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娱乐 >正文

中国不缺导演,不缺演员,缺的是编剧

2018-04-27 18:49    

《无心法师》《法医秦明》《白夜追凶》……从这两年比较火爆的网剧来看,就算没有大导演、没有大明星、不是大IP、不是大制作,只要剧本好、制作良心,这部剧也能够突出重围。

编剧才是一部剧的灵魂,几亿的投资、上百人数月甚至数年的工作都是在一个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绝大多数国产剧的灵魂很不给力。中国好演员能数出一批,中国好导演也能数出一批,但是中国好编剧却数不出几个。

这几年,中国烂片横行,演员被嘲过了,资本也被嘲过了,虽然剧情经常会受到观众的吐槽,但是编剧往往还处于一个受害者的地位。

早前,秦昊在采访时曾经说过:或许是自己级别不够,到我这儿的电影剧本,烂得都想骂街了。周迅也曾提到:现在哪有好电影啊?送我手里的剧本一个一个写得那么傻,怎么演呢?秦昊或许级别不够,但周迅可是中国顶级的女演员了。而作为导演的赵薇也曾经说过:中国不缺导演,不缺演员,缺的是编剧。

中国编剧面临的环境的确非常困难:待遇低,一部剧本写出来根本就拿不到多少钱;地位低,与其说编剧是一个创作人员,倒不如说是一个打工的;没有话语权,导演、资本方、甚至演员都可以来要求改剧本;创作不自由,中国政策环境是不太宽松,但是哪个国家的编剧不是带着镣铐跳舞?

除了上述困难,编剧也应该认识到,没有创作出好剧本,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自己的才能不够。有一些国产剧的智障桥段,纯粹是因为编剧的能力不够造成的,而不是所谓的不自由或者没有决策权。

没有逻辑,人物形象矛盾

一个剧本最基本的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在某一个特定环境中,人物要做出符合自身形象的行为,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合理发展,但是许多国产剧和国产电影是做不到的。

《大圣归来》和《战狼2》是两部自来水非常多的电影,也是票房、口碑都非常成功的电影,都是里程碑式的,这两部电影能够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虽然故事比较简单也没有多少创新,但是至少是完整的、合乎逻辑的。而看看那些大烂片,《大鱼海棠》《摆渡人》,制作都非常精良,但是败在故事不知所云,《大鱼海棠》中许多角色说话办事莫名其妙,比如电影明明塑造了一个看起来非常美好的世界,灵婆却要说底下太脏了需要洗一洗,比如鼠婆的一系列行为,完全没有交代背景原因,观众不知道她为什么被封印为什么那么向往人间。

而故事不完整,往往是由于人物塑造不成功,人物行为没有合理的动机。大多数国产剧中人物的行为莫名其妙,往往是为了故事能讲下去而去行动。这就造成了人物的形象非常不统一,在大女主戏中,女主往往是非常厉害的,通常天资聪颖,而且具备某些特殊技能,但是基本用不到,遇到危险总是需要别人来救。比如《锦绣未央》本来是一部女人靠着自己的智慧以及心狠手辣走上人生巅峰的大快人心的故事,可惜女主遇到困难都是通过男主化解的,总共被男主救了十几次。

大女主戏中的大多数男主男配都是要喜欢上女主的,大多数女配也是要厌恶女主的,如果编剧能够写得比较合理,这都是比较好理解的,毕竟是大女主戏!但是实际上女配们厌恶女主的理由却让人非常难以理解,比如在某部大女主戏中,女配的儿子明明是被反派害死的,她却把错误推到女主身上,前一秒还是女主忠心耿耿的侍女,后一秒就变成了女主的仇人,这种转变让人措不及防。

没有细节,只能用空洞的情绪填充

国产剧还有一个很大的槽点:无论什么题材,都能变成爱情剧。这句话说得有点绝对了,但是大多数国产职场剧的确都不是讲职场的,而是用来谈情说爱的。

如果编剧是故意写成这样的,那只能说编剧、资本方对观众喜好的把握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其中最大原因恐怕是编剧写不出其它的东西来,只能写写情感,写职场剧是有专业要求的,比如《法医秦明》的作者秦明就是一个法医,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

写过东西的人都知道,如果想写好某件事,一定要对这件事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写剧本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体验生活。如果一个编剧对医疗知识不了解,怎么写医学题材的剧呢?如果一个编剧对商业不了解,怎么写商战类题材的剧呢?……除此之外,如果编剧不了解实际拍摄情况,写出来的东西根本就拍不出来。

