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张宪文:近代史上的两个袁世凯

2018-05-01 08:49    

作者:张宪文(男,1934年10月生,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民国史)

(袁世凯)

研究辛亥革命,不能不涉及两个重要人物,一是孙中山,二是袁世凯。过去,我们认识和评述袁世凯,受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陈伯达的《窃国大盗袁世凯》那本小册子;其二是袁世凯本人搞帝制复辟,要当皇帝,开历史倒车。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完全把袁世凯视为一个反面人物。

我们考察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加以认识。

第一阶段,从武昌起义到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时,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态度是立足于“拉”。众所周知,孙中山与袁世凯相比较,两人有本质的不同。孙中山是忠实的民主革命家,对革命有重大贡献,在民众中威望也高。而袁世凯是清王朝旧官僚,后来虽然靠拢民主共和阵营一边,但并未完全接受民主共和思想,对革命有一定的投机性。这一时期的袁世凯,其一,他有实力,掌握大量军队,清政府请其再次出山后,组成责任内阁,完全掌控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政权;其二,列强各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虽然未公开干涉中国革命,但基本上是在背后为袁世凯撑腰;其三,袁世凯明显意识到清王朝已经危在旦夕,但还想扶它一把,以便在清政府和革命力量之间讨价还价,捞取好处。因而,这一时期袁世凯的政治态度摇摆于革命派和清王朝之间。革命派为了彻底摧毁清王朝的军事和政治力量,逼清帝退位,只有把袁世凯拉到革命阵营一边,才可能实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孙中山曾多次表示让位袁世凯,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宽广政治胸怀,不计较个人得失;另一方面也是革命发展的需要。在当时的军事、政治形势下,对袁世凯采取让步政策,是推动革命前进的正确选择。孙中山为防止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擅权独裁,在辞职咨文中附有三项限制条件,说明孙中山对袁世凯始终持有清醒的认识。

第二阶段,从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到称帝之前。对这时的袁世凯,应从两方面观察。

一方面,袁世凯作为清王朝的旧官僚,具有浓厚的封建王权思想,其后实施复辟当皇帝,就是这种思想的恶性发展。但是,民国建立后,民主共和已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袁世凯面对这股浪潮,也不能不采取顺应态度,一定程度上保存民主共和制度,实施共和政治,组织责任内阁,但思想上是貌合神离的。当时,在全国各地军阀林立、实力派拥兵自重的形势下,袁世凯坚持实施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在袁世凯执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措施,颁布了许多促进工矿企业发展的条规。教育制度由传统迈向现代,在这一时期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袁世凯本人虽然坚持传统的伦理纲常,鼓吹尊孔读经,然而其掌权期间是新文化、新思想的活跃时期,各类社团在各地大量建立起来,政党政团亦蓬勃兴起。

另一方面,袁世凯始终留恋旧传统、旧道德。他在行动上实施共和政制,思想上却背道而驰。袁世凯成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在政治行为与思想意识方面具有双重性格的代表人物。他的出现也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袁世凯在掌握最高权力后,千方百计地试图摆脱民主共和政制的牵制。他在镇压革命党人的二次革命之后,逐步深化个人的专制主义统治。他最终取消了责任内阁,扼制政党政治,解散国会,修改临时约法,抛弃了革命党人用鲜血换来的民主共和政治,走上个人独裁专制的道路。

(袁世凯祭天)

第三阶段,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时期。这一阶段,袁世凯的帝制行为违背历史潮流,受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其内部也众叛亲离、分崩离析,最后走上失败也是必然的。

学术界研究辛亥革命,常常在肯定其伟大意义的同时,又说它最终失败了。原因是辛亥革命后,社会仍然动荡不安,军阀争权夺利不断混战,人民生活极端困苦,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看革命运动的成功与失败?如何看辛亥革命后存在的政治动乱与社会不安?

如前所述,我们认为,历史赋予辛亥革命的任务有两条,一是推翻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一是建立民主共和制的中华民国。这两项任务,辛亥革命都已完成。完成了,就应该是胜利的革命。

人类社会是长期的、复杂的运动过程,社会群体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问题和矛盾。暴力革命与和平改革,都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手段。革命经常运用惨烈的、急风暴雨般的方式,完成最重大的社会变动,而更多的、更复杂的社会问题,则是社会改革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辛亥革命后,虽然形成了新的社会力量和新的民主共和制度,但依然残存着专制主义的旧势力和旧思想。新与旧、先进与落后,两种力量和两种思想并存,是革命后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一次革命不可能完全消除各种社会垃圾,新兴力量不断提升和旧势力旧思想不断被改造与消失需要一个过程。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后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以及仍有大量社会和政治乱象存在。

(护国运动领导者蔡锷)

在革命势力开展护国反袁战争、护法运动,以维护辛亥革命胜利成果的同时,人们在努力探寻中国的出路。在这方面,中国社会存在三方面的力量。一是广大的知识菁英,他们提出了诸如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以及后来的乡村改造与建设方案等。一是早期共产主义者,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认为走俄国的道路是唯一的出路。一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在经历了种种斗争曲折后,决心对本政党进行改进和改组,对三民主义予以重新解释和赋予新的内容。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先进人士接过革命先行者的接力棒,继续改造中国,继续把中国社会推向一个新的历程。这样也就可以对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作出恰当的判断。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