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人大行管考研《公共管理学》张成福版笔记考点

2018-04-27 09:27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公共管理学》(张成福、党秀云主编)笔记

本书总计包括15个章节,其中重点章节是二、三、五、七、九、十、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这只是侧重点,其它章节也不容忽视,以免出现复习死角。本书通篇都需要记忆下来,因此从刚开始看书,就要注意理清整本书的脉络。建议首先对本书进行通读,了解书中都包含哪些内容。其次,在第二遍阅读时,边看书,边做笔记,理清本书脉络,理解书中考点,并整理出一本符合自己记忆习惯的读书笔记,笔记一定要全面。再次,第三遍结合笔记,通读全书,对自己的笔记查漏补缺,完善笔记,进而,对全书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笔记的辅助下,对内容进行强化反复记忆。最后,回归课本,在加深记忆的同时,进一步检查有没有漏掉的东西。(易研教育注)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考点1】公共管理的含义和性质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05年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的性质在于:

(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强调多元价值;

(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考点2】公共管理学的含义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策略。作为一门学科,它以公共管理者为教学与研究的对象;既重视公共管理的外在环境,又重视内在的管理;公共管理重视私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但未改变公部门的主体性;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科际整合的。

【考点3】公共管理的发展背景

1.公共管理发展的学科背景

从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发表后,公共行政学便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依照行政学家亨利(N.Henry)的观点,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典范变迁。

第一阶段:政治与行政二分法(1900——1926)。主要代表学者有古德诺和怀特。公共行政在这一阶段,关注的是研究如何有效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

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在这个阶段,许多行政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魏劳毕于1929年出版了《公共行政的原则》,特别强调有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存在,这些原则可以被发现,行政人员一旦学会如何应用这些原则就可以成为专家,这些原则可不考虑环境因素而适用于任何地方。

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这一时期,公共行政开始向政治学回归。然而这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改进公共行政实务助益不多。正如亨利所言,“有公共而无行政”,对公共管理者知能的研究与培养,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建树。

第四阶段:公共行政即管理学。从1960年至70年代起,一部分行政学者不满政治取向的公共行政研究,从而转向管理领域寻求发展。

这一时期的公共行政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假设基础之上:一是公共行政与私部门的行政没有本质的区别;二是强调一般管理或类同管理;三是企业绩效优于政府绩效,而主张师法企业,提高政府绩效。这一阶段将公共行政转向管理,为日后公共管理途径的发展创造了基础。

然而,将公共行政类同于一般管理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质疑之一便是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是否相同;质疑之二是企业是否比政府有更高的绩效。

总之,公共行政即管理学的发展,形成了有管理无公共的窘境,完全忽略了公共管理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公私管理之差异,由于大环境之差异,私部门管理的知识、技能、概念与工具,在引入政府部门运用后,产生格格不入甚至失灵的情形。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相当一批的公共行政学者试图将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取向和一般管理的工具取向结合起来,发展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研究的新途径:公共管理途径。

2.公共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

公共管理之发展,除了学科发展的因素以外,还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米诺古(Minogue)认为三项压力促进了公共管理的兴起:一是财政压力,政府支出庞大,预算赤字无法遏制;二是服务品质的压力,公民对政府服务的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意识形态的压力,新右派意识形态占上风。

具体分析,导致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之不满。

(2)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

(3)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4)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

【考点4】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依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的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1.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P途径下的公共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导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发展不满,有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产生。

P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定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依次,自然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以研究取向而言,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采用个案研究法。

公共管理学者波兹曼(Bozeman)认为,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

(1)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成为这些学院教学课程的方向;

(2)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3)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任命官员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2.B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在20世纪70年代,企业行政管理学院开始重视工商政策与管理战略,不再着重于内部行政管理的机制与过程,受此影响,一些公共管理学者发展起B途径的公共管理。

B途径的公共管理与P途径的公共管理相比,有如下不同之处:

(1)前者之课程设计依循商业学院的传统,后者则依循公共政策学院的传统;