感情是最好写得容易写出来的,每个人都有感情,编剧不要其它知识,就能写出任何一种极致的感情,尤其是爱情。但是描述到某一件事的具体细节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比如非常火爆的剧《欢乐颂》中,曲筱绡独立开公司,从来没有出现过具体的商业谈判,只需要用一夜不眠表现一下努力,然后公司就可以很顺利地运作了,也正因如此,使用“巴菲特看了流泪 索罗斯看了沉默”做空手段的安迪始终没有办法让观众相信她是一个商业女精英。

没有细节,这是国产剧的大问题。如果一部剧中没有细节,只有空洞的情绪,那这部剧就会显得非常不真实,不能让人信服。男女主被夸得再聪明有什么用呢,观众又没有看到他们具体干了哪些事,人设是通过人物在剧中做的一件件事的细节堆积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在《白夜追凶》中,男主关宏峰不需要让别人说他有多么聪明,只需要对一个案子进行推理一番,观众自然就能感受得到。

台词不经大脑,常识性错误太多

“同志们,八年抗战开始了”

“我爷爷九岁的时候就被日本人残忍地杀害了。我恨日本鬼子!”

“阎王让你五更死,你活不到三更”

“你又夺走了我的初吻”

……

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台词是否非常熟悉呢?现在国产剧中充斥着大量这样不合逻辑的台词,剧中台词那么多,偶尔出现一些小错误,观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的台词简直是在侮辱观众智商,编剧基础语文没学好!

台词错误毕竟是少数,国产剧中更多的错误是常识性错误。大多数人只能了解一两个行业,而对于其它行业的印象,电视剧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观众的许多认知都是从电视剧学来的,但或许都是错误的。

比如在当代都市剧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狗血情节,如果孩子出了意外需要输血,这时候往往能找到自己从未见过的爸爸,因为爸爸一般会来献血,顺便相认,但实际上“直系亲属不能相互输血”。如果观众去了医院,这种情况医生自然会解释,可是有一些病医生可能来不及解释了,比如剧中老人们犯心脏病,一般会很痛苦的倒下,现实生活中有些心脏病发作的症状通常比较缓和,观众如果不了解很容易忽视心脏病发作影响救治。

医学题材的剧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除了医生、护士,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经过医学训练的,他们对于医学知识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来源于电视剧,国产剧这都是在误导人民群众呢!

再比如古装剧中,剧中礼仪、食物、服道化的错误就不说了,基本上没有对的。但是最坏的是,不知道从哪部剧开始形成了一个范式,以后所有的剧都按照既定的范式走,而不是去考察当时实际的情况,比如皇上都是穿黄色的用黄色的,圣旨开头一定是“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见到当官的必称呼“大人”……然而事实也不是这样子的。

每个朝代皇上的朝服颜色是不一样的,比如秦朝尚黑、明朝尚赤,“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则始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在私下,皇上也没必要都用黄色的东西。“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 诏曰”或不断句,而且是从明朝开始的,以前都是没有的。“大人”原先是指父母,直到清朝之后才被谄媚者用以称呼上官,类似于现在节目中的广告语“金主爸爸”。

如果细细追究起来,那国产剧就没法看了。这些错误应该是谁的锅呢?肯定不是演员的,也不会是广电的,资本可能背一部分,说到最后还是编剧的。编剧在写东西时,难道不考察一下吗?而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来写?说到底是太懒了,不愿意打破那个错误的笼子。

编剧不仅需要点天分,更是一个门槛很高的技术活。美国编剧地位高,但是背后是高达99%的淘汰率,一部剧可能是从100部剧本中淘汰出来的,而且在写剧本之前美国编剧大多已经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和海量的练习。中国编剧地位是低,但是门槛也很低。

写剧本不像写小说,自己独自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它往往需要合作。在美剧中,一部每集45分钟、一年12集的电视剧通常会招募6至8个人组成编剧小组,一些热门剧集麾下甚至会出现十几、二十个编剧的团队,例如《权力的游戏》就有17个编剧,除了一两个“编剧主笔”,其余人都有不同的分工,编故事、搭结构、写人物、搞语言等分别由最擅长某项的某人员负责。

