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育儿 >正文

《小猪佩奇》最近摊上事儿了! 这部动画片还能让孩子看吗 ?

2018-04-22 11:02    

文 | Cindy老师

最近小朋友们最喜爱的“偶像”小猪佩奇摊上事儿了 。

不少爸爸妈妈在网络上开始攻击这只萌萌的小粉猪 。

先来看看《小猪佩奇》摊上什么事儿了吧 。

动画片里, 小猪佩奇一家,在泥巴坑里跳。

孩子们看了,也兴奋地学习这个“跳水坑”的动作 ……

面对此情此景,家长们恨得牙痒痒 。

还有的孩子喜欢模仿佩奇的猪叫 ……

动画片里还有一个桥段,也是孩子们争相模仿的地方—— 遇到好笑的事情,会躺在地上哈哈大笑 ……

当同病相怜的家长们都发现了孩子越来越“不像话”了以后,就开始了一轮对《小猪佩奇》强烈声讨的攻势 。

看了上面那么多家长的控诉,再结合我自身对这种动画片、绘本的理解,发现有些教育问题,并没有像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非黑即白 ……

动画片里的“小问题” ,也许只是一个导火索,而背后的育儿症结,才是真正需要家长们去思考的 。

所以,今天Cindy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

不看动画片,孩子就不闹了吗?

现在的问题是,家长认为小猪佩奇把孩子们带坏了,让他们学会了踩水坑、跳沙发、跳床、学猪叫、躺在地上大笑 ……

当然被投诉的,还不只小猪佩奇一家 , 还有很多类似的动画片。

比如,饱受诟病的《熊出没》、《喜洋洋灰太狼》 …… 家长认为它们让孩子们学会了说粗俗的话、伤害同伴;

《奥特曼》、《西游记》让孩子们学会了暴力;

《汪汪队立大功》让孩子们爱学狗叫、学恐龙叫,嘴里不停地重复说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词语 ,还做出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动作 ……

这么看来,只要情节复杂一点的动画片,都可能会出现一些能引起孩子模仿的桥段,继而引发家长的不安。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越是平常不会做的动作、不可能说的话语,孩子们越是喜欢去模仿。

因为这些东西的“特殊性”、“罕见性”,正好刺激了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

孩子喜欢不断去重复这些大人觉得“无聊”、而他们自己觉得“相当有趣”的行为举止 。

于是,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发生了冲突,引发了矛盾 。

爱跳、爱闹、爱笑……

这是正常的儿童行为表现

在这里,Cindy老师希望爸爸妈妈了解一个事实——

年龄越小的孩子,兴奋点越低,越喜欢做重复的动作、说重复的话。

这有时候会让家长很厌恶,也很苦恼,很想让他们停止这样的举动 。

但是可以这么说,作为“阅娃无数”的长期教育工作者看来,这个情况在绝大部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上,都会出现这样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这是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到了一定年龄段以后,由于孩子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慢慢转移了 ,再加上身心不断成熟,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会自然消失 。

所以,孩子爱“闹腾”,是一种自然的儿童心理现象,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

踩水坑、跳沙发、躺在地上笑、学动物叫 …… 这些都是孩子本身就爱做的、能使他们兴奋的行为举止,

只要外界有个事件提醒或刺激了他们,他们就会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以此来取悦和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 。

所以,很不幸的是,《小猪佩奇》里某一些桥段,不小心成了这个能提醒孩子们兴奋起来的“导火事件” ,成了继《熊出没》、《喜洋洋灰太狼》、《汪汪队立大功》之后,被家长们抵制的又一个对象 。

因此,目前家长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是 ——

哪个动画片能引发孩子“持续兴奋”、能让孩子出现不良举止的,那么这个动画片就是有问题的、就是需要抵制的 。

事实果真如此吗 ?

在这里,Cindy老师还是要为小猪佩奇说一句公道话,这个动画片和它的配套绘本,我都看过,基本都是帮助孩子学语言、学礼仪、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它的出发点都是正能量的能力和性格培养。

但是现在出现了这些家长感觉不适和困扰的地方,Cindy老师分析,原因有2点:

1.一部分,是来自于孩子“易兴奋”的心理特点,

2.另一部分,是来自于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无法控制的“无能为力”感 。

这种“无能为力”感,也许才是家长们目前焦虑和恼怒的根源所在 。

真正能解决问题的

是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而不是关上电视

不看《小猪佩奇》,孩子就不会跳沙发、踩水坑了吗?

