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大V观点 >正文

抗战中蒋介石耍的这个大招,屡屡让日军上当,超乎你的想象!

2021-11-18 23:35    

直到今天,人们对于蒋介石抗战的认知还限于其抗日正面战场丢城失地与一路溃败这一战术层面上。但这并非全部事实。如果我们将其上升到战略层面,用更广阔的视角去观察,则很容易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蒋介石的抗日策略无比正确。

这一点,先看看当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大败而归的案例或许就能明白。

1812年6月24日夜间,拿破仑突然向俄国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拿破仑迅速向俄国腹地进军,很快占领了维尔诺、明斯克、波洛茨克等地。应战的库图佐夫并没有针锋相对,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是一面抓紧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一面作战略撤退,实行坚壁清野,消耗和迟滞法军。其时,在一些不明真相,不谙战略的人眼中,库图佐夫就是一个丧城失地、消极抵抗的代名词。

但是,拿破仑很快就感受到了库图佐夫这一“消极抵抗”的威力。

长驱直入之后,拿破仑兵力越来越分散,后勤补给线越来越长、加之因粮于敌的落空、库图佐夫统率俄军神出鬼没的敌后游击,拿破仑的远征大军一下子被拖进一个进无敌军,守无补给的困境之中。

最终,当寒潮来袭,被饥饿与寒冷包裹得士气尽丧的拿破仑只好赶紧逃出莫斯科这座空城。

这时,战争完全是库图佐夫的时间了——俄军前堵后追,沿路夹击,拿破仑的十几万精兵能幸运逃回法国本土的寥寥无几。

一个有纵深的大国,面对强敌的凌厉攻势,往往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暂时性的丢城失地,暂时性的战略退却,既难以避免,又可能成为其避敌锋芒、待机决战的一种有效战略——再强的兵力在不能寻机歼灭敌方主力时都有可能被漫长的战线拖死。

蒋介石的抗日采取的就是这种战略。

从已解密的部分档案材料及蒋介石的抗战日记来看,在抗击日本的侵略上,蒋心志坚定,殚精竭虑,根本不是一个懦夫。曾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的蒋,也许更清楚中日两国的实力差距,以至于不到和平破灭,他就不愿作出最后的抉择。

和平无望,对整个中日战争的战略全局及其力量对比有着极清醒认识的蒋在庐山军事会议上确立了抗日的总则——与日本打一场持久消耗战。消耗战的具体部署是:放弃无坚险可守的华北平原,但需尽力迟滞、延缓乃至破坏日军南下计划;积极发动淞沪会战,引敌西进,逐次决战长江一线,中西部山川之地,依托西南,决战两湖,最终彻底歼灭侵华日军。

日军其时的目的很明确——利用其强大的战力速战速决,尽早与国军主力决战,将其一举击溃,迫使蒋介石政府签订城下之盟。其作战路径也很清楚,鲸吞华北日军之后,一路南下,与从海上登陆攻占华东的日军配合作战,一起剿杀国军主力,拿下南京。

以国军当时的兵力,在无险可守的华北地区根本阻止不了日军的强势进攻,蒋介石不敢在平原地区跟日军硬拼,一退再退,而为延缓其南下从而为自己的战略布局赢得时间,蒋不惜让千万百姓沦为鱼鳖,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任由滔滔江水走村穿城。

迟滞华北日军南下之时,蒋通过发动淞沪会战,引敌西进,与之逐次决战长江一线,中西部山地。利用山川河流众多,地形极不利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的优势,一方面节节抵抗,一方面寻找有利战机组织优势兵力围歼敌军。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蒋介石不惜在上海这个无险可守之地投入重兵与日军打阵地战,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与之反复争夺,寸步不让、寸土必争。这一战,不仅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也让全国人民看到蒋介石政府的抗战决心,更重要的是,在打击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的同时,成功引导日军西进作战,加速其自东而西的推进步伐。

这就陷入了蒋介石既定战略之中。在日军迅速占领南京之后,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会战中国军虽损失惨重,但也成功阻滞了日军的步伐,而当其勉强推进到长沙时,很快便陷入到消耗战的泥潭中,无力前进了。

当著名的石牌保卫战打响之后,日军只能接受持久作战的事实,进军大西南的道路被阻断,速战速决迫使蒋政府投降的计划彻底破产。

剩下来,日军只能等待失败的降临了,命运已定,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