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情感 >正文

你的爱是否正在变成孩子心中的恨、手中的刀?!

2018-04-29 12:05    

在一个特殊的“高墙下的朗读者”活动晚会上,一位服刑少年朗读给母亲的一首诗,深深地触动了我。那是他悔恨锥心的悲情告白,他用压抑悲切的语调读着:

啊,母亲,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

一声也不敢呻吟。

……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

月圆之夜,万家团聚之时,那发自心底、痛彻心扉的忏悔令人心碎:

妈妈,我错了!

你在天堂还好吗?

妈妈,我想你!

……

无论怎样的痛与悔,都无法挽回一个逝去的生命。

你难以想象,就是这个虔诚的朗读者,这个稚气未脱的少年,这个当时只有15岁、眼里还闪着单纯的光的孩子,竟然双手沾满了亲生母亲的鲜血,竟然是一个杀人犯、一个蓄意的弑母者!

相爱相杀,相思无计。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千真万确的真实,是一个毫无虚构的现实版故事。这个故事离我们远吗?与我们无关吗?它血腥到不可能在我们的周围发生吗?

未必!真的未必!!

与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一样,一对平凡的父母,自己节衣缩食,在物质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着孩子的需要,溺爱着孩子;而作为回报,孩子被要求必须在父母期待的方面做到最好。如果犯错,就会受到很严厉的责罚。的确,这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似乎并无特殊之处。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让我们听听少年怎么说吧:

那时,我根本不懂妈妈的爱,更不懂感恩回报,父母对我生活上的悉心照料,他们物质方面为我付出的一切我觉得理所应当。每次犯错挨打后除了恐惧就是恨,还有压抑,我甚至怀疑自己不是爸妈亲生的。有时不小心做错了事不敢承认,为了逃避挨打就说谎,能骗就骗,这样可以减少皮肉之苦。但比皮肉之苦还痛苦的,还无法忍受的,就是母亲无休止的责骂,是母亲口中拿别的孩子做对比的羞辱……

让我们想象这样两个场景:

一次,少年打球回来,口渴的厉害,自己倒了一杯果汁,然后喝了一半。母亲干了一天农活,大汗淋漓的回家后,随手端起剩下小半杯果汁喝了。为此少年大发雷霆,暴跳如雷。母亲赶紧重新给他倒了一杯,端到少年面前。

一次,少年犯了错,被父母知道了,母亲拿缝被子的针扎他的手,父亲拿棍子打,甚至将晾衣服的铁棍都打折了。挨打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之后,便是逃学,离家出走,与社会上的混混在一起,出入歌厅舞厅;打架斗殴,下手极狠,以致成为小圈子里被众人拥戴的所谓老大……

家里与外界自我感知的反差,以及一次偶然的电视节目的诱因(一个孩子因为想要所谓的自由而毒杀了自己的双亲),最终导致了那个罪恶念头的种子被悄悄埋下:他要杀了他的妈妈,永远也不要回到家的那种恐惧压抑和羞辱的感觉!两年后,事发前没有丝毫的犹豫,他决绝地将母亲骗至偏僻之地,残忍地杀害。问他当时考虑到后果了没有,他说,考虑了,即使去死,也要痛快一些、过把瘾再死。

心里要积攒了多深的恨与仇,多少的恶与罪,才能有这样挑战伦理、蔑视生死的选择? !可是,这样的选择里又包含着多少伤与痛,悔与泪?包括他的母亲,他的家人,他自己。他们在那件事发生之后都“死”了,而重生,不是每一个像他们一样的父母与孩子,在他们曾经面对的悬崖边所渴望的救赎吗?!

为什么父母的爱与期待会变成沉重的负累?为什么含辛茹苦的付出得到的却是麻木无视、甚至恨?为什么我们学校的教育、社会潜移默化的结果,却往往使孩子变得越加冷漠放任、自私自利、不辨善恶?谁又是最终导致他们走向深渊的隐形推手?

我们的父母,在与孩子建构的爱的世界里,可曾给孩子强加了太多自己的梦、自己的虚荣、自己的欲望?在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中,自我的心智是否够纯正、够理性、够智慧?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灵魂工程师,注视、守护孩子的目光是否够高远、够澄澈?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到底是充满着理想与情怀,还是充斥着现实与功利?

我们的社会、文化氛围下,引导传承给孩子的价值观,传递给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是更多地彰显着人类文明孕育出的高贵美好、追求真理的人性光辉,还是暗合着人性中丑陋阴暗、庸俗贪婪、低级趣味的精神糟粕?……

爱,不能被迫成长,爱是一种自愿的行动。你不能命令或强迫一个人去爱。给予爱和感知爱、付出爱与回应爱都需要一种能力,一种包含着更多理性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这种能力需要每个人在人生的实践中,去不断感悟和体会,去终身培养和习得;需要在我们的学校、我们社会的教化传播系统中着力培育和渗透。同时,这种能力的学习和运用,首先必须从父母做起,从日常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做起,从我们构建的成人社会做起。

林语堂说过: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恨的人。知道何所爱、何所恨,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彻悟了教育的深意——成人及社会对孩子、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理应发轫于此。

爱,不仅仅是一种本能。懂得什么是爱,学习如何爱,才能给予爱,回报爱;才能让爱成为我们与孩子共同前行的人生中,真正温暖彼此、辉映生命的璀璨光芒。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