(2)前者并不强调公共与私人组织的差异性,后者则特别凸显公共组织的特殊性;

(3)前者企图与公共行政合流,后者则企图摆脱公共行政,而形成一个独立的管理领域;

(4)前者重视策略与组织间的管理是过程取向的,因而非常强调组织设计、人事与预算等问题;后者则强调政策与政治问题;

(5)前者主张采用量化分析(如集群材料分析、实验设计),后者则采用个案研究法。

学者波兹曼(Bozeman)对二者提出更深入的看法:

(1)不同于公共政策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一心一意想划清与传统公共行政的关系,企业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与行政学者特别是认同“公共行政即是管理学”的学者,有较密切的关系和相似理念。

(2)不同于公共政策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认为公私部门管理有别,企业途径的公共管理不认为公私部门的管理有什么质的差异,而主张以较严谨的态度发展实证理论来描述与解释公私部门的异同。在此前提下,他们偏好、认同并接受企业管理的概念与工具,并将之引入运用于公共部门的管理上。

(3)不同于公共政策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几乎完全依赖案例研究为获取知识的工具,企业管理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兼采案例研究与量化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

(4)不同于公共政策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长于个案的处理与分析,企业管理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比较重视学术的研究与理论的建构,长于从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吸取有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5)不同于公共政策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任命人员--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企业管理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以具备文官资格的公共管理者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

【考点5】公共管理学之特质

1.波兹曼的观点

为了整合公共管理研究的不同途径和观点,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举办了“全国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并于1993年出版了《公共管理:迄今最佳文集》一书。波兹曼整合会议的观点,认为公共管理具有下列特征:

(1)以公共管理者为教学研究中心,重视实践经验,从成功的管理经验与个案中提取管理处方;

(2)重视公共组织与公共管理的公共特性,特别关注外部政治因素对公共管理的冲击与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关联;

(3)不仅关注管理过程的研究与设计,更重视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2.我国学者张成福的观点

(1)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2)公共管理是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 公共管理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

【考点6】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易研教育注:重点)

公共管理有何特质,或者说到底在哪些方面区别于私部门的管理,这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从规范理论的角度来看,强调公私管理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对于理解公共管理的特质是十分有益的。

从现实来看,公共部门与私部门的界限尽管不是那么明晰,但是二者皆为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域或私域往往是相连的和互动的,而不是分离的。现在人们多倡导政府治理中的公私伙伴关系和责任共担便是典型。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与企业管理毕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和实体,其组织性质决定了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反映在组织管理和运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差异。现将二者的差异分析如下。

(一)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公共管理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在本质上是国家的活动。公共管理不可避免地包括政治权威的作用(也存在着非权威的作用)。公共管理的主体乃为政府。波兹曼认为的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的确说明了公共管理的本质。政府虽然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但也是政治权威的执行者,所以许多公共管理活动本身即有强制性,当人民有违反法令的事情发生时,其便可以在职权范围内依法予以处理,而其他组织不具有这种公权力。

私部门或组织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权威的行使,但这种权威非政治权威,非公权力的行使,可称之为市场的权威或经济的权威。这种权威非制度与法律所授予,而是来自经济性的市场力量,这种权威往往不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二)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是在国家民主宪政的框架下进行的,在民主宪政国家,公共管理的权威是割裂的。政府部门虽然较重视层级节制的权威,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仍然处在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场之中,因此,公共管理过程,充满了政治的气氛,充著着政治的考虑,公共管理的自主性自然受到影响。

私人部门的管理,固然也受到外在各种权威的影响,受政治环境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与公共管理不可比拟。公共管理只有有限的管理自主权但却有复杂的政治界面,而工商企业或私部门管理则有相对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三)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公共管理从本质上是国家目的之一的国家作用和活动,而所谓的国家目的,具体而言,就是指公共利益,政府具有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公共管理区别于私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公共管理应当将公共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否则,公共管理者便成为私利的谋取者,而不是公益的信托者。事实上,当代公共管理的一个核心议题便在于保证政府及其管理者能够代表并回应公共的利益。

