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弘扬科学精神 , 抵制伪科学对中医的侵害

2018-04-30 18:52    

摘要 从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标准出发 , 探讨了伪科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 , 分析了中医伪科学产生的认识、 文化、 社会和心理根源 , 并提出了抵御与消除中医伪科学的具体措施。 认为弘扬科学精神 , 特别是倡导科学的理性、 敬业、 求实、 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是抵制中医伪科学的根本。

1 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

所谓伪科学 , 是指以科学为伪装的欺骗。 伪科学本身并不是科学 , 但却打着科学的旗号 , 借用一些科学术语 , 或杜撰一些新概念来标榜自己是最新的科学发现或发明 , 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由于科学活动的复杂性以及伪科学的伪装性给严格界定科学与伪科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 但无论伪科学伪装得多么巧妙 , 它毕竟是伪造的 , 与科学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1.1 科学的目的是求真: 尽管科学是可错的 , 科学家也常常会犯错误 , 但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 科学研究就是在不断排除错误中获得真理。 科学的可错性与伪科学的虚假性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伪科学常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弄虚作假 , 或沽名钓誉、 或骗取钱财 , 甚至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1. 2 科学的功能是有限的 ,它只能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科学的发展总是具体的、 历史的 , 任何时期的科学都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 , 不可能解决当时的一切科学问题 , 总会遗留一些科学问题有待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加以解决。 而伪科学往往声称自己神功无限 , 无所不能。

假冒中医

1. 3 科学是向下兼容的: 科学体系的内核已为无数次实践所检验 , 即使未来科学有重大进步 , 也必然将此内核作为特例包含在内。而伪科学常别出心裁 ,自立门户 , 与科学大厦的逻辑、 概念体系根本不相容。

1. 4 科学具有可检验性: 科学家提出新观点、 新理论是可以通过实践证实 , 也可以证伪 , 科学家欢迎别人通过反复实验来验证其观点。 科学就是通过严格检验和严密论证 ,最终得到科学界的认同与支持。伪科学是不可检验的 , 它常拒绝检验 , 或以表演代替科学实验 , 声称其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 , 其实验结果独一无二 , 原则上不可重复。 伪科学 “常有理” , 以不变应万变 , 无论你给出多少反例 , 它总能找出理由固执己见。 伪科学常到科学范围之外寻求支持 , 骗取名人信任 , 利用名人效应以取得社会承认。

1. 5 科学殿堂没有神灵的位置: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与科学实验的可靠性同个人是否相信它无关。 伪科学则主张 “心诚则灵” , “不信则不灵” 来逃避科学实验的证伪。

2 伪科学在中医药领域的主要表现形式

标签

有学者将中医药中的伪科学表现分为 3种类型: 学术型、 巫术型与医术型 。本文借助这一分类方法来讨论中医伪科学的种种表现。

2. 1 学术型:亦可称之为学院型 , 这是中医伪科学活动高层次的表现形式。 这类人知识层次较高 , 往往以学者的身份出现 , 因而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从手段上区分 , 其表现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创奇说以欺人。 这类人往往打着中医现代化的幌子 , 盗用现代科学的新概念、 新名词 , 声称自己在中医药重大领域作出了 “革命性” 的发现与突破 ,破译了中医理论的 “千古之谜”。 其实 , 这些 “发现”与 “突破” 既没有多少经验事实的支持 , 其理论概念、 思维逻辑也模糊不清、 似是而非。 另一种表现是弄虚作假。这类人功利目的极为明显 , 投机取巧、编造数据、 东拼西凑、 权文交易。 这类属学术品质的伪科学行为 , 如不及时揭露与抵制 , 将有蔓延之势 , 危害极大。

2. 2 医术型:这是中医伪科学活动比较直接和低级的表现形式。 这类人大多为庸医、 游医 , 并非出身中医世家 ,却声称怀有家传绝技 ,拥有祖传秘方; 没有经过中医正规训练 , 也非自学成才 , 一夜间却摇身变成了专治各种疑难杂证的 “专家”、 “权威” ; 不知性味沉浮 , 不懂组方配伍 , 但能研制出专门对付各疑难病症的灵丹妙药。“高级者” 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等媒体大肆炒作 ,“低级者”借助大街小巷、厕所楼道来招揽顾客。 以次充好 , 以假乱真 , 骗取钱财是这类人的共同特征

