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刺死班主任的高三尖子生 | 为何爱会杀人?

2022-11-01 07:54    

一个“班级第一”的尖子生,刺死了对他“恩重如山”的优秀好教师。为何古人的“尊师重道”,变成了如今的“杀师泄恨”?这是学校教育的悲哀,还是家庭的忽视?这个惨剧的背后,究竟折射了什么?请随本文一探究竟。

全文6266字丨阅读共需4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作者丨沐歌

“鲍嗲”没了。

“他成绩很好,是班级第一名。”

罗某杰,这个同学眼里的“尖子生”,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在与班主任鲍老师发生争执后,拿起随身带着的弹簧跳刀,刺死了他,留下身上26处刀伤。

案发前,鲍方因为布置作业的琐事,训了他一句话。数分钟后,有了这惨烈的一幕。

案发现场

这是2017年11月12日发生在湖南省益阳市浣江三中的真实事件。案发现场的“斑驳血迹”令人触目惊心。

凶案震惊了全校师生。也引发了所有人的思考。

为什么最优秀的学生会做最恶的事?

01

很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16岁的罗某杰。但更多的人表示不可思议。

先来看看,罗某杰是怎样的一名学生呢?

在老师眼里,罗某杰成绩在班上位列前茅,属于“一点就通的那种”。老师们都很喜欢罗某杰。

在父母眼里,他们说从未见儿子罗某杰有暴力倾向,也未反映过与老师之间有矛盾。

在邻居眼里,成绩好,懂礼貌,孝顺,几乎是多位罗某杰的邻居的共同感受。

在同学眼里,不少人 对罗某杰的印象是“有些孤僻,沉默寡言,没有什么朋友。”

嫌疑人罗某杰

从照片可以看出,罗某杰长相清秀,但略显高冷。

而鲍方是一名什么样的老师呢?

作为湖南省级示范中学重点培养的两个“清北(清华、北大)班”之一的1502班的班主任,鲍方在工作中非常用心。

对学生也是关爱有加。在学生的印象里,“矮矮胖胖,平时总是笑眯眯的,很和蔼”。上课时幽默风趣,不死板。平时不会苛责学生,一般会用调侃的语气委婉地指出来。

夏天军训时,鲍方怕学生热得受不了,骑着自己的电车送来藿香正气水,一人发一瓶。冬天,班里同学有点小咳嗽,鲍方和妻子把熬好的可乐姜茶送来驱寒。

鲍方因为工作需要调班,当时班里的同学都不想鲍方走,他们请求鲍方留下,甚至给校长打电话求情。鲍方安慰他们,“我还是你们的老师,有事随时来找我。”

私下里,有学生叫鲍方“鲍子”。更多的学生则亲切地称他“鲍嗲”。

而对于罗某杰,班主任鲍方也对他是关注有加。不仅安排他坐在教室中间靠前的位置,还为他争取了胡杨助学金。

班上的同学想不明白,为何班主任对罗某杰视如己出,他却对其拔刀相向?

受害老师鲍方,曾被评优秀教师。图据沅江三中官网

很多人都以为是高三学生罗某杰未完成作业被班主任鲍某说了几句所致。

但在新华社14日的报道中,对事发时的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还原:

12日下午考试结束后,学校放了几个小时假(一般每周日会有3小时的假),但班主任鲍老师把本班全体学生留了下来,让大家观看一部时长16分钟的励志视频,并要求每人写一篇500字的观后感才能离开。

这让打算到镇上买东西的小罗感到不满,还当场和几个同学表示了反对。老师离开后,他起身去厕所,并一直在走廊上逗留,被班主任看见并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

去办公室前,小罗把放在教室窗台外准备带出去的水果刀,揣进了兜里。在办公室里,班主任批评的,不仅是他当天不端正的态度,还有最近起伏较大的成绩。鲍老师让他报了号码,当打给其父亲的电话无人接听,鲍老师正准备拨通其母亲电话时,站在侧后方的小罗突然掏出水果刀,刺向了班主任……

“觉得老师太严厉了。自己既为出校时间被挤占感到憋屈,更为通知家长的做法感到愤怒,以至于激动,已经完全控制不住自己了。”小罗说。

这当然是小罗面对警方的一家之言,毕竟当时在办公室里只有师生二人。但这些就算完全真实,显然也不应该成为小罗杀害老师的理由。

02

很多报道中都提到,班主任鲍老师对罗某杰很好,视如己出。

那罗某杰本人是如何认为的呢?

