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师丹的限田令为什么没成功?只因本末倒置

2018-04-29 20:43    

师丹是西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在国家衰亡之际,他提出“限田限奴”的主张,试图打击豪强的势力,改变底层人民困苦的生活状况。这种想法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可以只实施了几天就无疾而终。师丹为什么会失败?小王认为根本原因是本末倒置了。

以当时的社会现状,依靠法度的约束来强行使减少豪强的土地已经绝无可能,即使豪强愿意交出土地,贫苦百姓也不可能会接受。这就是“道”与“法”的关系,道指的是国家对人民的引导,而法代表约束,道是本,法是末,如果国家的引导方向已经出了问题,那么再完备的法也是无济于事的。这个问题有些抽象,且听小王慢慢为大家分析一番。

实施限田限奴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遏制豪强无节制的土地兼并,缩小贫富差距,那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西汉豪强能够大肆兼并土地的原因。

“豪强”这个称呼十分形象,指的是财力雄厚且有一定权势的一类人。身为豪强,不仅仅是拥有大量的钱财和土地,更是有着独霸一方的实力。西汉豪强的形成,始于建朝之初。

自先秦以来开始有了“土地私有权”的概念,土地买卖成为了可能,那么有实力者无限占有土地在理论上也是成立的。到了汉代初年,战争刚刚结束,社会经济一片凋零,国家对于土地问题采取了放任政策,以便快速刺激经济的发展,而且战后人口数量很少,土地过剩,放开土地的买卖不会出现大问题。

到了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复苏,有贤明之士开始意识到土地无限兼并的隐患,这个人就是名臣董仲舒。他认识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有钱的豪强不断收购土地,贫苦的农民卖掉土地成为了有钱人的奴隶,社会矛盾愈演愈烈。

于是董仲舒率先提出了限田,他的理论依据正是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可惜董仲舒的主张触犯了众多统治阶级的利益,最终还没有提出具体的限田措施就被扼杀在摇篮中。

而师丹于汉室危亡之际再次提出限田,这次他还制订了具体的措施,提出不论贵族、平民“名田皆无不得过三十顷”,可惜根本没得到执行。小王认为,如果说董仲舒的限田说还有一些可行性的话,师丹的限田令则是一点成功的希望都没有。

董仲舒提出限田说,毕竟是在汉代初期,豪强兼并土地的情形还没有泛滥,而黎民百姓刚刚脱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也迫切希望能够改革制度,自己当家做主。而师丹提出限田令的时候,王莽已经把持了朝中大权,社会正处在混乱时期,民不聊生,此时连贫苦农民都不会支持限田。

当时的底层农民生活状况是这样的:国家繁重的徭役赋税使得他们不堪重负,残酷官吏的蛮横欺压使得他们生存艰难。如果把田地分给他们,他们根本交不起赋税,也承受不起官吏的压迫。所以他们宁可把十分之五的租税交给豪强,承受被奴役之苦,也不愿意自己得到土地。

说到这里,大概应该能理解“道”与“法”的关系了。“君失其道、民心早散”。若要改变衰亡的局面,要从根本上减轻徭役赋税,改革官场风气、惩办酷吏,给底层农民足够的生存空间。农民如果愿意自己得到土地,豪强也无法挟持农民的意愿,土地兼并自然会得到改善。

以师丹的才干,也许早就想通了这一层,但是改变国家诺大的运行机制谈何容易?减税、整顿吏治在那个衰亡的时代恐怕是不大可能了,只好寄希望于限田。可惜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注定不会取得成效。大厦之将倾,非一梁一木能够挽救的,历史的车轮浩浩荡荡,也不是一两个人能够改变的。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