2. 3 巫术型:这是中医伪科学活动比较神秘的表现形式。 “高级者” 多打着钻研 《黄帝内经》、 《周易》或佛、 道幌子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 , 他们个个法力无边 , 人人神通广大 , 不仅可以 “遥感治病”、“异地授功”、 “意念手术”、 “透视诊断” , 而且能够呼风唤雨、 无中生有。“低级者” 往往流行于穷乡僻壤 , 利用民间的原始巫术、 装扮成巫婆、 神汉 , 借助祈祷、 画符、 念咒等低劣手段为民驱病消灾。

标签

中医伪科学3 中医伪科学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3. 1 认识根源: 医学认识的对象是人体 , 而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 是最为复杂的认识客体。 它不仅具有自然属性 , 而且具有社会属性; 不但具有生理特征 , 而且具有心理特征。 许多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生物、 社会、 心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各自从不同的角度 , 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人体及疾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并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但相对于完全控制和治愈人体所有疾病的人类理想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 , 现代医学在许多绝证、 顽证面前仍力不从心。 中医虽然对于一些疑难杂证有一定的控制和治疗手段 , 但中医解决疾病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 它没有也不可能包治百病。 人们只有在知识不能完全控制处境及生活的时候 , 才有巫术[ 2]。各种中医伪科学 , 特别是伪气功、巫医在医学疑难问题面前便找到了其生存空间 , 并施展其无所不能的魅力。 许多患者由于缺乏中医常识 , 对中医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 对中医方法也存在许多误解 , 一旦陷入 “眼见为实” 的认识误区 ,将名人标准、 权威标准取代了实践的标准 , 便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中医伪科学的俘虏 , 甚至牺牲品。

3. 2 文化根源: 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母体中孕育、 成长起来的 , 无论是在理论层面 , 还是在技术操作层面 ,中医至今还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漫长的巫文化传统和玄学传统 , 几千年连续发展 , 在 20世纪以前未曾剧烈嬗变过 , 因此 , 它与早期的原始形态—— 巫术文化有着众多割舍不断的源流关系。 医巫同源 , 中医在发展早期有着与巫术共存的漫长历史。 尽管早在秦汉时期 , 在主要理论认识上 , 中医已基本告别了巫术 , 确立了理性医学的体系[3 ],但在操作层面上 ,它与巫技一直存在着藕断丝连的关系 , 这就为中医伪科学的滋生提供了文化土壤。另外 ,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 ,有些学者虽表现出可贵的民族自觉精神 , 但却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态度 , 对经过数千年积淀 , 良莠混杂的传统文化评价过高 , 往往 “扬” 而不 “弃” , 缺乏应有的批判。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口号下 , 封建糟 和各种伪科学也鱼目混珠 , 大行其道。

标签

3. 3 社会根源: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 各种功利主义、 拜金主义、 实用主义价值观不仅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中时有表现 ,而且在学术活动领域开始滋生蔓延 , 急功近利是其集中表现。

畸型的市场需求为中医伪科学的盛行提供了市场。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 以及医疗等社会保险体系不够健全 , 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缺医少药现象严重 , 医疗设施十分简陋 , 这些地区的患者不可能也无力享受现代医疗服务 , 于是便将希望寄托在中医伪科学身上。 在经济发达地区 , 人们已不满足于温饱 , 开始追求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 一些冠之于无任何毒副作用 , 能延年益寿、 滋阴壮阳、 补脑提神的中医药保健药品和食品一时泥沙俱下 , 再加上管理乏力 , 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宣传 , 伪中医的势头有增无减。