其实,他对班主任的管理一直心存不满,并积累于心。

据他们班的同学说,在高三的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要求他默写,他不想默写,然后老师就回复他‘那只能抄书了’。”这名同学说,当时看见罗军拿出一把刀在桌子上刻起来了,“一边咬牙一边说‘杀’”。

这在新华社的报道中得到了部分证实:“小罗和语文老师因为课堂问答起了一点冲突,事后得知此事的鲍老师要求小罗道歉,还很严厉地批评了他。”

“我从来都不喜欢回答问题,所以觉得鲍老师的要求有点过分,那次之后,我开始反感他找我谈心。”小罗说,“我不觉得班主任对我多好,对他也不了解。”

最可悲的是,你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他却已经对你心生反感,而你还不自知。

多名学生回忆,事发前的一段时间,罗某杰在学习上很懈怠,对他寄予期望的鲍方批评了他好几次。

鲍老师觉得“叫到办公室”、“批评”、“通知家长”是为罗某杰好,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孩子已经渐渐起了杀心。

直到鲍老师出于好心,想占用学生放假几个小时的一小段时间,对学生进行一次励志教育,直到他对自己最喜欢的学生说了一句“不写就转班”,直到他又一次把学生叫到办公室里谆谆教导,直到他再一次想和家长沟通,这些看似平常的又一次,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背负着家人无限的希望,还没来得及参加高考,16岁的罗某杰就这样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双手的镣铐让人沉重而惋惜。

目前已被警方控制的罗某杰

我不知道,如果当时鲍老师多关心下罗某杰,用更巧妙的方式探出其成绩下降或者不愿做作业的原因,而不是批评指责或者通知家长,是不是可能惨剧就不会发生。

但出现这个悲剧,除了罗某杰,很多方都责无旁贷。悲剧已出,去批判任何人都已无意义。

03

而令人感到些许欣慰的是,发生此事后,罗某杰的父母虽然不敢相信,几乎昏倒,但愿意倾尽所有对死者家属进行补偿;而鲍老师的女儿在被罗某杰告知“我杀了你爸爸”,还亲眼目睹父亲离去后,表示“不恨罗某杰,抵命没用,只希望他不再伤害别人。”

澎湃新闻对话鲍某女儿

这样的结果,或许是双方家人能做到的最好的处理方式。但这个事件却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

在与罗家一墙之隔的摩托车修理师傅唐先生的印象里, 罗某杰“非常有礼貌,每次见到我,隔着老远就叫‘唐叔叔’。罗某杰成绩优秀,性格内向,很少看见他出来玩耍,经常是一回到家里就开始打扫卫生、洗碗、洗衣服等。2015年,罗某杰奶奶患癌症期间,罗某杰与母亲还一起照顾了奶奶。

而据罗某杰的同学说,他平时生活非常节约,一般学生一周有100元零花钱,他一周包括早餐费在内只花20块钱,但他还是会挤出钱来买漫画。但是漫画的细节和内容,从不与人讨论。在学校,罗某杰经常穿的是校服,同学只见他穿过两双不同的鞋子。见到比他大的人,他会叫“哥哥”。

“他平时爱在成绩不太好的同学面前炫耀说自己又考高了多少分,但几乎不和成绩好的同学交流。”刚进高中时,罗某杰成绩中等,在班上排二三十名。由于学习刻苦,他“突飞猛进”,在高二时,逐渐考到全班第一、年级前十名。

唐先生认为,罗某杰杀人可能与家中对他的要求太高有关,“对他学习成绩要求高,尤其是妈妈,管理严格。”而如今,他妈妈已无力接受采访,2天只喝了一点粥。

从这里可以看出,罗某杰其实在家里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有着超出年龄的“成熟”,肩负着父母的希望想要出人投地,所以心理的压力一直很大。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情绪中,又由于性格内向无处发泄。

而罗某杰所在的学校每月一次大考,每周一次小考,大考都会有全校进行排名。作为“清华”“北大”重点班的班主任优秀教师鲍方“担子很重”。校领导多次找他谈话,希望他“多培养出一些尖子生。”

