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延迟退休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应用不同政策

2018-04-30 09:58    

我们对于养老金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的判断基于一个重要事实,即中国老龄化的推进和平均寿命的提高。

统计显示,2011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85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养老压力。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个,拥有床位266.2万张,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为缓解日趋严重的养老压力,世界各国大都把“延迟退休”作为政策之一,而这也是我国研究是否延迟退休的原因之一。

7月中旬,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中显示,我国目前城市人口总体的平均退休年龄为56.1岁,其中男性平均退休年龄为58.3岁,女性为52.4岁。这份报告认为,我国退休年龄偏低,这种退休年龄造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的浪费。

目前,不少国家的退休年龄都在60岁以上,在发达国家里,最高的美国已到了67岁,退休年龄最低的法国目前男女均为60岁。

毋庸置疑,延迟退休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养老压力。但是反对者认为,延迟退休会增加就业难度,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认为,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2000万-2400万人,但新增的工作岗位只有1000万左右,其中在新增岗位中有30%是“自然更新”,即其中绝大部分是退休让出来的位子,当前情况下推迟退休年龄必然会冲击就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贡森则认为,延迟退休对年轻人就业的影响不大。对于延长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北京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鸣政也表示,这些年我国虽然有一定的就业压力,但也存在人力资源能否充分利用的问题,独生子女的劳动力在衰减,劳动和工作质量能否得以保证都令人担忧。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可以防止这些问题。

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反对之声,专家指出,延迟退休年龄确实需要认真研究、审慎决策,尽可能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并与劳动力的供求变化、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以及相关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改革协同推进。

弹性退休:养老制度如何转型?

“我们反对延迟退休,主要是养老制度实行两套体系。公务员和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在职时不用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却能领取高于我们企业人员的养老金,他们的退休金多数由国家财政支付,而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账户。”就职于北京一家私营企业的员工张天娇对记者说。

这说明,延迟退休年龄背后存在的养老制度问题,才是延迟退休最大的阻力和障碍。由此引起的有关我国养老制度转型的讨论也仍未停歇。可以说,养老制度“双轨制”不打破,有关养老的任何改革都会引发反弹。

2008年,我国曾在5省份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将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办法。

诸多争议中,采取弹性退休制度是各方都较为认可的政策。中公推荐

“弹性延迟退休政策是目前较为可行的办法,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一部分高技能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同时可以保护那些普通劳动者。”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

比如在方式上,弹性延迟正在成为方向。弹性延迟强调“分类”和“非强制”。此前,上海市已在局部试点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但是主要针对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等。延迟的年龄上海市规定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不超过60周岁。

对此,西南财大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义也认为,养老保险和退休制度的改革调整是长期的,需要在十年、二十年之内才能完成的政策调整,不能一蹴而就。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也指出,“延迟退休”政策不能急于求成,可以逐步地往前推,而且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应该用不同的一些政策。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