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那个最爱孩子的老人去了

2018-05-01 17:10    

本报北京11月10日讯(记者 欧媚)11月9日,中国著名幼儿教育家、新中国学前教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卢乐山在北京去世。她的遗嘱也随之公开: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遗体捐献给医疗机构。

作为卢乐山立下遗嘱的见证人,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教授刘焱早就知道卢乐山对后事的安排。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听到卢乐山去世的消息,出差在外的她还是热泪盈眶。

"我感到非常难过与遗憾,无法赶回来送先生最后一程。"刘焱说,"我们以后再也无法亲耳聆听先生的教诲,目睹先生慈爱的面容了。"

这位享誉学界、业界的百岁老人,一生成就卓越,却长期保持谦逊,让后人尤其追忆。

为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捐款10万元,她不让人知道;领导亲自上门为她送上证书表示感谢,她百般拒绝;无奈收下后,她把证书压在柜子里。

而屋里最显眼的地方,摆着学生为她制作的贺卡,上面印着她从童年到百岁的照片合集,跨越百年。

"卢先生一生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卢乐山口述史的整理者罗容海说。

当罗容海第一次找卢乐山做口述史的时候,卢乐山拿出了一沓用铅笔工工整整写好的8万字手稿,"我怕你们麻烦,我自己写好了"。

即使在病中虚弱得连眼睛都睁不开的情况下,卢乐山对于来看望她的人,还是要说"你们那么忙,还来,真是麻烦你们了"。

卢乐山不愿意麻烦别人,但是对学术、学生、朋友的事却不怕麻烦、用情至深。

教育部公开征求《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意见时,95岁高龄的她亲自从教育部网站下载文件,逐字逐句认真推敲。那时,她不怕麻烦。

当得知罗容海要穿过北京城去上班时,90多岁高龄的老先生多方联系,为他在北师大里找了一个落脚之处。那时,她也不怕麻烦。

"文革"时,全系只有卢乐山家有一个小电视,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最多时挤了几十个老师学生,床板都快塌了。那时,卢乐山还是不怕麻烦、热情招待。

老人喜欢花。去北师大幼儿园看看孩子看看花,是卢乐山晚年的保留活动。北师大电子楼前的几株玉兰开得最早,她每年都要去看。

罗容海为她做口述史的时候,就推着她一边赏花一边聊天。那些珍贵的历史记忆从一个百岁老人口中缓缓吐出,串起了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百年历史。

卢乐山出生于一个教育世家,祖父创办的木斋系列学校至今犹存,外祖父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闻名遐迩。她的母亲、姑母、表姐都曾学习幼儿教育并从事幼儿工作。在浓烈的"教育救国"家庭氛围影响下,卢乐山也走上了幼儿教育的路,并成了一名终身幼儿教育工作者。

"学前教育不是婆婆妈妈的事,而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卢乐山在很多场合强调学前教育的专业性,也身体力行推动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她主持新中国第一部《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引进西方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挖掘整理中国传统幼儿教育思想,主编《学前教育原理》……这些成果构成了中国学前教育学术史上的一个个重要节点。

时光倒流回今年6月1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成立65周年暨卢乐山先生百岁华诞庆典上,卢乐山说:"我要活到老学到老,不学到老,就没有资格活到老。"

这个百岁老人,学会了用平板电脑发微信、收邮件、看新闻,在电脑上玩"蜘蛛纸牌"游戏也是她的爱好。

她桌边放着一个能随时拿到的小红本子,上面记录着如何收发邮件、如何调整字体大小,这些都是年轻人来看望的时候她要求写下的,这样就不用次次麻烦别人。

"95岁时他们给我祝寿说我要活到100岁,我现在真的活到100岁了,很知足啦!"那天,她很高兴。

罗容海至今保留着一本2013年的过期台历。台历上,密密麻麻标记了许多日期。那是很多人的生日,阴历的阳历的,甚至还有结婚纪念日。

笔迹出自卢乐山之手。她向来把朋友和学生的事挂在心头。每到这些日子,大家总会接到卢乐山的问候电话。

但是,以后人们再也接不到她的电话了。

《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11日第2版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