3. 4 心理根源: 中医伪科学本身不是科学 , 但并非绝对无用 , 有时它能够象安慰剂那样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 , 尤其对于某些心身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正是由于中医伪科学偶尔能显现一定的安慰剂效应 ,才被某些患者所接受和推崇。一些疑难病症久治不愈 , 患者就会产生种种侥幸和盲从心理 ,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求助于中医伪科学。 特别是那些绝症患者 ,在现代医学无能为力的情况下 ,本能的求生意志促使他们将目光投向中医伪科学。4 弘扬科学精神是抵制中医伪科学的根本科学精神是贯穿并深藏科学之中的内驱力和灵魂。

科学离不开科学精神 , 科学精神体现在科学生产中 , 并对象化在科学的产品中 , 凝结在科学的体制中 , 体现并贯穿在科学的方法和思想中。 科学精神包括敢于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是态度; 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和对知识的渴求 , 以及对可操作程序的执着追求; 对真理的热爱和一切虚假行为的排斥和憎恶; 对公正、 普遍、 创新等准则的严格遵循 。我国公众更缺乏的是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重道轻器、 重伦理轻科学、 重经验和技巧轻实验和逻辑 ,导致了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先天不足。 科学 (西方科学 ) 对我国来说是一种舶来品 , 我们接受和确立科学是和与科学无关的其他因素联在一起的 , 科学本身就是目的 , 为认识而认识的观念在中国基本上没有确立。近代以来 , 中国人所理解的西方科学 ,科学成分少而科技成分多 ,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西方 “为真理而真理” , “为知识而知识” 的精神。伪科学产生尽管有着众多的社会文化原因 ,但科学精神的迷失、 科学理性匮乏、 求实精神的不足、怀疑和批判精神的或缺 , 是其主要原因。

标签

中医是具有科学精神的 , 但中医没有发展出形式逻辑方法、 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等近现代科学方法。 中医具有科学精神 , 却不具有科学方法 , 而是运用中国人文主义方法实现科学精神的一种医学范式。中医科学精神容易被其人文方法所遮蔽。中医伪科学的种种表现从根本上是与科学精神相对立的 , 最终都可以从缺乏科学精神方面找到其滋生的原因。 因此 , 在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的同时 , 应大力宣传科学思想、 倡导科学方法 , 特别是要弘扬科学精神。

第一 , 倡导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敬业精神。 科学就其本原来说 , 是由求知的好奇心驱动 , 纯粹为求知而求知 , 只问真理 , 不计功利的学问。对自然奥妙的好奇、 对自然和谐与美的渴求、对科学知识自身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是科学家探索自然的强烈动机、 不竭的精神源泉和科学研究的“第一推动力 ”。急功近利和狭隘的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是同科学精神相违背的 , 是各种伪科学产生的重要根源。只有具备了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才能使科学工作者把探索未知的激情转化为揭示自然奥秘的人生理想 , 并与自己的情感、 意志等结合起来 , 形成一种稳定的追求真理的人生信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 也才能经受住各种名利的诱惑 , 抵制住形形色色伪科学的侵蚀。

第二 , 倡导实验验证的求实精神。 科学认识的目的是追求真理 , 科学概念、 科学假说是否具有真理性最终需要经过科学实验的严格检验 , 当然这种科学实验必须具备可重复性。 只有可重复的科学实验才能纠正 “眼见为实” 的认识误区 , 才能驳倒各种 “权威” , 才能揭开各种伪科学的真实面目。科学的求实精神体现了一切科学研究必须从事实出发、从经验材料出发 ,而不是从已有的理论原则出发。从实际出发 , 就必须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

第三 , 倡导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怀疑和迷信是根本对立的 , 是科学与伪科学的重要区别。 怀疑的精神就是要求人们对待科学知识、科学理论不迷信、不盲从 , 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 ,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 敢于向传统、 权威发起挑战。 如果说怀疑是科学精神的出发点 , 那么批判便是科学精神的主要体现。 批判本质上是一种反思和超越 , 而不是简单的否定。 科学的批判精神不接受任何未经实验检验的理论 , 也不承认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正确的科学。 科学是可错的 , 只有在怀疑和批判中才能发现错误 , 也只有通过批判才能排除错误 , 纠正错误 , 从而发现真理 , 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