这两年,中国影视行业发展迅速,国产剧迎来数量大爆发,但是烂片居多,恰巧因为这些低劣引受众反感的商业化“作品”,反而让整个行业越发注意到好故事好剧本的重要性,或许转型就在不远的未来。

如果一个编剧只想着提高地位提高收入,而不提高能力,迟早都会被淘汰,也享受不到编剧的好时期,甚至连当编剧的资格都没有。编剧的地位是比较差,但是也是由于大多数编剧自身不能形成品牌,吸引力远远比不上演员导演,只有提高能力才能塑造权威。

中国有没有好编剧呢?答案是肯定的。或许存在着一些有才能的编剧没有遇到好的伯乐,但是更多的是才能不够的编剧,只能说中国的好编剧还不够多。

中国的编剧行业现状如何?

北京,时间踏入四月,26岁的编剧小雨(化名)没有时间去感受春意。擅长写推理故事的她三年前从中戏毕业,代笔过不少剧本。去年一年,小雨一直在被不停地催稿,“没日没夜地催”,但最后都没有拿到稿费,每次低声下气地去请求署名,都会遭到制片方的拒绝。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稿酬、署名、宣传机会,这些听上去理所当然的东西,对编剧圈很多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显得尤为艰难。

“半年写稿、半年讨薪”,这是著名编剧张晓芸曾用来形容编剧们生存现状的一句话。海岩也曾用一句话道出编剧的尴尬处境,“不要说导演和演员,编剧现在连一些技术人员都不如。”世人看到的是电视剧产量不断攀高,收视不断破纪录,大腕们的片酬越来越高,而我们希望通过这期《贵圈》听听编剧们以及在圈内底层苦熬的“枪手”们的故事。

在采访最后,小雨和记者强调,在报道中不要提及她的名字,“我没有作品,不能说是某某剧的编剧,真的没有必要。”这句话她反复强调了三次以上。

剧本创作沦为写“命题作文” 随意被改没话说

搞创作,编剧工作的核心,相信是绝大多数编剧在进入这个行业时怀揣的理想。对小雨来说也是一样。不过,在圈子里摸爬滚打了几年之后,她现在觉得创作对于她这种不知名的编剧来说,更像是“赌博”——因为如今的影视业多是制片方根据市场行情挑本子,编剧天马行空的原创并不一定受待见。“赌赢了,后面就一帆风顺;输了,等待你的就是极大的寂寞和无止境地妥协。”

先有市场再谈创作 写剧本跟写作业一样

在“国内最擅长讲故事”的知名编剧高满堂眼里,剧本跟工艺品一样,需要时间打磨,精雕细琢——资料收集、实地探访采风、反复改稿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写《闯关东》,他带着采风小组走了数万公里,写了八年;写《大河儿女》,16次走访河南;在创作《老农民》时,他花了五年调研取材,走遍五个省份,采访了包括管农业的副省长、市委书记、农会主任、组长等200多人,最终成就了这部号称“中国农民正传”的经典。

而放眼时下的电视荧屏,注水剧和烂剧越来越多,“八年抗战开始了”、“我爷爷九岁的时候就被鬼子残忍地杀害了”,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台词层出不穷。于是,观众和专业人士对影视编剧的质疑声甚嚣尘上:题材扎堆、剧情狗血、台词漏洞百出……但其实,编剧也有很多委屈要说。

“三十年前国产剧刚起步的时候,都是先有剧本,但现在情况完全反了,”影视策划人谢晓虎感叹,“写原创剧本的编剧尚不及二十分之一,剧本全都成了‘命题作文’。”

现在国内大多数编剧的创作模式是“委约制”,简单说就是,编剧接受制片方委托创作。片方往往本着“市场先行”原则,要求剧本按照某特定路线进行操作。

中广协电视剧编剧协会现有400多名会员。协会会员、编剧张晓芸称,连她在内,写原创剧本的编剧不超过五个,“万一写了没人买呢,风险太大”。最近,随着《嘿,老头!》的热播,编剧刘东岳、俞露在业界赢得不少掌声,因为他们就是闷着头憋出了剧本。

剧本被改是常态 大咖自带编剧入组

去年,宋丹丹与宋方金的“两宋”口水战,让演员乱改剧本的现象引发热议。在此之前,历史剧《楚汉传奇》也曾因乱改剧本闹出笑话。剧中,秦朝人读三字经、汉武帝以后才有的欢呼语“吾皇万岁万万岁”、三国时期才有的典故“刮目相看”,都过早出现。网友疯狂吐槽,该剧编剧之一汪海林撂下狠话,“从今天起,网友骂哪段,我就贴哪段原剧本。”表示“冤有头债有主”,拒绝替剧组背黑锅。