相反,私人企业和组织往往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经济利润不仅仅是其管理的底线,而且往往被视为积极的经济和社会的善,当然企业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不能损害社会中其他人的权益和利益。

(四)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

从管理与法的角度来看,由于法律系人民意志的表现,具体执行法律的内容,无异于实现公共利益,因此为实现政府任务,达成政府的目的,政府部门可依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行政行为,但是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受到法的支配,这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实管理中政府拥有广大的自由裁量权,并发展为拥有“行政保留权”,但法治政府的基本内核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对于私领域的管理,相比较于公共管理的严格受法的支配而言,其更多的遵循的是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拥有高度的管理裁量权,其内部管理和外部的交易活动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思而为之。

(五)政府与市场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的管理最重要的一个差别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区别和差异。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的两大控制体系,如果不考虑政治制度上的差异,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可能便是政府替代市场的不同以及市场替代政府的不同。与企业组织不同,政府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往往面对的不是自由、竞争性的市场。具体而言,这种差异表现在:

(1)垄断与市场

私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多有竞争者;反之,公共部门所提供的服务,往往是只有一家,别无分号,因为我们只能有一个行使治权的治理部门,公共部门往往缺乏竞争的压力。

(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政府部门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些产品和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而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私人产品,是可以分割和排他的,价格也是可以衡量的。

(3)自由与依赖

消费者在购买私人产品时,可以自由选择;而公共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公民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

(4)利润与支持

私人部门大都以利润为导向,而利润的多少取决于顾客的满意,顾客导向很容易成为其经营的目标;而政府往往缺乏服务的动机。

(六)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部门处在社会各种力量作用的中心,公共管理事实上也承担着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的职责。在这个变革的、多元发展的社会中,社会利益是多元的,社会的价值也是多元化的,而且利益和价值之间往往是冲突的,政府往往需要在多元的甚至是冲突的利益和价值之间作出平衡和选择。因此,政府治理中的理性往往是多元理性,应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而非单一向度的考虑。

私部门的管理,因其组织属性所定,加之职能有限,管理问题涉及的标的人口较少,影响面较小,不易形成整体社会作用,其管理大多为工具的经济理性考虑,而往往不顾及或少顾及其他理性的考虑。

【考点7】新公共管理的含义、特征、要点(易研教育注:重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和政府的信任赤字、绩效赤字,均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政府管理的运作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行政,转向市场导向的、因应变化的、深具弹性的公共管理。这股浪潮,虽被赋予不同的称谓,如新右派、新治理、管理主义、企业型政府、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等,但却可被通称为“新公共管理”。依据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的界定,这些国家所展现的具体行动,可以包括:(1)企业管理技术的应用;(2)服务及顾客导向的强化;(3)公共行政体系内市场机制及竞争功能的引介。其共同特征则是引进公共管理的理念、技术及模型。

(一)胡德(C.Hood)对新公共管理的归纳

著名公共管理学家胡德(C.Hood)归纳出了新公共管理的七个要点:

1.即时的专业管理

这意味着让公共管理者管理并承担责任。

2.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

管理的目标必须明确,绩效目标能被确立并加以衡量。

3.强调产出控制。

用项目与绩效预算取代传统的预算,重视实际成果甚于重视程序。

4.转向部门分权

打破公部门的本位主义,破除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藩篱,建构网络性组织。

5.转向竞争机制

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成本及提高服务品质。

6.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

7.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法汉姆(Farnham)与霍顿(Horton)对新公共管理的归纳

公共管理学者法汉姆(Farnham)与霍顿(Horton)综合其他学者的看法,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的特征:

1.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亦即在设定政策目标及阐明政策议题时特别强调战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2.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其目的在于使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并且对服务的传输都必须建立起一个赋予责任的行政单位。

