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好神奇!心脏也有记忆功能…

2022-11-15 13:42    

小编小时候经常被妈妈这样教导:“宝宝,今天跟你说的话用心记住了吗?”刚看过《十万个为什么》的小编一本正经地说:“没用心啊妈妈,我用脑子记住了。”(一脸黑线的妈妈…)

现在,一些发生在心脏移植术后患者身上的不可思议的故事似乎说明,一些重要的事情,还是可以“用心”记住的......

说起心脏移植,就必须纪念一下伟大的医生——Christiaan Neethling Barnard。1967年12月,他在南非开普敦成功地进行了世界第一例人的原位心脏移植,虽然移植后患者因肺部感染仅存活了18天,但这次手术无疑为晚期心脏病患者打开了一扇新的求生之门。

他的第二例心脏移植患者存活了20个月。如今,心脏移植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甚至已成为5年生存率最高的器官移植术(74.9%)。但可能连Barnard医生自己都不曾想到的是,很多更换了心脏的患者在术后发生了或显著或微妙的性格改变,他们神奇般地“植入”了器官捐赠者的脾气性格、生活习惯,甚至语言、技能、关于时间、地点、人物的记忆。

一位神经心理学家,Paul Pearsall出版了一本《心脏密码:挖掘心脏能量的智慧和力量》,在这本书中,Paul表示,他深信在心脏里埋藏着我们“生命深处的记忆”。我们先来看书中记录的几个比较著名的例子:

案例一:一名8岁的女孩在接受了一名10岁女孩的心脏之后,就开始噩梦连连,她不断梦到捐出心脏的女孩被谋杀的场景。为了摆脱随着新的心脏到来的恐怖记忆,她求助了心理咨询师,而后者认识到这些回忆事关重大,于是便通知了警方。神奇的是,这个8岁的小女孩栩栩如生地描述出关于犯罪事件、地点、过程的细节。在这个“不在犯罪现场的目击者”的帮助下,警方成功地将罪犯绳之以法,为遭到不幸的小女孩伸张了正义。(其实小编担心的是这个8岁宝宝的心理健康啊...但愿她能在结案之后忘掉这一切黑暗,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

案例二:一名47岁的男性患者因为良性粘液瘤及心肌病接受了一名在体操训练中不幸受伤去世的14岁小姑娘的心脏。

据小姑娘的母亲描述,她的女儿十分在意体重问题,有轻度的进食障碍。而换心后的47岁大叔在感到自己似乎瞬间年轻了许多的同时也产生了对食物的烦恼。他经常觉得饿,在进食之后又会产生负罪感。心理医生认为,这也许是女孩儿潜藏在心脏中的意识在大叔大脑里作怪。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此的奇闻异事不胜枚举:坚定的素食主义者食性突变,对大鱼大肉来者不拒;原来的摇滚迷现在发现hip-hop似乎更带劲儿;从没说过俚语的患者张口说出令家人莫名其妙的“copacetic”(美俚:极好的)。

器官捐赠者们不仅仅给患者带去了新的生命,还“友情附赠”了他们新的生活,让他们在一生中体会了两种人生,想必这体验一定比任何剧情片都引人入胜。(但有些人变得实在让家人哭笑不得,难以接受,甚至有一对老夫妻因为丈夫在换心之后变得宛如一个年轻小伙儿,让老婆婆觉得有了“代沟”,不得不提出离婚...)

(图片来源于网络)

究竟是什么赋予了心脏如此神奇的能力呢?

一个流行的解释是“细胞记忆理论”。Pearsall指出,大脑和心脏都储存着关于一个人的机要信息。他解释说,人体中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细胞间交流不会因一个器官被移出其原来的整体而停止,也就是说,当一个器官在新的主人体内安家落户后,就开始了和“当地人”的交流,将自己原来的所见所闻绘声绘色地描述给新主人的大脑,而大脑似乎太过入戏,居然就把这些别人的经历融合成了自己的体验,就像被植入了一个芯片,从此带着另一份记忆开始生活。(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爱因斯坦之类的伟大科学家的心脏...)

但也有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是一派胡言,心肌细胞的职责就是产生动作电位、收缩,储存记忆岂不是越俎代庖了?但在神秘莫测的生命面前,我们不能小看每一个细胞的本领。

一些心理学家和医学研究者相信,心脏的神经储存着关于捐赠者行为、性格、情绪的组合记忆。理论上说,所有的移植器官都具有某种潜能,比如有报道肝移植后患者发生了血型变化。

在心脏移植中,记忆转移的现象最为常见。一项在奥地利维也纳进行的研究甚至显示,高达79%的心脏移植患者都说自己在术后变了脾气秉性。其中当然有新生活、新希望带来的主观心理改变,但也并非所有变化都是“正能量”带来的。这其中的奥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究。

目前我们不应该夸大其实,添油加醋,违背科学,但也不能否认心脏的潜能,止步于当前的认识。也许,我们真的应该在心脏移植患者的知情同意内容中加上一项:“可能发生性格改变”。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