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一篇奏折1万多字,皇帝嫌烦棒打大臣,第二天读完说了句功过相抵

2018-04-27 22:19    

古时候的开国皇帝都是马上得天下,这其中不乏一些农民起义者,所以好多皇帝他们的文品不高,甚至可以说成“半文盲”。这些人带兵打仗没问题、笼络人心没问题,但你要让他写诗作画、研究乐理那比割头还难!这里边的典型代表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仅仅用了24年就完成了从一名乞丐到皇帝的华丽转身。可要说这文学功底呀,那可不敢恭维!

再说说古时候的谏官吧。这些人的主要工作就是给皇帝提意见。可这言官呀在朝堂之上话是不能随便说的,所以得先写奏折请示,这写奏折的内容在古代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前记、正文、后记怎么写都有很多规范,还得逐级审核,最后才能到皇上手里。而且碍着君臣的尊卑关系,好多意见不方便直说,只得拐着弯儿的说,但为了不让皇帝误解自己的用意,往往在实质的内容前边先加一大堆的论述以博得认同,或者写一些典故之类的东西将皇帝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所以这谏官呀大多都是文学巨匠、能言善辩!

正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当文学巨匠遇上草根皇帝,那就有意思了。太祖皇帝朱元璋手下有位谏官叫茹太素,那是出了名的”以平允称、抗直不屈”。按理说,言多必失这是常理,谏官们不会不知,可这茹太素偏不服,那写奏折提意见动辄就是万字以上。

明初的时候,社会仍较动荡,时局不稳、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皇帝和大臣们都绞尽了脑汁想办法扭转这种局势。这茹太素呀就针对时局写了个奏折给朱元璋提了5条改革意见,据说有1万7千字之多。朱元璋知道茹太素这个人寡话太多,嫌看的麻烦,就让大臣王敏念给他听,随知听了1万多字了还没听出个所以然来。于是大怒,命人打了茹太素一顿板子。

第二天呀,朱元璋把这奏折接着听完,却发现分析的十分精辟,而这主要内容都在这奏折的最后500字里。朱元璋觉得打茹太素有点过了,但又不能失了面子,就将大臣们叫来说:“茹太素呀,你可知罪呀,这错是错在内容繁琐,耽误了朕的时间,那就是延误了国家大事,但所提的建议朕觉得甚好,算是功过相抵了!”于是采纳了茹太素的四条意见,让大臣们付诸实施。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