3.改变组织结构,促进官僚体制更为扁平化,授权给管理人员,以利绩效目标的实现。

4. 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发展绩效指标,使组织的成就能够被加以比较和测量,并据此进一步提供信息来作为未来决策的参考。

5.改变现行的政策,使公共组织能在被传统公共服务价值所支配的文化中,转换成为“新公共服务模式”,强调与市场及企业价值相适合的文化。

6. 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其目的在于淡化集体主义的色彩而采取个人主义的途径,包括寻求动员员工的支持和承诺,来持续地进行结构与组织的变革。

7. 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并发展一种将大众视为顾客、消费者及市民的“公共服务导向”,公共服务不再由专业的供给者来支配,而是以回应人民真正的需求来提供公共服务。

8. 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考点8】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

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新的社会必然要求新的政府治理形态,自20世纪末兴起的全世界范围的政府再造,正是对新时代变革的回应。

政府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治理者和管理者。但是,环顾四周,政府治理的环境将变得更为动荡、更为不平衡、更为复杂,更为变化多端。一句话,公共管理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认识这些挑战,有助于我们理解政府作为治理者的责任和使命。

(一)关于回应维持宪政秩序和政府稳定的问题

(二)关于如何在公共管理领域维系并发展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问题

(三)关于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以促进政府治理的有效性问题

(四)关于回应全球化的挑战问题

(五)关于如何平衡目前及最近未来与较长远未来的需要问题

(六)关于如何应付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问题

(七)如何应付越来越多的官僚腐败,重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

(八)关于重振政府的治理能力问题

(九)关于如何发展有效的组织体制问题

(十)如何构建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模式问题

(十一)公共管理如何应付复杂、不确定与变革的管理

(十二)重建公共管理的道德秩序

第二章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

【考点1】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曾经总结了八种研究管理者职能和角色的途径(易研教育注:重点)

1、古典学派。他们将管理者的角色用一套综合的职能予以描述。最典型的是法约尔提出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以及控制。在30年后,行政学家古利克进一步以POSDCRB代表公共管理者角色,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直到现在,这种描述仍然在管理著作中占统治地位。

2、伟人学派。他们试图通过对历史上以及现实中杰出人物的家庭、教育、社会交往、事业、个性等加以描述,将他们作为楷模和典型。

3、企业家学派。他们更多的将管理者视为创新者、创造性思考者以及机会的发现者。

4、决策理论学派。他们更多的将管理者视为复杂环境下的决策者。

5、领导有效性学派。他们将领导特质以及管理风格视为导致有效绩效的因素。

6、领导行为学派。他们通过对领导行为的观察和研究,研究成功领导的行为以及技能。

7、领导权力学派。他们关心的是领导者的权力和影响,以及如何最大化地行使他们的权力。

8、工作活动学派。他们运用归纳方法,以调查研究资料为基础,对管理的工作活动进行系统分析,然后确认管理者的活动。

的确,尽管出版了大量的管理著作,我们对于管理者角色的了解还是很少。正如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我们对于新几内亚或其他地方的原始人的动机、习俗和最隐秘的秘密的了解,比我们对尼莱佛商行的那些管理人员了解要多。”严格来讲,有关管理职务的描述仍然处于原始的状态。

【考点2】一般管理者的角色(易研教育注:重点)

管理者的十大角色——明茨伯格的观点

哈佛大学教授,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1973年在其巨著《管理工作的性质》中,对管理者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述。他通过大量的、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得出结论:一个管理者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些作用和工作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的工作,信息方面的工作和决策方面的工作。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着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具体包括下列三种角色:

(1)挂名首脑。由于其正式的权戚,管理者是组织的象征,有责任和义务从事各种活动,如会见宾客、代表签约、剪彩、赴宴、致词等等,有些属例行公事,有些具有鼓舞人心的性质。但全都涉及人际关系的活动,没有一项涉及信息处理或决策。

