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娱乐 >电影 >正文

平遥国际电影节闭幕,国内电影节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续命”

2018-04-23 07:29    

文 | 庞宏波

11月4日,平遥国际电影节正式闭幕。从10月28日到11月4日,贾樟柯真正打造了一个影迷式的狂欢盛宴。在8天的时间里,共有40多部国内外佳片集中展映,也引起了国内影迷的广泛关注。

在电影节举办期间,最醒目的一个标语便是“平遥元年”。虽然电影节的举办是在契合贾樟柯个人品牌商业变现的基础上,承载着平遥当地文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但电影节本身的独特定位和受众辐射,还是让第一届赢得了较好的口碑。

但目前国内各大国际电影节或电影展密集型爆发,由于国产电影整体质量堪忧、电影节官方背景过重,导致各大电影节本身的辨识度不足。尤其是在金鸡百花影响力滑坡、上海、北京两大国际电影节更加商业化的大背景下,尽管平遥国际电影节的举办弥补了内地电影节类型多元的缺口,但如何“续命”或许才是最为重要的难题。

“平遥元年”:贾樟柯的“淘宝”、普通大众的猎奇

平遥国际电影节是继上海电影节、长春电影节、北京电影节和丝绸之路电影节之后,第五个获得国家批准的国际电影展。

作为内地最具影响力的独立电影人,贾樟柯再次将自己的个人品牌进行了成功的商业变现。而贾樟柯骨子里的“文”与“商”在本届平遥国际电影节上还是体现的非常明显。

贾樟柯邀请了在欧洲极富威望的马可·穆勒担任电影节的艺术总监,通过贾樟柯+马可·穆勒两人将诸多“欧洲制造”的文艺佳片揽入其中。例如美国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新片《最后的旗帜》、北野武新片《极恶非道·最终章》、戛纳金棕榈大奖获奖影片《魔方》以及今年先后入围柏林、威尼斯两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影片《大世界》、《嘉年华》都在平遥国际电影节期间进行了展映。

从片单的组成上,平遥国际电影节还是有着极高的含金量。而在内地普通大众情绪的调动上,通过邀请范冰冰担任形象大使,选择国庆档前突然撤档的《芳华》担任开幕片,这些市场上的噱头又能够迅速调动国内影迷的关注度。

所以说,平遥国际电影节成为了以贾樟柯为核心,通过国内化文艺佳片来调动国内“文青”的一个窗口。而这样差异化明显的发展方向,自然让“平遥元年”爆发出了不小的威力。

但平遥国际电影节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某种程度上是制约电影节未来最大的关键。首先,平遥虽然也是以旅游文化为主体发展方向,但是本身并不具备良好的电影氛围。“平遥元年”的噱头和官方政府的大力宣传,的确可以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但这种文化猎奇如何长期持有是最大的困难。

而今年参加影展的核心影迷大多数是外地资深影迷和电影专业学生,对于此类“核心受众”来说保持持久吸引力并不困难,但如何持续保持“创新度”才是最大的问题。

国内电影节现状:主旋律和“含金量”成为电影节的考核标准

首届平遥国际电影节的举办,的确在举办模式上更加接近欧洲三大电影节,更加注重艺术的纯粹。但是整个国内电影节大环境里,越来越多的电影节注重对电影本身“含金量”的发掘。

例如内地影响力最大的两大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今年共有108家企业的56个重点项目达成签约合作,总金额达到174.58亿元,电影市场签约额连续四年都在百亿以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视市场开启后,全球251家电影机构进行电影项目产品的展示交易与交流合作。另外,作为“电影项目创投”设立11周年,今年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380个项目申报。

与此同时,两大电影节都大量增加“一带一路”元素,尤其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今年设立“一带一路”单元,今年共有1016部影片申报。而上届长春国际电影节上,替内地“申奥”的《大唐玄奘》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主旋律和电影本身的“含金量”成为了内地主流电影节最为重要的两大核心标志。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影节自身的艺术价值却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例如金鸡百花影响力不断下滑,长春国际电影节争议和质疑每届都存在。因此,首届平遥国际电影节不以评奖为主体,但在评委、片单上又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就显得尤为可贵。

目前,国内在小众独立电影展上同样较为突出的FIRST青年影展由于专注于年轻电影人,所以在传播力和辐射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而且在世界电影的发掘和传播上并不算突出。

国内电影节:“续命药方”:广度和深度依旧是最大关键

平遥国际电影节期间,更多的是以展映电影和映后观众交流为主,这样也使电影更加全面的与观众进行交流。与此同时,由于平遥国际电影节核心不在于评奖。所以平遥国际电影节与其他影展不同之处是采取观众评委的形式,这样也能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电影的参与度。

然而具备这样较为良好的“生长基因”的国内电影节并不算多,更多的国内电影节逐步走到了“电影交易”的盲区,在艺术权威性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影迷的热情也逐步消退。

但如今内地影市多元化需求不断增强,普通大众对于电影节的认知也更加全面。但绝大多数国内电影节存在的“造血不足”,似乎远远无法满足外界的期待。

首届平遥国际电影节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追捧,除了影迷对于贾樟柯个人品牌的信任外,对于“个性化”电影节的猎奇也是一大重点。

但平遥本身的外界形象和地区辐射以及内地文艺片的市场环境似乎也不足以完全支撑平遥国际电影节的野心,这或许也是制约平遥电影节未来能否成功突围的最大障碍。与此同时,平遥国际电影节尽管以小众、独立的形象示人,可平遥电影节仍然是建立在官方扶持的基础之上,某种程度上也承担着“反哺”当地经济的重任。

平遥国际电影节和国内主流的电影节一样,都有着一些带着主旋律的镣铐舞蹈的成分。而城市发展战略、世界电影风向都可能会对平遥国际电影节产生一定的冲击。

对于未来的平遥国际电影节而言,如何持续的“保鲜”是最大的关键。而对于对于整个国内电影节而言,如何走出“电影交易”数字化的误区,更加关注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显然更为重要。

例如上海、北京两大国际电影节,在现有品牌吸引力的基础上,更加开放、包容的打造自身的艺术权威性似乎就成为其打造国际一流电影节的最大命门。而FIRST青年影展和平遥国际电影节,如何更好的让主流大众参与其中,辐射更大的受众面或许就成为其突围的关键所在。

目前国内存在着大大小小数十个电影节或电影展,但真正能够形成品牌效应的仅仅是极少个例。除了电影节本身的定位、辐射等问题外,“高调入局”之后,如何“低调成长”或许是电影节更应关注的现实问题。

【招聘】主编、记者【北京】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