拍某部戏时,汪海林还曾接到导演的电话,说有一大段台词主演不想演,觉得背不下,说不出来。导演几番沟通,主演就是油盐不进,在片场已经和大家僵持了一个多小时。

像这种业界常态,就连高满堂、刘和平这样的编剧协会“领导”也要被欺负。刘和平说,当年写《雍正王朝》,严格按照史实写了年羹尧西北大战,但投资方为了省钱,让他把这段战争戏给换了,说给五万。他连夜把剧本改了,最后还是一分钱没拿到。

业内人士还透露,大咖演员自带编剧进组已成标配。陈道明拍《楚汉传奇》时,把私人导演、编剧全给带上了,小编剧成天帮他捋台词,丰富人物。去年的某大热律政剧拍摄期间,(投黑马>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男女主闹得不可开交,也是因为各自都要改台词所致。

超四成“半成品”剧本开拍 编剧赶鸭子上架

谢晓虎说,现在很多“半成品”剧本,还没达到拍摄要求就草草开机,编剧赶鸭子上架,边写边拍,“超过四成的电视剧都这样,大部分就写了15集,后面还没调整好就拍。甚至有的戏只写了5集就拍,边拍边等,一线大咖演的戏都这样。”经常,导演拿着大纲就开机,每天拿到啥场次就拍啥,这就难怪很多电视剧内容接不上。

另外,多数编剧都不进组,如果拍摄时需要改剧本怎么办?这时候,“跟组编剧”就会作为替补队员上场,硬伤就势必免不了了。“至于编剧的著作权去哪儿了?它爱去哪儿去哪儿,反正地位比较低”,谢晓虎如此表示。

行业发展畸形:枪手被欺压 庸才编剧吃得开

不过,现在很多电视剧内容有违常识,倒不一定是编剧的过失,很多时候是躲在暗处的枪手造成的。枪手,是编剧圈默认的潜规则。《东京审判》的编剧胡坤说:“从来没有做过枪手的编剧很少。”有才华的年轻人,锥子总会戳破麻袋;可有些人却沦为廉价创作机器,成天埋头于机械写作,直接造成行业的畸形发展。

想成名从枪手做起 写剧本变团队写作业

小Q是90后,中戏专科毕业,跟不少大编剧混过。当跟组编剧时,她成天昏天暗地改剧本,人家说写啥就写啥。她说自己“累得像狗一样才能挣到千把块钱”,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传说中的“枪手”。

枪手是很多编剧成名的必经之路

在编剧圈,对于“枪手”的界定比较模糊,大致分三种:一是代笔,只收稿酬,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枪手”;二是参与讨论和执笔,类似小Q的工作;三是有一些文字功底,能贡献闪光点。而跑腿、打杂、写花边,也是本职工作。

那么,枪手到底算不算编剧?多位受访者表示,从代笔、修改剧本,到最后署名独立创作,的确是编剧的成才之路,只是没几个成名编剧愿意承认自己当过枪手。《母仪天下》、《一不小心爱上你》的编剧王伊,就是从底层干起,写人物小传、在分场基础上填台词、改剧本,一步步发展至今。《重案六组4》的编剧余飞认为,这其实是老编剧带新人薪火相传的过程,不完全算坏事。

不少枪手习惯团队作战,比如能卖片的大编剧挂名头,拉个梗概,剩下的让枪手写。所以有些编剧一年能写十个、八个剧本,做个梦都能做出剧本来。

小A曾经做过几年的编剧,据他透露,去年某清穿神剧的小说作者签约影视公司后,就带着十来个枪手干活,出东西特别迅速,“一堆人一起写,追着赶着写,就像写作业一样。一个剧本,熟手写起码三个月。他们可快了,今天聊出个案子,一周后出大纲,再过一周剧本就完成了。”

枪手被利用写大纲扎钱 收入没保障自尊也受创

在编剧圈底层打拼的枪手们,受点委屈太正常了。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枪手被忽悠写大纲,然后由武行、灯光师冒充制片人,糊弄过去拉投资扎钱。某中戏才子曾控诉《金粉世家》的编剧韩小汐骗他写剧本,自己写了30集大纲,最后就拿到三千块,“他看我写得好,把我开除了。拿着我的大纲写剧本,只署他的名。”