(2)领导者。负责对下属激励和鼓励,负责用人、培训和交际。管理者通过领导角色将各种分散的因素整合为一个合作的整体。

(3)联络者。负责同他所领导的组织内外无数个个人和团体维持关系,建立和发展一种特别的联系网络,将组织与环境联结起来。

2.信息方面的角色

管理者在其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中处于中心地位,事实上是组织的“中枢神经”,他既是获取外部信息的焦点,也是传递信息的来源。信息角色包括下列三项:

(l)监听者。作为监听者,其角色是寻求信息,使其能够了解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找出问题和机会。

(2)传播者。将收集到的信息传播给组织的成员。有些信息是关于事实的信息,有些信息是关于价值的信息,即某人有关“应该”是什么的主观信息,目的是指导下属正确决策。

(3)发言人。作为正式的权威,代表组织对外发布信息,以期争取公众、利害关系人的理解与支持,维护组织形象。

3.决策方面的角色

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也许就是担任决策角色。管理者对他的组织战略决策系统负有全面的责任,也就是组织的每一项重大决策皆与管理者有关。包括以下四个主要角色:

(1)企业家。作为企业家,管理者是组织中大多数可控变化的设计者和发起者,即按其意志进行变革的全部活动,包括发现利用各种机会,促进组织的变革。

(2)故障排除者。企业家角色把注意力集中于可控的变革,而故障排除者角色则处理非自愿的情况以及部分地非管理者所能控制的变革,如对一件未曾预料的事件,一次危机或组织冲突的处理和解决。

(3)资源分配者。资源分配是组织战略制定的核心,战略是由重要的组织资源的选择决定的。作为正式权威,管理者必须进行资源分配,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时间、金钱、物质材料、人力以及信誉。所谓资源分配主要是安排时间、安排工作、批准行动等。

(4)谈判者。代表组织与相关组织和人士进行协商和谈判,进行资源的交易。

奎恩等人的观点

在20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以奎恩为代表的一群学者,对管理行为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出版了一本巨著---《成为一位卓越的管理者》,他们发展出竞值框架,并以此界定了八种看似相互矛盾又必须兼顾的管理角色。兹将这八种角色说明如下:

1、导师。一个管理者如能恰当扮演好导师的角色,他将是一位关怀的、设身处地的管理者,表现出对下级的体恤与关怀。但如果太过分强调导师的角色,则会成为心软的、放纵的管理者。

2、促进者。一个能扮演好促进者角色的管理者,是一位重视过程、促进互动的管理者,但如果太过强调参与,则会变成过度民主,进而损害管理生产力。

3、监督者。能扮演好监督者角色的管理者,是一个对业务十分娴熟的技术专家,主要从事相关信息的收集活动,能使下属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完成组织的目标。但这种角色扮演过分,则会导致缺乏想象力、墨守成规和吹毛求疵。

4、协调者。一个能扮演好协调者的角色,他将会是一个可靠的、可信任的管理者,对维系组织的团结有很大的帮助;但过度时,则会成为一个事事责难、追踪、要求,甚至过分多疑的管理者。

5、指导者。管理者如能恰当地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他将会是一位果断的、英明的管理者,能为下属提供处事的框架、原则和方向。但若过分,则会论为抱残守缺、刚愎自用者。

6、生产者。作为一个生产者,他是一位工作取向、发起行动的管理者。然而,如果过分沉溺于这一角色,则可能产生个人主义、爱出风头的印象。

7掮客(Broker)懂得扮演掮客角色的管理者,是一位资源取向的、政治上十分机敏的管理者,能为组织争取和获取资源。然而过度热衷于争取资源的管理者则可能变成狂热的机会主义者。

8、革新者。一个能恰如其分扮演为革新者角色的管理者,是一位有创造力、聪明的、能预见变革的、带领改革的管理者。但是,过度求变有 时会导致不切实际、理想化,进而浪费资源。

【考点3】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易研教育注:重点)