在鲍老师“恨铁不成钢”的严厉批评和“通知家长”的举动下,罗某杰终于急了眼,酿成大祸。

04

而鲍老师的“对其好”在罗某杰的心里“却从未感受到”,是罗某杰没良心吗?我觉得也未必。

作为从一个经历过高考这座“独木桥”的人,我可以理解他的部分心理和行为。因为社会对“优秀”的统一标准,导致了学校的“唯成绩论”,所以家长的家庭教育也全部是围绕一个词,那就是“成绩”。

除了学习,其他的都是次要。不能出去玩,不能交朋友,不要当班干部,不要读课外书,不要留长发穿裙子,不要这个,不要那个……所谓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往往只有一个“智”,所有的表现就是学习成绩。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

而这有多可怕?

为什么这个社会会出现这么多巨婴?很多不发是学校和老师心目中的“佼佼者”。最近江歌案的陈世峰、刘鑫,前几年投毒案的“林森浩”,因为小争执杀害室友的“马加爵”,无一不是例子。

因为他们除了学习,真的什么都不会。而且从小因为好成绩被家长和老师宠坏的他们完全没有抗挫力。一旦遭遇了别人的质疑,或者遇到一些挫折,逆商和德商为零的他们只好寻求最原始的暴力手段,而且手法也是笨拙无比。

所以当肩负父母重大期望即将高考压力大到爆的学生,遇到肩负学校高考压力恨铁不成钢的老师,中间的矛盾就无法调和了。

为何爱会伤人?甚至会杀人?

因为你们所谓的“我这是为你好”,却并非孩子所要,甚至让他们无处可逃。

此次事件咋看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但或许更深层次是因为罗某杰父母对他要求太高,他满足不了,心理压力太大,长期的压抑导致人格的扭曲。不当的家庭教育才是核心所在,后面的事情不是都是结果而已。

俞敏洪对话马东,刘希摄

正如我们昨天发的《俞敏洪对话马东:「我这是为你好」成了很多父母自我满足的借口》,里面对于中国式家庭教育做了深刻的剖析。

俞敏洪说,家长对孩子所谓的规划是把孩子塞进“罐子”里,按照家长的要求来成长。他提到,中国家长对孩子所谓的规划不是一种规划,是一种强制,就像把人塞到一个大罐子里边,你给造出这个罐子的形状。

正如中国古代的时候,为了训练一种小丑把孩子出生以后放到一个罐子里面,就让他在罐子里面长,长成一个团,再把罐子打碎以后他跳出来,从此以后这个人就是一个罐子的形状,然后到处的表演。

马东说,我觉得所有的规划都是徒劳的。社会变化太快,通过通讯和其他各种手段,以前的父母和今天的孩子接触到的人事完全不一样。但却还有不少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规划的路径走。

赤裸裸的中国家长的心态: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有资格来规划你的幸福,规划你的行动,规划你的未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有了这么一个非常堂皇的理由告诉我们的孩子,你要听我的。

但他们恰恰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给人以自由,根据他自己的成长要素来发展他空间,让他释放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爱好,其实比什么都要更加重要。

05

而衍生一下,其实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或者老板对员工,总之是上位对下位的一种特别直接的思维模式,我这是为你好,但这是真的吗?

究竟你们真的是为了对方好,还是因为我体现了为你好,才能够让我自己满足成为我自己好?恐怕更多是后者吧,其实是一种自我满足。

把孩子送去豫章书院的家长们当然也是为了孩子好,不然不可能花几万块一年在孩子身上,但结果是什么呢?

换来的是孩子的“妈妈,我是犯了多大的错,才让你把我送来这里”。甚至还有孩子从类似的学校出来后把自己的母亲给杀了。

所以家长们,你们还觉得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就可以了吗?