不看《汪汪队立大功》,孩子就不会学狗叫了吗 ?

不看《熊出没》,孩子就不会说粗话了吗 ?

……

成长道路上,孩子会遇到太多的人、太多的事,他们都会让孩子们不经意学到不良的语言和行为 ……

你能帮孩子关上电视,但是你能帮孩子避开所有成长路上的“坏习惯”、“坏朋友”吗 ?

我们能做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而不是关上电视。

家长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

真正能关照他一辈子的,是他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让他自己不走歪路的“自律能力”。

—— 解决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

所以,家长平时要做的,就是不断让孩子明白——什么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能做的 。

一旦孩子建立起这样的信念,将来他遇到任何突如其来的“坏东西”,他凭自己的力量就能把它们挡回去,不为所动 。

见招拆招!

孩子一旦染上“坏习惯”,这几招可以帮助你

就拿这个案例里的小猪佩奇为例吧,孩子不停地跳沙发、踩水坑、学猪叫、躺在地上不起来……怎么打骂都不听 。

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些“小窍门”来对付他们哦 !

这些方法,也许远比棍棒有效好几倍呢 。

1.第一招 —— 转移“兴奋”场所

其实孩子们真正爱做的,是用身体的运动来发泄自己兴奋的情绪。所以,家长们可以加大他们的户外运动量,来转移孩子们的“兴奋”场所。

你不是爱跳吗? 那我们就去户外跳吧。

可以用粉笔在地上画几个方格子, 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比赛,看谁跳得快、跳得远 ……

这么跳了1-2小时以后,保证这个爱闹的小宝贝回家以后没力气去蹂躏可怜的沙发了 。 (哈哈 …… )

2.第二招 —— “互换角色” ,让孩子感同身受

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当孩子知道自己的兴奋和折腾,会干扰到周围,甚至伤害到他人以后,它们自然会感同身受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慢慢学会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 。

一些国外的家长经常和孩子玩一个游戏,就是“角色互换”。

家长可以在某一天和孩子互相扮演对方,家长们刻意模仿孩子平时的不良行为。

当孩子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平日里的不良举止,他会马上发现这些行为在别人眼里是如此得讨厌。

旁观自己的行为,可以促进孩子感同身受、反思自省,开始自我纠正坏习惯 。

3.第三招 —— 学做影评人,“宝贝,你怎么看?”

在这里,Cindy老师建议,孩子越小的时候,越需要家长陪伴他们一起看动画片、看绘本 。

一来可以引导孩子发现故事里值得学习的地方,二来也可以帮助尚不能分辨是非的他们, 抵挡一些当前不适合他们学习的信息和经验 。

当孩子不小心从动画片里学了一些不良的信息,怎么办呢 ?

没关系,家长可以在看完以后,和孩子一起聊一聊,让孩子自己来评价一下,这个行为对吗?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语句来问孩子 :

“ 你觉得XX的做法,是对的吗? ”

“XX做了这件事,你怎么看呢 ?”

“如果你是XX, 你会怎么做呢 ?”

“你觉得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 ”

……

家长可以多提一些没有准确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发散思考,把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准确地告诉你。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目前的身心成长状况 。

值得尝试哦!

上面的方法,只是Cindy老师的一些小小建议,各位爸爸妈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教育 。

不知道各位爸爸妈妈看完上面的这些内容,

还会责怪小猪佩奇吗?

粉丝福利一

后台回复 粉红,海豚君给你准备了:大明星《粉红猪小妹》全四季动画+高清绘本+音频+填色图,中英文动画均带字幕!

粉丝福利二

海豚君还给大家带来了超值优惠的

《小猪佩奇故事书》第一二辑全套

全套20册双语图书+2张CD2-6周岁中英文双语读物

粉丝福利价118元

(原价240)

正版全国包邮

小猪佩奇动画片,一辑图画书上市以来已销售500万册。本套书为小猪佩奇动画故事书一辑和二辑,由20本可爱的图画书组成,书中涉及的故事都是小朋友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难忘经历。

本套书采用中英双语的版式,加入中英双语的故事音频,引发孩子学英语的兴趣。扫码还能听故事。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