1945年公共行政学者保罗·阿普里伯曾说:“政府是不同的,因为政府是政治的”。他同时从三个方面:范围的、影响的广度与深度、公共责任和政治特质来分析政府组织的不同。公共管理者和一般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肯定有许多相吻合之处,因为管理(无论公与私)都会涉及对一个组织拥有的资源——人力资源、财政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进行规划、组织和协调,以有效的方法去实现组织目标。然而,管理工作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环境适应性,即管理者不断依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价值、角色和行为。公共管理的多元性、政治性以及公共性这些特质,也决定了公共管理者承担与一般管理者不同的角色。

对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许多学者作了很好的阐发。阿普里伯认为公共管理者除不能忽视政治角色与公共性质外,应成为民主价值与公共利益的保卫者和提倡者。哈特认为公共管理者应先具有公民和良民的身份,并在公共服务使命的召唤下,经由法定程序任命,所以他不仅应娴熟政策执行技术,更应坚持与捍卫立国精神,保障和提升公民道德,如此方无愧为民主行政的卫士--高尚官员。他认为高尚官员应至少具有四项责任:重视道德、关爱公民、道德企业主义和责权并重。

在许多对公共管理者特殊角色的论述中,1983年魏姆斯利等人在《黑堡宣言》 中对公共管理者在民主社会治理中的角色的阐述,最具典范性。在我们看来,他们对公共管理者在民主宪政治理中角色的论述,的确反映了公共管理者的特殊使命和角色。

一、执行与捍卫宪法的角色

公共管理者在就职时已宣誓要护宪及行宪,行宪的预期目标是营造一个稳定且有效运作的政治体系,而终极目标则是增加机会,促进平等以及持续地改进和提升全民的生活品质。这是公共管理者的天职。

二、人民受托者的角色

公共管理者受人民的托付,在治理过程中扮演正当与重要的角色,不能屈服于强烈短视的压力,应考虑长远的全民利益。公共管理者要不惧强权,更不能妄自菲薄,只把自己当成工具,应以追求公共利益为职责。

三、贤明少数的角色

公共管理者要能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可人云亦云,要扮演贤明的少数,而不是随波逐流追求时尚的“喧嚷的多数”或有权的少数,他们有责任通过吸引民众参与公共事务,使贤明的少数变成多数。

四、平衡轮的角色

公共管理者必须对外在环境有回应或有反应,但绝不是像地震仪一样忠实地从事刺激反应的记录,或像忠诚的仆人一样只听命行事,也不能只是很有技巧地在各种利益集团间躲闪、求存。公共管理者要肩负专业责任,也就是要以维持公共利益及宪政运作为职志,公共管理者应以其合法权力及专业判断在治理过程中的各种势力中,扮演平衡轮的角色。

五、扮演分析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公共管理者应该或必须能够有意识地了解自己决策的价值体系与假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提出合理说明并尽量将人民纳入治理过程。公共管理者应扮演分析者与教育者的角色,以增加民选领导、民意代表、所有在治理过程中的参与者,乃至一般民众对公共事务的了解,并向他们灌输公共利益的观念。

总之,公共管理者在民主治理中营扮演重要的、有价值的、正当的角色,而不能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的管理者。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1

=============================================================================================================

试题编号:620试题名称:学科基础

适用专业:行政管理

说明: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或草稿纸上无效。

=============================================================================================================

社会学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 社会化的类型?

2. 简述自觉与不自觉角色。

3. 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

二、论述题(每题17分,共51分)

1. 试论述社会互动的情境。

2. 请谈一下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3. 个案研究资料有哪些特征?如何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

经济学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以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有哪些局限性?

2. 简述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并指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3.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什么是挤出效应?其决定因素有哪些?

2.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就越大?

三、计算题(第1题5分,第二题10分)

1. 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5r。

(1)画出利率为10%、8%和6%而收入为800亿美元、900亿美元和1 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曲线;

(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亿美元,价格水平P=1,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相均衡的收入与利率;

(3)画出LM曲线,并说明什么是LM曲线;

2. 设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投资函数为I=200-25r,货币需求函数为L=Y-100r,名义货币供给是1 000,政府购买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