PaaS及SaaS)约为515亿元,到2020年市场规模约为1366亿元,2016至2020年CAGR为27.6%。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胡利明告诉记者,腾讯云帮助20多家银行进行互联网化转型;这些年来超过90%的新筹保险公司都采用腾讯金融云进行构建。此外,除了和中国银行全面合作外,腾讯云目前还是建设银行的IAAS、PAAS的供应商。

事实上,因受制于地域限制,无法异地展业的金谷农商银行就是众多与腾讯云合作者之一。该行通过实现互联网及全新技术搭建了线上流量入口。

金谷农商银行行长助理李涛表示,作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一家银行,目前该行有193个服务网点,规模是816亿元。“我们也赶上国家升级所带来的政策,我们市场规模的增幅是37%,年增幅是36%以上,存款每年在26%以上。”据悉,金谷银行2016年与腾讯云基于分布式架构互联网核心业务平台,开发了一个数字银行,实现了数字化转型。

“打造线上平台后,我们一个月以来客户注册数27万,当月贷款量达到18亿元。”该行负责人说,“非常客观地说,平台上线一个月之内,个人贷款的量达到过去两年的利润。”

与金谷银行截然不同的是,微众银行作为一家从“出生”起便自带互联网基因的银行,有着令人艳羡的流量入口。但正因如此,该行对自主、安全、可控、高效有着更为强烈的诉求。事实上,微众银行正与腾讯云计划输出金融科技。

据悉,微众银行成立初期就与腾讯云做系统搭建,包括分布式核心技术搭建、双网IP的技术、三中心多核的改造等项目。这些技术与项目的落地需要人工智能、区块链、计算技术与分布式技术相互结合。

保险是另一大主力军客户。保险业面临的问题与银行不同,需要考虑如何通过互联网真正做到快速理赔、智能理赔等,以帮助客户提供高效直通安全优价的健康医疗和保险保障服务。

据悉,安心财险通过与腾讯云在大数据风控、保险理赔等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人工智能应用,给客户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通过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反馈给客户。“我们还通过LBS的技术,通过OCR的识别,实现了对客户线上的服务,包括智能理赔等。”安心财险总裁钟诚说。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第一家“上云”的寿险公司,爱心人寿已开发了45个业务,包括移动端的线上理赔、顾问式行销的特色业务。“我们叫做渗透于企业个人的模式,这些业务与云是密切联系的。”爱心人寿总裁潘华刚表示。

据介绍,爱心人寿跟腾讯云的合作始于2016年10月,腾讯云提供云平台、云数据、云服务,爱心人寿将包括远程视听服务在内的合作系统放在腾讯云平台上。此外,人工智能等项目是将要进行的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数据质量尚存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数据准确性与完整性欠缺,时效性和适应性不足。从目前情况看,数据质量问题不仅阻碍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向高质量方向发展,还影响了监管效率。

业内人士指出,数据管理核心是数据治理,即对于数据标准的管理。但当前银行不管是结构化数据,还是非结构化数据应用,均在数据贯通方面遇到较多挑战,主要原因是前期数据治理工作存在一定缺陷。

中国银行是腾讯云较大的合作伙伴。该行内部系统众多,系统类的数据贯通颇具挑战。具体来说,因结构化数据存在于不同系统中,口径不一,很难融合。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郭为民表示,数据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中行在纽约分行已配备了首席数据官,银行内部也有相关的领导负责数据治理方面的工作。

“其实我们内部有私有云架构。与腾讯合作,主要原因是腾讯的迭代周期非常快,我们自身迭代相对较慢。”郭为民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自己做,还不如找业内领先者一起来合作。这也是我们跟腾讯展开全面战略合作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腾讯云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中,数据隐私与数据应用如何融合是双方都担忧的问题。胡利明也坦言,目前对于数据隐私与数据应用确实存在矛盾,如果要保护数据隐私,就会挑战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但若想让数据应用有持续生命力,就得保护数据隐私。如何让两者有机融合,是腾讯云与金融机构正在努力的方向。

“对于中国银行来说,数据管理的体系化以及隐私保护这方面做得很好,但国内仍有比较多的领域还未建立自己的流程和机制。因此帮助其他机构进行体系化数据管理是腾讯正在做的。”胡利明说,“其实在这个领域,我们技术厂商会从技术与数据治理的流程管理体系两方面帮助机构。对于数据隐私安全,腾讯尽可能贴近对方要求。”

关注云计算领域的人们,一定对一句话并不陌生——“到‘十三五’末期,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这句话出自本文开篇所述的“里程碑”事件,即原银监会2016年发布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迁移比例,也叫“上云率”。其实业界对“上云率”还存在不同看法。

狭义上,“上云率”通常更为受到互联网巨头的追捧,即银行分批次将所有的系统,先从不重要的再到核心的,全部部署在由互联网巨头、或是其他派系搭建的私有云或公有云上;广义上,则只要银行采用虚拟化的云技术路径来部署系统就可以,甚至采用传统的数据中心柱状架构模式也完全没问题。

此前曾有银行信息科技高管向证券时报记者总结道,要跑起一家银行的必备系统,包括服务渠道、协作网关、客户关系、风险监管、内部支持、管理信息、核心交易、产品服务、基础平台、场景应用等。这些只是监管验收一家银行是否可以开业的基本要素。事实上,随着银行业务的扩容,需要的系统会越来越多。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