枪手往往没有署名权。制作方为了卖出好价钱,挂上名编剧的名字,让真正的编剧沦为枪手。也有的制作方深谙枪手想出头的心理,就趁机压价。比如,片方找新人写剧本会说:“不署名,一万块一集;想署名的话,一集五千块,别嫌低,我知道你需要这个,我给了你机会。”

枪手和主笔的酬劳差异很大

稿费少也就算了,得不到尊重才是最深的伤痛。小雨说,曾经受一个朋友所托写网剧,她没要定金,就爽快交了八个故事大纲,对方满口称赞还说要加钱。没想到后来项目黄了,她去要稿费,对方马上翻脸,恶狠狠说:“你写的东西在我眼里一钱不值,那么缺钱,改天给你三千块吧。”小雨没再吭声了,她说自己宁可不要这钱。

庸才编剧混入行 靠利嘴忽悠制片方

如果当枪手是一个编剧漫漫长路的开始,庸才编剧简直就是绕道走捷径。靠着一手故事大纲,一副能说会道的好口才,外加死缠烂打,就能忽悠土豪公司买烂剧本。这样你就懂了吧,为什么有那么多剧拍了沦为压箱货。

编剧小W写了一部自认很牛、其实很烂的小说,放言要拍电视剧和电影,周围人全都不看好,没想到他拿着大纲去忽悠电影制作人,骗说已经卖出电视剧版权,对方上套,掏出十万块买剧本;他接着又糊弄电视剧制作人,也成功了。后来,电视剧和电影都拍完了,只是没见天日。

某颇有背景的演员转行当编剧,自己想了个“白富美爱上穷屌丝”的故事,但他不会写,前后雇了20个枪手,别人嫌没逻辑干不下去了,他就换人来。后来剧本卖出去了,导演想改剧本,编剧却强硬拒绝。后来,戏也拍完了,也没见天日。

前两天,一位投资人托小雨看剧本,《101次求婚》的典型路数。小雨说,“他居然和我说要投五千万做这个戏,说觉得比《致青春》还要棒!他没一点儿鉴别能力吗?我说别拍了,他又说,那就先买剧本再转手卖出去。这些老板啥也不懂,别人敬个酒应酬一下,他就点头了。”据了解,烂剧本漫天要价的情况也不罕见,缺乏经验的新公司经常会上当。

收入差异两极化 顶尖编剧远不及一线明星

虽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但提起编剧的收入,也还是一把辛酸泪。赚到盆满钵满的编剧不是没有,但屈指可数。在编剧圈,收入两极化十分严重。

编剧酬劳不及投资额1/10

这几年,占据剧集成本大头的演员片酬疯涨,半年一小涨,一年一大涨。但同样乐观的故事,并没有在编剧身上发生。2013年编剧作家榜发布时,知名出版人路金波曾说:“上榜的15名编剧,年收入在100万-500万之间。顶级影视明星的年收入水平大概是顶级编剧的30倍!”

据业内人士称,投资一部八千万的电视剧,就算友情打包价,一个一线演员也起码九百万。据了解,《大宅门1912》中,光陈宝国一人就拿走近一半投资。

那么,编剧的收入又能占多大比重?谢晓虎直言,这是影视产业链中获利最少的一方。举个例子,130万一集的电视剧,编剧的酬劳不超过10万元一集,“一般不到十分之一。”

编剧的稿酬以约定集数为准,可制片方为了省钱,也要从中钻空子。有受访者透露,一般一集剧本为1.4万字,不过有的制片人合同会要求写一集两万字,最夸张的还有人要求一集写2.8万字,这就省掉一半花销。很多人在这上面吃了亏,不过碰到有经验的编剧,则会要求拿到的酬劳以实际播出集数为准。

两极分化严重 低资历的仅拿月薪

整体来说,国内电视剧的编剧按收入水平,形成梯队划分。处于金字塔塔尖的“超级编剧”,稿酬可达30万一集,参与利润分成、年收入过千万,还升级成制作人、成为公司大股东,日子相当光鲜。这些成功人士包括于正、六六、宁财神、高满堂、王丽萍等,两只手就能数出来。

在国内,“超级编剧”屈指可数

去年出炉的“2014年编剧作家榜”中,高满堂、陈彤以及林和平,就分别以2250万元、1600万元、1580万元的编剧稿酬收入,荣登前三甲。没错,他们全都是“超级编剧”。

