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旅游 >正文

温州古代豪宅,深度旅游新去处

2018-04-29 00:19    

从明至清,温州民居同江南其他地区一样,传统楼房的普遍规律是由楼上厅向楼下厅发展。到了清后期,楼下厅成为主体,楼居现存建筑中大量是把底层作为主要起居场所,把二层作为贮物之用。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盘点温州历史上各个时期较为特色的民居,一窥那个时代的民居面貌和人文气息。

戴蒙故居·南宋

戴蒙故居位于永嘉县楠溪江上游溪口乡溪口村。是永嘉最早的书院之一,南宋进士、曾任太子讲读的著名理学家戴蒙辞官归田后与子戴侗继办。戴蒙,辞官后跟武夷朱熹学理学,着力于“六书”研究。

戴蒙故居是一个块石围墙三面包围的院落,内部是一座两层木构民居建筑,平面呈“H”形,以堂屋中线中轴对称,总体布局为门台、正屋、耳房、东西两厢。

永昌堡都堂第·明代

都堂第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新城村下河西岸御史巷,是永昌堡内保留不多的明代民居。

该宅为明嘉靖年间督察院佥事都御史王诤故居。建筑共三进院落,后有花园。门台外墙贴面磨砖对缝做工考究,檐部仿木构雕刻精致,屋面铺青筒瓦。

都堂第是典型的明清浙南沿海平原民居布局,其周边三侧临水并设有埠头,以水路为主要交通途径。

泰顺雪溪胡氏大院·明代

胡氏大院位于泰顺县雪溪乡桥西村石门楼。胡氏大院为结构对称的“昌”字式两进院落。胡氏大院规模宏大,做工精细,布局严谨,用材讲究。

永嘉芙蓉村司马第大屋·康熙年间

芙蓉村人讲究牛角挂书、亦耕亦读的耕读文化,村人崇尚礼数,重师儒,民情淳朴。

司马第大屋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建筑保存较完整,布局对称,各院间的夹弄、回廊穿插有致,能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整座大院成为封闭式宅院,既满足了居住之功能,又能充分注意环境与意境的结合。

整座建筑时代特征清晰,地域特点鲜明,梁架造型、门窗形式、雀替等构件装饰朴素淡雅,雕刻线条流畅,体现了芙蓉村人质朴的思想以及耕读传家的审美情怀,亦体现了雅俗两种文化的碰撞及交融在建筑艺术上的积淀。

平阳顺溪古建筑群·清乾隆至嘉庆年间

顺溪古建筑群位于平阳县顺溪镇。周围群山耸立,层峦叠嶂,林木葱茏,清溪环绕。本建筑群现保存基本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共有10座,总建筑面积达25200平方米,粉墙黛瓦,沿溪而筑,布局恢宏,体量巨大,构建精巧,给人以古朴、深邃、庄重的感觉,是浙南温州古代民居建筑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素有“浙南清中晚期民居博物馆”的美誉。

以顺溪陈氏祖屋为例,建筑坐西朝东,四面临民房,系三进六天井合院式木构建筑。以回环廊道分隔为6个庭院,彼此形似独立,却又毗连沟通。四周围以高墙,计有大小天井6处,套房99间,屋巷12条。

泰顺上交土楼·清乾隆末至嘉庆初年

上交垟土楼位于泰顺县罗阳镇上交垟村,由仓楼、护楼水池、水井、家庙、水城厝等单体组成。土楼建筑的平面布局体现了聚族而居,整体依中轴对称,按左尊右卑、内尊外卑的原则,再依家中各家辈分分房居住。家庙坐落于山麓缓坡土丘上,依山而建,构成一个家族公共建筑的核心,而在家庙四角分建祖屋,紧凑而不拥堵。

上交垟土楼是闽南曾氏北迁至泰顺后按闽南地方风格和布局建造的,是浙江省境内目前少见的建筑类型,在历史学、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乐清上坭村黄尚坤宅·民国

黄尚坤宅位于乐清市白石镇上坭村,建于民国初期,坐西朝东,木构硬山顶,正屋面阔五间。

台门为整个建筑的精华所在。台门前约2米处置有石栏杆,用花岗岩坐槛,置于大门前。栏杆通长3.4米,用四根青石望柱,中央两根望柱柱头雕刻蹲狮,两侧望柱柱头雕刻俯莲。台基为花岗岩条石阶沿,门楣为花岗岩条石,用浮雕青石雀替,墙垛壁面及门楣上造型皆用青石雕刻而成,大门左右侧青石板刻楹联一对,上联为“出门流水住”,下联为“回首白云多”,均用隶书阳刻。

乐清倪文西故居·民国

倪文西故居位于乐清市虹桥镇三村梅隆路9号,建于民国初年。倪文西(1884—1918),名锐,虹桥倪宅人。曾东渡日本攻读经济学。归国时,正逢时局混乱,他不愿入仕途,便以优游山水自娱。

倪文西故居坐西北朝东南,面阔七间,底层进深九柱十七檩,梁架为抬梁穿斗式。两层双檐,檐下带四面回廊。檐柱全部为圆柱,用瓜楞青石柱础。斗拱工艺复杂,并雕刻出莲花、葵花等图案。二层为骑廊,廊柱柱头用斗口跳承托挑檐檩。屋面为歇山顶,铺小青瓦。宅西侧置一抹灰照壁。倪宅是虹桥地区保存完整并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现代民居。

本文素材摘自:《温州古民居》黄培量主编。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