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民办高职扎堆升本扎疼公办高职初心

2018-05-01 18:44    

【刘文明专栏】

民办高职扎堆升本扎疼公办高职初心

文|刘文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进入11月,广东、上海、江苏等14个省份陆续公布42所高校“升格”“改名”讯息,其中22所民办高职成功去“职”成“本”升格为本科院校,其中山东3所,重庆2所,福建2所。一时间,高职升本升格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热门话题。

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学院改大学,一直是部分办学者的“心结”,甚至会或明或暗地变成学校阶段性办学目标。“行不改姓,坐不改名”的古训在高校办学者眼里绝对行不通。因此,一窝蜂的升格热、改名热在过去20年间愈演愈烈。好在教育部从2015年看到了这个苗头,及时印发《高等学校设置工作意见》,强化升格更名管理。

但是,结果好像并不理想。近期22所清一色民办高职升本的新闻,就像一枚枚“炸弹”投入高职界,搅起不小反响。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端倪,原来教育部发出的“高职原则上不升为本科”的限制令是有指向性的——仅限公办而不适用于民办。民办高职不仅可以升本,而且力度还不小数目还不少,光在今年平均每省就有超1.5所高职。

一方面是主管部门明令禁止升本,甚至在各类涉及高职各项目遴选中都要求高职“承诺十年内不升本”。另一方面则是好多民办高职在卯足劲升本、而且成功升了本。问题是,目前总体客观上讲,公办高职无论是在软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办学历史、文化积淀、办学质量、服务贡献等方面,都比民办高职要胜一筹。所以,这种蜂拥式的民办高职成功升本的扎堆新闻,扎疼了公办高职专心办高职教育的初心。

这显然是教育部门对民办高职近乎偏爱式的支持。从我国国情看,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民办教育法一出台,众多民营资本趁势而为,一大批民办高职应运而生。毋庸置疑,民办高职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贡献。不过,在生源萎缩的现实条件下,民办高职因为学费太贵,导致招生困难办学艰难。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表大力发展民办高教的决心,稳定民办高职教育的信心,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了民办高职升本。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国家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已经形成了200所办得有历史、有特色、有水平的国字号高职梯队。在这200所名单中,尚无一所民办高职。然而,不能成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民办高职,居然可以被教育部戴着“有色眼镜”疯狂“打call”,名正言顺地升本。教育部明确提出,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为了确保“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构”而不得升本,这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不论姓“公”姓“民”,如果不管质量而只是从感情上考量学校能否办本科,结果就是给原本并不实打实的高等教育人为注水,这种做法令人堪忧。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教育顶层设计者,应该做坚定的教育公平、人才培养质量、立德树人目标守护者、监督者,而不是和稀泥、搞平衡,打感情牌。

鉴于国情和教育规律,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放开口子,公平竞争。制定高起点的高职本科办学标准,明确本科职业教育定位,用跳起来摘桃子、竞争升格思路,根据结构布局等综合因素,公布升本标准和数额,参照示范高职院校遴选方式,不人为设置障碍,允许公办和民办进行同台公开化PK,形成竞争态势,激发公办和民办高职活力。

二是适度收编、有序整合托管。目前生源危机已让高职特别是民办高职感到生存压力。为真正体现国家对民办高职支持,可考虑条件成熟时,参照新加坡等国外高校做法,对办得好的民办高职进行补贴性资助,适当时候再转制收编,减少学校收取的学生学费,提高生源吸引力。对于办得不好的或可按照市场规律启动退出机制,或由政府主导由办得好的高职合并或托管,从而切切实实地为民办高职去压力谋出路找退路。

作者简介:

作者刘文明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负责老师。被学生誉为“学生之友”。校长传媒专栏作家。偶有相关教育心得和观点散见于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青年报及中国教育报等报刊。

(本文为刘文明老师原创投稿)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