“第二梯队”中,编剧收入多在5万-15万一集,多为已有不少代表作的独立编剧,这批人马比上述多出不少。至于“第三梯队”的新人们,可以拿到每集5000-1万元,部分年轻编剧的优秀处女作,甚至卖到7位数,平均下来超过3万元一集。相比之下,处于金字塔底层的“枪手”收入大致为3000-5000元一集,也经常按月计酬,拿几千块一个月的也不在少数,勉强够生活。

熬夜赶稿生活不规律 没医保看病也是难题

很多人挺好奇编剧的生活状态——想象中的画面,无非是没日没夜赶稿。但其实,也远没有那么简单。两年前,年仅35岁的《永不磨灭的番号》编剧张磊病逝,除了过劳问题,汪海林也披露了行业自由编剧没有医疗保险、收入无法承担过高医疗费的惨状。

辛苦工作导致健康出状况 大编剧靠口述不太累

因为经常熬夜赶剧本,超负荷的工作方式严重影响编剧的身体健康。著名编剧刘和平曾自曝,“历时六年,前天写完了‘全剧终’三字,今天发现自己尿血了。”编剧“虚构者于小千”说:“一年多前交完一稿就在神经内科住了一礼拜院。”

为啥要赶?余飞举例称,“一个投资方突然叫你10天给个本子,我可能一下子没灵感,得想个五天。那你就得在接下来的五天里把本子完成,完不成就没钱。”编剧的工作更像是“命题作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剧本,如果不能完成,别的人立马接手。

不过,一些享负盛名的大编剧日子貌似过得十分悠闲,他们会规划好创作周期及交稿时间,写稿的时候也是靠口述,让别人打字。但口述相当优秀,可以达到出口成章的程度。

常被关起来创作 被人盯岗没自由

“封闭式创作”,编剧对这个词想必都不陌生,制片方为赶进度常使出这招。据小A吐露,“编剧出东西慢,又有很多应酬,怎样才能让他静下心写?就得把他圈起来。这现象太普遍了。”去年热播的《冒牌英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作品,剧本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

“圈人”的常规做法不外乎两种,要么是在宾馆包间房,让编剧住进去;要么把编剧派去外地,在哪个省市取材就派去哪儿写。“片方派人全程盯岗,到点送吃的,吃的喝的不会怠慢。反正你哪儿也不准去,不许应酬不许回家,你就给我写,写好了才走,写不好不让走。你三天交一集,交不出就天天催你。”

某编剧写网剧时,便是在网站大楼隔壁的宾馆住了个把月,为了让网剧按时上线,编剧得24小时待命,随传随到去开会、改稿。

但有时候待遇非常差。小雨有过一次被“关起来”的经历,“被叫过去没日没夜盯着你赶,给的饭是盒饭,米饭水水的,饭菜没菜油,特别难以下咽。我们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出去找饭吃。”

有人干自由职业 有人签公司坐班

编剧的工作模式大致分成三种:开工作室、签约公司、自己接活。开工作室的编剧一般混得不错,比如于正、简远信、李亚玲、金娜等。经常是成熟编剧负责牵头,带新人团队作战。

公司的签约编剧情况复杂些。一是入股形式,比如邹静之与刘恒入股华策影视,华策上市后,二人身价被传飙至千万;余飞入股唐德传媒,除了写剧本、小说,也在北影、中戏、北师大等讲课,日子也颇悠闲。

二是实打实的工薪阶层,坐班制。智联招聘网上,编剧的招聘启事铺天盖地,小型文化公司或IT公司求才若渴。比如有的IT公司,老板雄心壮志想入影视圈,每年投个几百万经费。他喜欢培养自己的编剧团队,不去外面找名编剧。

据《爱情乌龙事件》编剧王孝琰透露,“这种情况下,收入大概4000-6000块,就是一般的白领收入。”另据了解,除了按月发工资,有时候编剧也按剧本集数另结稿费,也是几千块一集,有的影视公司还会代为接活,从中提成。

三是责编制。比如赵宝刚工作室、大唐辉煌传媒、鑫宝源影视等大公司,倾向于招责编。什么是责编?王孝琰解释称,“主要负责提意见、看稿、审稿,一般不写剧本,一个月也是几千块的工资待遇。”

