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粮食:左右中国历史的幕后推手

2022-11-14 04:42    

历史是谁主宰的?有人说是帝王将相,有人说是普罗大众。其实,只有读懂了中华大地上的粮食,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读懂中国的古代历史。

用狗尾巴草填饱肚子

要读懂中国历史,我们得从了解狗尾巴草开始。

狗尾巴草是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粟的祖本植物,中国人驯化狗尾巴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万年前。粟,按照现在北方的通俗说法,就是谷子,去皮后称“小米”。反过来说,狗尾巴草是粟的野生种,也叫莠,在刚长出来时和粟的幼苗很难区分,所以我们的词典里有“良莠不分”的说法。

粟、黍和菽,是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农作物,它们的现代说法分别是谷子、黄米和大豆。它们都是耐旱和耐贫瘠植物,而且生长期比较短,非常适合中国北方旱地种植。

夏朝和商朝曾被人们称为“粟文化”的王朝,可见这种家养“狗尾巴草”的重要。不过,当时的人口还比较少,天底下也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和沼泽,人们获得食物的途径还有很多。有人统计过取材先秦的诗歌集《诗经》,发现305篇诗歌中,有141篇492次提到各种珍禽,144篇505次提到各种奇特的植物。它们许多都是当时人们的食物,而今天却无人能识。

可是,这种田园诗般的时代注定是要远逝的。因为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种点小米,摘点野菜,或者打两只野鸡的生活,已不能满足需要。人们必须开垦更多的荒地,专门种植产量比较大的作物,才能填饱肚子。

于是,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战乱频仍。而究其原因,就是面对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粟这种低产量作物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小麦小麦我爱你

就在这时,小麦闪亮登场了,以其良好的口感和稳定的产量,席卷了中国北方地区,各地农民纷纷扩大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其他作物的种植。

然而,小麦却不是我国驯化的作物,它的故乡在遥远的西亚。小麦到达中国的时间不详,不过我国境内最早的小麦遗物,是在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沟墓地里发现的。新疆的发现提醒我们,小麦很可能是从西亚经过新疆传入我国北方。

不过,商周时期,小麦的地位还不如粟,宗庙祭祀依然以粟为尊贵之物。但即使是刀耕火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也差不多是粟的两倍,如果水肥得力,产量会更高。所以到了战国时期,小麦已经取代粟,开始在各国的粮仓中成为主角,特别是秦国。

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位于西方,从地理上看,靠近西域,所以当地接触到小麦这种作物的时间必然很早。而且,秦国拥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关中平原,这里的气候非常适宜种植小麦。所以秦国最后坐大并统一天下,是有着优良的环境基础的。

这一点,司马迁看得很清楚。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谈到,秦国所处关中地区,土地不过天下的1/3,民众也大抵如此比例,但就其富庶程度,却达到了天下总量的60%。所以到了汉朝,国家的管理者非常重视关中平原,还有关中平原上的小麦,特别是汉初的文帝和景帝期间,西汉迎来了“文景之治”。

后人评价“文景之治”,大多归功于战乱平息后政治稳定、皇帝以身作则、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等因素。这些解释固然有道理,但更主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小麦的广泛种植,增加了产量。换句话说,小麦才是“文景之治”真正的幕后推手。

水稻坐上小麦的沙发

种植小麦的黄河流域农业区都属于季风气候区,季风来的时候雨量充足,但季风不来的时候却很干旱,土壤水分蒸发很快,就把盐卤留在土壤中。年复一年,农田就出现盐碱化,肥力大大降低,最后无法耕种。

就在小麦无力养活中国人民的关键时刻,越南人民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友情赞助了一种优良的稻种——占城稻。占城稻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具有高产、早熟、耐旱三大特点,生长期很短,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种到收只需2个月时间!

宋朝初年,占城稻被泉州商人从东南亚带到了福建等地,开始迅速占领长江流域的农田,宋真宗甚至专门派人到福建取稻种,发放给其他地区种植。

优秀稻种的引入和推广,直接激发了宋朝时期中国人口的大爆炸,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北宋时期,全境人口约有1亿,如果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南方地区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北方地区人口一倍。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人口北多南少的局面彻底被扭转了。这个变化相当重要,因为国家的税收来自耕农,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多,就意味着来自南方的税收在国家税收中占的比重就大,国家的经济重心必然转移到了南方地区。从北宋时期开始,经济重心就从黄河流域逐渐过渡到了长江流域。农民的粮仓中,稻米取代了小麦,成为粮仓中的主角。

感谢玉米,感谢印第安人

越南人民贡献的占城稻,让中国的人口数量在宋朝首次突破了一亿大关,然后就进入了缓慢增长的时期。直到明末清初,国土面积虽然扩大了许多,人口数量却也只是基本维持在宋朝的水平。毕竟粮食产量决定人口数量,可以耕种的旱地和水田,在宋朝的时期就已经种上了庄稼,新开垦的农田很有限,占城稻的产量也已经达到极限。

为此,中国的人口数量要再创新高,只能期待新的农作物上场了。而这个契机就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把来自美洲的一些农作物也带到了中国,它们是:玉米、地瓜(即番薯)、花生、向日葵、辣椒、烟草。

这些农作物中,玉米棒子和地瓜对粮仓的贡献最大。玉米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农作物,北到俄罗斯、加拿大这样的苦寒之地,南到南美洲腹地的原始丛林,都可以种植玉米。所以在明末清初,玉米进入中国后,许多原来无法种植小麦的干旱、贫瘠之地也可以开垦了。数不清的失地农民,纷纷拥向无主的丘陵地带,他们在山坡上种植玉米,在山脚下种植地瓜,有了粮食,多要几个孩子也能养活了。于是,仅仅100年后,经过康乾盛世,中国人口轻松地实现了翻番,突破了3亿。

所以,清朝的康乾时期,其实和汉朝的文景时期很相似,都是政局逐渐稳定下来,国民经济开始恢复。更相似的是,农作物品种上有了重大的变化,文景时期是小麦逐渐取代粟成为粮仓中的主力军,而康乾时期是玉米、地瓜进入粮仓,与水稻、小麦一起充实了粮仓。如果没有玉米、地瓜、花生等作物的引入,康熙和乾隆就算是天纵奇才,也没有办法把已经达到极限的中国人口翻一番。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