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大V观点 >正文

国民党军队是如何一步步丢掉抗战优势的?

2018-04-30 05:40    

战术的先进和落后,与武器装备的更新与指战员素质的高低与否这些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除此之外,战略思想等也对战术的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抗日战争中的“国军”战术的运用,这些因素的作用同样影响到了其战术的施展。那么在当时一种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员素质都同日军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国军”的战术又该如何评价呢?我们不妨以一些具体战例来作分析。

战略与战术的反差

1941年夏,毛泽东主席对于抗日战争形势的分析力作——《论持久战》的发表,极其系统的阐释了“以空间换时间”、在长期抗战中不断消耗并最终打败日寇的战略思想。其实在淞沪会战的前夕,国民政府的对日作战计划之中也或多或少的反映了这样一种战略思想,从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这种“持久战”战略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但是在涉及到战术实践时,这种战术的“操作”却与战略产生了极大的偏差。

(侵华日军在废墟中摸进)

在战役的一开始,以老蒋为首的国民政府计划要在上海作“必要抵抗”,即在上海地区给予日军一定打击后(“彰显我抗战之决心”),各部层层阻击并有序撤离,并为之后的持久作战积蓄力量。这种战略思想乍一看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可是在实践中,国民政府在上海却打起了“添油战术”,即不断由全国各地向淞沪战场增兵,战场的兵力也一度达到了近百万人的兵力。

相信关注军事的朋友也有炒股的,笔者没事也炒股,最近认识了一位老师,是赚了不少钱,本月4号:买了川恒股份,累积三个涨停板,赚了27%,本月7号,买了金鸿顺8号卖出又是拿了一个涨停,炒股的朋友可找到他QQ:1372817559,他的方法真的不错。

(整装待发的“国军”一部)

但是在攻防部署上,这些军队的分布极不均衡。在几次作战行动中,他们几乎采取了蜂拥而上的态势(许多部队在此时已暂时脱离了同指挥部的联系),可是当实施主动撤退时,在狭窄的前线地形的迟滞与日军疯狂的轰炸下,却招致了不必要的损失。在部队终于由前线缓缓撤出后,后方却又因未留有足够的掩护力量出现了全线崩溃的迹象,“国军”的这种战术实施与当初在战略上的安排大相径庭。而这种失误也对之后“国军”在整个江南地区的攻守作战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中国军队的前沿机枪手在拼命抵抗)

除此之外,在实施进攻当中,“国军”也暴露了自身在战术方面诸多的缺陷。例如在会战爆发伊始,国民政府上层即轻易的派遣阎宝航等人驾驶轰炸机对日军舰队及海军司令部等实施轰炸,但是在当时“国军”飞行员普遍缺乏训练与日军防空火力密集的阻碍下,阎宝航等无疑如飞蛾扑火。当然,这里笔者并不意在贬低阎宝航等在抗战中的作用,可是当笔者回想起用于空军建设的经费等为宋美龄任会长的空军建设委员会所把持时(其中不少钱款并未用于空军,反而存进了个人账户),阎宝航等牺牲背后的原因的追寻,是否又多了几分酸涩呢。

(“国军”早期的空军部队)

成也薛岳,败也薛岳

薛岳在“国军”当中可算是一位极优秀的军事将领了,在第三次长沙保卫战中,他的“天炉战法”给进攻长沙的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1941年冬,日军调集数万主力渡过湘江,杀奔长沙城。薛岳在经过一番分析后决定诱敌深入,他故意命令在长沙外围的防守部队对日军稍作抵抗后即主动转移至其他地区进行隐蔽,当日军在进攻长沙城受阻,且为岳麓山上的重炮大量杀伤时。早已隐蔽在长沙外围的“国军”各部纷纷出击,拦腰截断了日军的后路。

日军前锋本已因攻城受阻烦恼万分了,又怎能留神薛岳这一手。在薛岳部的前后夹击下,进攻长沙的日军遭遇了重创而狼狈撤出了战场,第三次长沙保卫战也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告终。从这一点上来看,国军的战术还是存在一定亮点的,一味的否定也不符合历史的真相。

(长沙保卫战中的一幕)

但是,抗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941末到1942年初的失败并未让日寇就此打消进攻长沙的念头,就在1944年里,财政的崩溃与美军在太平洋上的胜利反而进一步刺激了日军作垂死挣扎的欲望。就在这一年里,日军再一次集结了大量的主力,发动了对西南地区“国军”防线的进攻,长沙城自然也不会幸免。但是这一次,“国军”对长沙的防守却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国军”的战术退化了吗?其实,不是“国军”的战术退化了,而是其自身的战力同1941年相比已大大退化了。

(“国军”一部的留影)

因为此时期国内的“国军”部队虽得到了一定的美援,可是,普遍存在于“国军”上层的贪污与腐败却让这些美援的作用大打折扣(落入私人腰包),同时,此时期“国军”内部吃空饷的现象极为严重,兵员严重不足,而不少官员作出的唯一“弥补措施”仅是强迫平民入伍(即“拉壮丁)来加以解决,这样的军队,战斗力也可想而知。虽然在抵御日军的过程中,也不乏有顽强奋战者(如衡阳方先觉部),但战役毕竟不是一两次战斗的取胜便可轻易改变的,“国军”兵败如山倒的大势,就此终成定局。

(“打通大陆线”作战中的日军部队)

所以说,抗战中“国军”的战术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全局来加以审慎的考虑。国军的“战术”虽时有失误,但运用得当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表面上看,决定其战术落后与否的是指挥官个人的决策,可是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则是整个战争运作机制中是否时刻具备有自我革新的勇气与活力。但是历史已然无法重现,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表现已开始暗示其自身颓势已难于挽回,在解放战争中我党军队摧枯拉朽的攻势下,“国军”也带着其备受争议的战术黯然的隐入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