但更多编剧属于自由职业,有活就接,没活干副业。余飞告诉记者,“很多编剧没单位,不是公司不签他们,是他们拒绝和公司签约。因为签约就意味着坐班,要遵守公司规定。有些人自由惯了,不喜欢,所以就没有任何保障。”因为没有固定收入,当尾款追不到或者被拖欠稿费,编剧们常会手头拮据,无所适从。

编剧维权大多单打独斗 有协会仍面临实际困难

近年来发生的编剧维权事件屡见不鲜:编剧谭岚在微博上直播她与国龙公司因剧本《家有双妻》署名权而引发的纠纷;《楚汉传奇》编剧汪海林也在网上晒出了被改得面目全非的剧本;编剧李亚玲终于打赢了《北京爱情故事》的著作权官司……大大小小的编剧们围观这些事件,许多人都是心有戚戚焉。

国内外编剧待遇地位大不同

国外编剧的待遇与职权,经常让内地编剧羡慕嫉妒恨。韩国编剧很有权威,导演不能擅改剧本,演员改台词更是对编剧的大不敬。很多韩剧是编剧负责制,投资人看编剧拉投资,编剧可以自己选导演和演员。曾经,还有过韩剧编剧夫人叫明星当了一天司机陪玩,并放言,“演员一般不敢得罪编剧。韩剧边拍编播,一旦与编剧关系僵了,马上把剧中人发配去国外或者弄死。”

编剧金秀贤的收入高过扮演都教授的金秀贤

像金秀贤、崔丸奎等名编剧收入可以高过明星,稿酬之外拿分红,甚至有人拿到过空白支票,自己去填数字。

边拍边播的美剧,编剧地位也一直很高,位于电视剧所有工作人员的最顶端,执掌影视作品的生死大权。美剧团队作战的特点鲜明,一般是流水线作业,像《迷失》和《丑女贝蒂》这些热门剧拥有不少于8个编剧;《老友记》拍摄十年,剧组一般都不少于12个编剧,他们长时间聚在一起为某个细节讨论,随时改进剧情。

还有专门组织保障编剧权益,美国编剧工会每年都组织规模不等的罢工。发生在1960年、1973年和2007年底的三次大罢工,都为编剧们争取到新的权益,如在节目回放时收取版权费用、向编剧支付在家庭录影带收益中的附加酬金,为编剧上健康保险等。

国内虽有编剧协会 维权仍处艰难

可在国内呢,因为编剧大多单打独斗,各种被“欺负”、不尊重知识版权的案例层出不穷。张晓芸说,有几种侵权行为最为常见,比如,作品被剽窃抄袭,尾款不兑现,电视台为增加广告收入掐掉工作人员字幕、只留剧名。

这两年,不少影视公司争破头搞上市,各种矛盾也越发多了。编剧刘和平感叹,“很多公司拍摄根本不是奔着繁荣电视剧去的,是奔着数目去的。为了上市,今年必须拍20部,然后就出现种种不规范。闹出版权的事,他们还觉得,只要找个好律师,就能把事情摆平。”

2011年,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成立,让一直孤军奋战的编剧们稍感欣慰。不过按规定,得有至少一部独立编剧的作品上星,才能入会,所以大批编剧依然进不了组织。

但业内人士感慨,有了依靠,编剧维权也还是面临相当实际的困难,除了微博上诉苦喊冤,得到同行的声援,很难收回实质的权益。张晓芸说,编剧过的日子是上半年写剧本,下半年要稿费,究其根源是游戏规则决定的,因为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事,而编剧维权往往是个体告团体,非常不利,即便赢了,也付出非常多的代价。余飞说,现在制片方稍微有些忌惮,在法务上协会也有支持,但实际操作起来,别人也没法帮太多,只能从舆论上声援一下。

总结陈词:

影视圈流行的说法是,一个好剧本可以成就一名好导演。但在国内,除非已经混出头的编剧,其他人都是“小媳妇”。

的确,每个行业都有金字塔结构存在,不同层级的角色各有分工:顶级编剧负责攒局,枪手负责写稿改稿,薪酬待遇差异也正常。但是,怕的不是漫长的奋斗路,而是奋斗路上的潜规则——拖欠稿酬、不给署名、骗故事大纲…

这些不公平和阴暗面不仅打击着在底层苦苦打拼的小编剧们的积极和自信,更是慢慢腐蚀着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没有相应的保障,新人出不了头,编剧又怎么肯投入心血,好剧本又怎么会横空出世?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