我见过太多的孩子,小时候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长大后却很难有一项精通的技艺和特长;太多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学习很好,读初中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太多的孩子在学成后却不认爹妈不报效社会,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太多的孩子小时候是个神童,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矣。

还有少部分孩子,成绩很好很优秀,学有所长,最后却成了人人诛之的罪犯和恶魔。

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并没有发现跳舞、画画、弹钢琴和学习的乐趣。他们只是一味地迎合父母、老师和社会的需要,从而变得随波逐流,失去了人生的信仰和方向。

被5个培训班害得秃顶的两岁半孩子

前几日看一个两岁半的孩子被父母报了五个辅导班,“秃了”。很让人心疼。

为什么是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而不是让孩子“赢在终点”?你自己就是个普通人,为什么非要孩子成龙成凤?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也许他就能变得更成功。

家庭教育,是亘古的难题。但不能因为其难,自己就无所作为了。

记得6月份去参加了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班,里面除了各种家庭教育从业者及老师们,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2个姐姐。

一个是已有2个孩子的村委会干部,一个热情的“太阳型”人格姐姐,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来学习。还有一个是某公司的独立董事,她的孩子才大一,就已经为了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外婆去学习。她们都已经四五十了,但每天都五点半起来早早是去的最早,学的最刻苦。看了她们的孩子,的确优秀的不忍直视,性格乐观开朗人格健全。

但纵观很多家长,一边说着为孩子好,有多爱孩子,却把原本属于他们的责任丢给学校、社会或公司。抑或只知道把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在精神上却未能给孩子做良好的榜样,自己是猪,望子成龙。把自己没完成的心愿强加给孩子,去决定他的人生。那怎么可能教育好孩子呢?

06

有句话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比不上孩子教育的失败。

但,我们应该如何界定孩子的成功呢?

成功的定义,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一生。这不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好分数、好学历,或者好工作。而且大量的例子表明,在一个人的生命长河里,你会发现成绩和学历在人取得成就的历程中所占的比例越往后就越小,而努力上进的心、和谐的人际关系、高尚的品格等“软实力”却来得更重要。

前段时间,奶茶妹妹章泽天前男友,在校期间曾是无数清华迷妹们心目中的“清华男神”的博士学霸梁植,参加电视节目《奇葩说》,被所有嘉宾灭灯淘汰,还被高晓松怒批,清华跟技校没什么区别!

而哈佛女孩刘亦婷也并未取得大家所想的成绩,很多人努努力也能够得着,她也没有回国工作。我还知道一个省高考状元,她父亲去了她所在的城市,两人都不联系,亲情淡如水。

我们的社会需要培养这样的“尖子生”吗?显然不是。

教育不只是老师的事情,教育的本质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相比孩子的成绩,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更重要。

与其让孩子“不输在起点”,不然让孩子“赢在终点”。

与其包办代替孩子的其他事情,天天只让孩子学习,不如:

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尤其是6岁以前。在6岁以前,家长能不缺席孩子的生活就最好不缺席,因为这是建立亲密关系最重要的阶段,不然以后花再多时间都于事无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关注孩子的性格和脾气。多留一些时间去陪伴孩子,多观察他们的性格,对其做个性化定制,让他在自己的性格上做合适的事情,发挥最大的潜力;

在行为规范上,不是天天说教告诫孩子你要好好学习,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其待人接物,跟孩子一起做一些游戏和必要的家务;

不强制孩子必须做什么,而是对其进行兴趣引导。每个孩子都有其擅长的领域和感兴趣的事情,家长和老师的作用是观察他们的特点,根据孩子的天性,让它变成自己生命中的某个强项。这样他就会成就感,有存在感。

不要把孩子和其他人进行比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对孩子的三观应该是“做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比别人做的更好”。尤其不能说孩子这个不如别人,那个不如别人。让孩子取长补短,不如扬长避短。相反,父母应该要帮着孩子在某些方面建立自信。

这种自信一定不是说他这门课要学的多好,而是让孩子深刻的相信,不管自己处在什么位置,都是可以被别人接纳的,都是值得被爱的。这样他就会有安全感,去抵御遇到的任何问题。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我觉得,教育的本质就是“成就每一个不一样的人。”

“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让受教育者在自然状态下发展就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兴国,教育也富家。所有的果,都是多年前种下的因。所以希望此事可以给所有家长、老师和企业的招聘者们一个警醒。不再唯成绩论,唯学历论,而是更加关注一个人的“软实力”。

只有这样,我们也才能早日实现“教育自信”,培养出更多真正的“国之栋梁”。这些栋梁不会是只看重高薪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一群胸怀天下,有理想有抱负、能为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新青年。

也希望每个家长都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做定制化教育,不再用自己所谓的“爱”去伤害他们,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最成功的别人”!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