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社会 >正文

趣谈 | 如何在秋天,有文化地吃一只蟹

2018-04-29 20:51    

原标题:趣谈 | 如何在秋天,有文化地吃一只蟹

乘月醉高台。

且须饮美酒,

糟丘是蓬莱。

蟹螯即金液,

秋风起,蟹脚痒。

吃蟹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之一。多少文人骚客都纷纷为了这一只“横行将军”倾倒。

苏东坡写“千里共婵娟”时,下酒菜里必然是有螃蟹的。传闻苏东坡嗜蟹成癖,常以诗换蟹:“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宋代诗人黄庭坚喜食扬州贡蟹,称其物美绝伦,诗云:“鼎司费万钱,玉食常罗珍,吾评扬州贡,此物真绝伦。”他还谙熟烹蟹之法,认为蟹性寒,宜拌一点姜,并在蟹诗中写道:“解缚华堂一座倾,忍堪支解见姜橙。”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描写了贵族们赏花吃蟹作诗的情景。宝玉胸有成竹地地先写:“持蟹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这时,宝钗说:“我也勉强了一首,写出来取笑儿罢。”诗云:“桂个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示涤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众人看毕,都说这方是食蟹的绝唱。

明代剧作家李渔更是在所著《闲情偶寄》中自称以蟹为命,一生嗜之。自上一年螃蟹退市时即储钱以待,自呼其钱为“买命钱”。自螃蟹上市之日起到断市之时终,他家七七四十九只大缸里始终装满螃蟹,用鸡蛋白饲养催肥。他无一日不食螃蟹,因担心季节一过难以为继,还要用绍兴花雕酒来腌制醉蟹,留待冬天食用。

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寄居吴中时,留下“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的名言。原来她住在苏州的所有原因就是因为那里每年可以吃到美味的阳澄湖大闸蟹啊!

由昔人赞叹大闸蟹的词句中,便知赏菊品蟹观明月长久以来是中国人秋天的盛事。

徐渭《题画蟹》

明代画家徐渭擅长画蟹。他的《题画蟹》诗写得明快、传神:“谁将画蟹托题诗,正是秋深稻熟时。饱却黄云归穴去,付君甲胄欲何为?”

在另一幅作品《黄甲图》中,徐渭以奔放精练的笔墨写出螃蟹的爬行之状和荷叶萧疏的清秋气氛。蟹的造型,虽然是寥寥数笔,却浓、淡、枯、勾、点、抹诸多笔法参用,用质感、形状、神态历历具足。覆盖在上面的荷叶,用笔阔大,一气贯成,偃仰有致,在点画之外更具无尽的秋意。

徐渭《黄甲图》

艺术大师齐白石亦素有画蟹之盛名。

胡佩衡、胡橐在《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一书中,对他画蟹有具体的介绍:老人研究画蟹壳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五十多岁时只画一团墨,看不出笔痕来,后来把一团墨改成两笔,再后六十多岁时改画三笔,不分浓淡,仍没有甲壳的感觉,直到七十岁后,才画出甲壳的质感来。即用“竖三块”画壳,其笔墨有力,墨色变化丰富,黑白灰过渡明显,层次分明,质感强烈。

齐白石《一甲天下图》

他画蟹腿也经历了一个过程。白石老人喜欢画螃蟹,也非常喜欢吃螃蟹。一日与家人吃饭,先生忽然停箸,敛气凝神地盯着盘中螃蟹,若有所思。夫人见状惊问何故,先生如梦方醒,一边把蟹腿指给夫人看,一边眉飞色舞地说:“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自此之后,他笔下的蟹脚,变得更加逼真,刚劲有力,棱角分明。

齐白石《夜深独酌蟹初肥》

鲁迅对螃蟹也情有独钟,每到螃蟹上市的金秋季节,往往要买些蟹来食用。还常常用蟹肉做成“蟹壳黄”之类的点心。

不仅如此,鲁迅在文章中也屡屡提及螃蟹,例如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鲁迅生动传神地描述了法海和尚躲进螃蟹壳子里避祸的民间传说。在《今春的两种感想》一文中,鲁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赞赏那种不怕牺牲、敢于尝试的精神。

而到了现代,螃蟹依然是无数中国人秋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中,就介绍了现代大闸蟹的养殖。

“10月,西北风来临的月圆之夜,河蟹小太悄然爬出水面……”小太生活在浙江湖州,一片40亩的养殖河塘。它和同伴要经历19次蜕壳,才能最终长大成一只真正的大闸蟹。

在中国,蟹做为食物已经有4000年的历史了。而今天的中国,大闸蟹已经成为利益最高的养殖项目之一。

根据京东数据研究院和南都消费研究所发布的一项《中国大闸蟹市场消费报告》,截至2017年8月,大闸蟹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近500%,达到近三年来同期销售额的最大值。

在今年开湖季的大闸蟹销售中,阳澄湖依旧以最高销量占比排名榜首,洪泽湖、太湖分列二、三位置。

电商入局,也使得大闸蟹市场玩出了新花样。网购大闸蟹成为了新消费趋势。

苏东坡、黄庭坚要是能穿越来今天,面对这——么多的大闸蟹,应该也会格外幸福吧。

看了这么多,你学会如何在秋天,有文bi化ge地吃一只蟹了吗?

俗语说,吃蟹讲究“九雌十雄”,说的是农历九月吃雌蟹,农历十月吃雄蟹。如今正是吃蟹的好时节,煮一盘螃蟹,温一壶黄酒,增加一段秋日的回忆。

文章资料综合自网络,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